船长教学反思必备[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船长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船长教学反思1
昨天,采用了《船长》的集体教案上了一堂公开课,反响很不错,自己也感到有些汗颜,因为在大家进行讨论的时候,没有及时参加,课件还是向赵军老师借用来的。坐享其成,还自我安慰“窃书不是偷也”。为弥补自己的懒惰之举,特将自己教学之后的感想略谈一二,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启发。
首先,该教案条理非常清晰,抓住四道命令,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感悟人物的品质。
其次,对于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处理,相当的精彩,特别是多媒体课件情境的渲染,是船长的形象进一步升华,学生在进行“船长,我想对你说……”的语言训练的时候,感情特别真挚。有同学说,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泣不成声地说:船长呀,船长,如果没有你对我们妇女的特别照顾,也许今天我和孩子就要葬身大海了,你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呀。还是孩子的克莱芒流着眼泪说:“船长呀,船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还没有忘记救我,是你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机会留给了自己,你是一位真正的英雄。”面对哈尔威船长的雕像,我想说:“哈尔威船长,是你让我明白了,做一名英雄是如此的困难,然而又是如此的.简单。”接下来的配乐范读更是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整个课堂静极了,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也被深深地感染了,所以,学生的配乐朗读相当深情,无须老师作过多的解释了。
但是,总觉得遵循教案上课,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得不够明显,似乎整堂课学生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是否可以从研究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着手,通过找寻课文中船长的语言来加以朗读感悟,但这样又难以把整件事情完整地体现出来,对于渲染现场的情境又有一定的障碍。至今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
船长教学反思2
拿到一个文本,如何切割文本?如何设计教学?这是对我们语文老师最基本的要求。今天,顾老师通过抓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披文入情,品析人物,感悟人物,努力构建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无疑是成功的。
本文的主人公——哈尔威,一个真正的英雄。在危难面前,选择了沉着、镇定,在慌乱面前,选择了冷酷、铁面,而在死亡面前,他却选择了沉默。形象离不开人物的言行、神态、细节。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寻找英雄的语言、行动,感受了英雄的高贵、伟大,使人物站了起来,活了起来。
整堂课的教学,陆老师注重知识的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情感人文性相融一张,奏响了语言和情感的`和谐乐章。读议结合的教学,畅所欲言的表达,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以及不盲从别人,不盲从文本,敢与发表不同见解的品质。抓重点句的品析,挖掘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一个“吼”字,不仅吼出了情况的危急,更吼出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英雄的。
总之,整堂课在教师激情的引领下,在学生读思悟中,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的情感发生了碰撞、交融,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加深了对生命的意义与内涵的体悟。
船长教学反思3
《船长》这篇课文节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船长》。小说叙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全文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所以,抓住课文重点段落体会船长的高大形象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现在上课之前有一个习惯,喜欢去凤凰语文上走走看看,这次更是不例外,有关这篇文章的内容还真丰富。总算找到了一些上课的思路。
整堂课上下来有这样的感受:
1.学生积极性很高,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言善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表现欲强。
2.课件简洁,选择的素材恰到好处,《泰坦尼克号》的录象片段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当时场面的混乱,从侧面凸显船长的临危不乱,最后两小节的配乐感人,渲染到位,让学生们从心底升腾起对船长的.崇敬之情。
3.但是整堂课,由于最后时间匆忙,跳跃性大,所以重点部分一带而过,没有让学生细细体会,实属教学遗憾。其实,可以进行板快式的教学,没来得及上的留待第三课时,不必搞得如此匆忙。
4.文章中的一段对话是阅读重点,但是没有指导到位,以至于学生读的时候一味求快,失去了力量。就显得急躁,船上的人们也听不清楚。失去了文章的本味。
“凡优秀教师都是反思型教师。”何况自己才初出茅庐,更得不断反思。
船长教学反思4
这次教学研究课,在众多的课文中我选择了《船长》这一课。什么原因呢?因为读完课文,我就被船长忠于职守、舍已为人的英雄行为给深深地震撼了,在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尊黑色的塑像,船长正目光凝然、注视前方,脸上是那么安详平和。试问天下苍生,有谁,能在死神的面前,真正做到了超然与宁静;能面对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舍生取义?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讲,是望尘莫及的。由此,我又不禁联想起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与这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是轮船沉没,也是众人争相逃命,也是船长下令紧急救援。所不同的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责任在船长,因为是他的错误决策才造成了这一惨剧。而我们的哈尔威船长,自始至终,都是那么完美,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样的好课文,怎能不精心引导学生去细细阅读、细细品味,学会做人?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深入文本,与我一样有着深切的阅读感受与体悟呢?怎样才能让学生上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呢?我是这样思考和实施的:
一、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
课文是英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反复读了几遍课文,我有三点想法:其一,既是小说,就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知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人物的高贵品质。其二,文章最后说: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是作者对船长的'评价,也是对后人的期盼。如何让学生认识英雄的本质,在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教学的难点。其三,怎样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不偏废工具性,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这是我在教学前重点思考的三个方面。
二、好文章要多读,在读中感悟。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好文章应让学生走一个来回,要让学生读出味来。在学习第一次命令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三读。这三读各有目的各有侧重,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帮助学生在读中品文,在读中感悟。一读理解“吼”,为什么吼?怎样吼?二读品句,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出哈尔威是位怎样的船长?三读传情,把自己对船长的敬仰之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导在学生需要处。
在文中船长下达了四次命令。相对而言,第一次和第二次比较重要。尤其是第二次命令,更为重要。因为第二次命令才使原来乱得不可开交的局面变得井然有序。因此,我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转变的原因上。第二次命令是船长与机械师、大副对话中的一句,必须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悟出其中的深意。首先我让学生找出了第二次命令,指名让学生朗读,由此发问:船长为什么要下达这个命令?学生在片刻的思考之后,联系上文得出了这样的原因:原来第一次命令没有收效,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我又抓住“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想象当时乱的程度,读出乱的场面。此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阻碍,我及时出示了一段声音,让学生通过倾听来感受当时极度混乱的场面。有的说:“我听到了女人的尖叫声,也许有女人被男人压在地上了。”也有的说:“我还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可能是和母亲挤散了。”还有的说:“我还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说明大家都在拼命地挤,现场已经不能控制了。”我一一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加以归结:的确,现在的船上已是一片混乱,大家拼命地想逃生,乱得不可收拾。照这样乱下去,结果会怎样?学生一致说会船毁人亡。我又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是啊,现场如此混乱,船长不得不下达第二道命令。请你再读读第二道命令,说说船长究竟会不会开枪?”学生豪不犹豫地齐声回答:“不会。”“为什么呢?”我立刻追问。学生说:“因为前面写道船长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救人是船长的职责,他是不会让一个船员死亡的。他这么做只是吓唬一下男人们,让他们不要乱来。”我对他的发言表示赞同,又追加了一句:“如果真的有人要抢在前面呢?”学生一时语塞,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说:“我认为如果有人真的敢走在女人前面,船长会开枪打死他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绝大多数乘客的安全。这样后面的男人才不会拥挤。”不一会儿,又有学生发言了,他说:“我觉得船长还是不会打死人的。他可能会向天空鸣枪,以此警示男人们。”我立刻竖起了大拇指,大大地表扬了他:“你是一个真正的船长!船长是不会经易打死任何一个人,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在讨论中,船长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光辉起来,学生也由此认识了一位始终忠于职守、心地善良的船长。感悟到此,也还是不够的。我又继续引导学生分角色阅读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让学生通过阅读从对话中获取信息,有的说了解到船上炉子被海水淹了,火灭了,机器停了,说明船保不住了,一定要沉了。有的说知道了离沉船的时间还有二十分钟。还有的说知道男人不能走在女人前面,否则会被打死。可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没有感悟出来。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正是教师引导的好时机。我马上进行提示:“看来大家都没有注意这个词——够了。再读读,透过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再读这个词,果然,一只只小手又举了起来。说:“我知道了船长对二十分钟内救出六十名乘客与船员很有信心,很有把握。”我马上肯定,再一次追问:“要想在二十分钟内获救的前提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必须听从船长的指挥,有条不紊地撤离。”学生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我还是不满足,又继续引导:“想一想,船长这话表面上是说给机械师和大副听的,实际上是说给谁听的?”学生都说是乘客,并很快从文中找到了依据。学习到此,我才适时总结:“是啊!只有让乘客们完全明白目前的处境,明白自己必须按船长的话去做才有可能获救,他们才不会慌乱,船上混乱的局面也才能得到控制。否则光有一把枪,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说,与其说船长是在向机械师了解情况,是在给大副下达命令,不如说是在稳定全体乘客的情绪,安定人心。这是一位多么有智慧的船长啊!”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对话,自然就读得到位,读出味来了。
船长教学反思5
这课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读了课文,我就被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了,觉得学生也一定和我一样。
在教学最后两个自然段时,我为孩子们设计了情境对话。当孩子们已经体会到那“伟大的灵魂”是哈尔威船长卓越的'精神时,我顺势动情地说道:“当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时,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时,孩子们,“玛丽”号巨轮上得救的人们可能都会焦急地呼唤着什么?船长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的内心又可能在想些什么?”我分别请几名同学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补白。伴随着动人的旋律,通过学生的思考,一对一的交流,既训练了学生写话、说话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大无畏精神。
船长教学反思6
《船长》这篇文章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沒的時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船脱险,自已却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哈尔威船長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崇高精神。认识哈尔威船長这个人物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教学中我以“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为主线贯穿课堂,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通过两段对话的感悟、理解、朗读,了解船長的忠于职守,他的做人之道,了解他的英雄行为。
课堂中由面到点,展幵讨论。如文中有一名话“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幵枪打死他!”那么船長会幵枪吗?讨论中出现了两种看法:会!不会!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感受其人格魅力。
我觉得不足之处在于内容上挖的不深,没有抓住关键点,挖掘内涵,挖掘人物的人性美,如文中船长问“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船长说。教学时,对于这段话我是一笔帶过的,其实其中大有文章可作,为什么说20分钟够了?20分钟之内,要将60名乘客转移,要做多少事?20分钟对于救人来说宽裕吗?可是船長说“20分钟够了”,正体现出他的沉着、冷静。看来教材还是需要进行深入挖掘。
新课标强调课堂应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我在想如果教学中抓住“临危不乱”这个词组织学习,从那儿看出危险?乱又表现在那儿?船长又是怎样“临危不乱”的?通过船长动作、语言、感悟体会其品质。这样就避免了教师牵引明显。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抓住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效果会更好。
船长教学反思7
《船长》主要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船长》文字美、精神更美,为了让学生感受船长的人性美,我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哈尔威的'临危不惧、忠于职守、指挥有方。当然对于文本的理解,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就“他用一个人的生命,换来了60人的生命,值不值得?”为话题展开讨论,学生们的回答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对哈尔威当时的心境也更能理解。
文中的人物对话也是值得一读一品的,通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来烘托紧张危急的气氛,我把学生分成了两组,分角色朗读对话。学生们在之前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就有了对哈尔威船长的敬畏,所以朗读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进入了角色。之后,我又让一名学生来读哈尔威的话,被点到的学生很有神圣感和使命感,他们仿佛就是哈尔威船长,声音高亢、抑扬顿挫,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啊!
船长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基本可按“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来理解。文章词语丰富、深刻,是让学生领悟语言妙处的好载体。
在学习“诺曼底”号船“遇险”部分时候,我分两部分完成此部分教学。1.遇险前,抓住“薄雾笼罩”、“沉沉夜雾”这两个词,让学生结合生活谈“那是怎样的天气?”来理解这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2.遇险中抓住了“突然”、“冒出”、“一声巨响”、“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这些词,让同学们想象,面对突发的灾难,人们慌忙逃生的混乱场面。
在学习“救援”部分时,重点抓住了船长的语言描写,学生很容易就找了第3自然段中船长指挥时说的话,从“怒吼”体会船长声音之大,内心之急,情况紧迫。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来体会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在千钧一发之际,指挥镇定自若,让人敬佩。
在学习“殉职”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具体的词和句,体会船长高大的形象。学生汇报时,大胆质疑:“老师,船头下去,那船尾就会直立起来呀,可书中说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他能站住吗?另外,他是船长,应该会游泳的,他为什么不游走呢?”针对他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作为船长,他不能弃船而去,而是要与船共存亡”,学生们的`争论让本课教学达到高潮,也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中心,我想这样的阅读才是体现了它的实效性。
船长教学反思9
教学本文已经多次,这次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船长为什么与船一起沉入深渊?”老实说,每次教这课,我也有这样的疑问,只是没有同学质疑,我也就不想深究,怕学生会觉得哈尔威牺牲没啥必要。但这次不同,有学生问:船长为什么要与船一起沉入大海?我觉得船长的牺牲是没有必要的,他完全有机会逃生。如果我们从课文文字上来看,20分钟逃生的时间够了,而且船上其他船员都与乘客一起安全撤离了,按说船长也完全可以撤退。此时的'我,真有些担心,怕讲不好会影响学生对于雨果笔下的这位英雄船长给他们留下的高大形象。但是事实是:我们真不能小看了我们的学生,绳伟同学很快举手:“我想哈尔威船长和诺曼底号之间有深厚的感情,我想从这艘船诞生起,船长就和它在一起。在船长心里,它是战友,是亲兄弟。所以他才会选择和船一起沉入海底。”宋思雯说:“在哈尔威船长心中,船长就应该与船共存亡,他是不会抛弃诺曼底号独自逃生的,表现他忠职守”学生的回答真精彩!
由此看来,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也并不是什么事都要我们老师、家长越俎代庖的。他们脑子灵活,求知欲旺盛,接受新事物比我们快,好记性更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望尘莫及的。因此,我们做教师的。一定不能再用老眼光来审视学生,因为今天的小学生真的不容“小看”。我们要与时俱进,用现代的眼光,依据现代的心理学、教育学规律来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研究他们。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开辟新的教育捷径,少走弯路,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船长教学反思10
语文课是学习的凭借。叶老说过,“语文无非是个例子。”作为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语文课,学到写作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作了尝试。
首先让学生弄明白,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写事,而写事一般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具体到本文,事情发展顺序就是:遇险――组织救援――牺牲。其中,组织救援是重点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课文主要抓住了船长的三次命令,即船长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船长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人格;而在牺牲环节,则主要是对船长进行了动作特写,进一步突出了船长的伟大形象。
课堂上,顺着这条思路,我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地与课本进行对话,从而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对船长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也悟到了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并指导学生采用这种写法写写这场海难中的幸存者,有效地使这种写法得到了内化。本来很长也很难的课文,变得简约了,学生学得也轻松了一些,快乐了一些。
船长教学反思11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课《船长》,是法国浪漫主义大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他的“诺曼底”号被 “玛丽”号巨轮撞开一个大口子,情况万分危急之际指挥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事。文章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内,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么长的课文学透呢?
我引领学生抓住“四道命令”、“一段对话”、“三个场景”、“一个中心”去学习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首先,在第一课时,我已让学生充分去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并对课文内容比较了解,还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这些要点。第二课时,我就紧紧围绕这些要点展开引领学习。
一、“四道命令”
1.“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其实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他把自己给忘了。)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际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同时,从他的命令中还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以身作则、临危不乱的可贵品质和帮助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的特点跃然纸上。
2.“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是一道威严的命令,一方面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同情、保护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之下,发出这样的一道命令,既震慑了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更感动了绝大多数的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指挥有方的优秀船长。
3.“快救克莱芒!”(克莱芒是个见习水手,他还不过是个孩子。)这道命令不仅折射出哈尔威船长的人性之美,反映了他在如此危急时刻,仍一心想着他人,也照应了上文的“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这句话。真不愧是大家之作。
4.“动作再快点!”正是哈尔威船长关心每一个人的体现,是他在与死神抢时间抢速度。
二、“一段对话”
通过多元朗读,同学们感受到了船长的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细致入微、坚决果敢、指挥有方,这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更是一段传神的对话。
三、“三个场景”
1.课文第二自然段所描写的船上混乱不堪的场景。这一场景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船上形势之危急,灾难之严重。另一方面,船上人们争相逃命的情景也与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沉着镇定地指挥救援工作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彰显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2.课文第二十五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工作场景的描写。他沉着镇定地指挥着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以身作则,领导者全体船员帮助乘客脱险。还有力地控制着整个船上的局面。危难之际,忙而不乱。这真是一位指挥若定、叱咤风云的船长!
3.课文第二十九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场景的描写。这一场景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同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哈尔威船长那种视“诺曼底”号为自己的生命,誓与轮船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这真是一位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船长!
四、“一个中心”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一生,给文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又一次”说明有许多次,可见,每当危险来临之时,哈尔威船长都是这么做的。“英雄的权利”不是为自己名垂千古的权利,更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权利,而是每当危险、灾难来临之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权利。哈尔威船长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老师敢于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点拨,学生也能把文章学透、学好。
船长教学反思12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再入情境
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在雾气笼罩的英吉利海峡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在这个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船长?
这是一名 的船长。(忠于职守、以身殉职、临危不惧、舍己救人、指挥有方、沉着镇定)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画面,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调。]
二. 感悟船长,品析词句。
同学们,你们有的人对船长忠于职守感受深刻,有的人对舍己救人感受深刻,有的人对沉着镇定感受深刻。再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字里行间,哪些写船长的句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 默读3—28小节,找出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写下理由。(学生合作讨论)
2.重点词句品析。
(1)出示: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①图文结合,讨论交流,理解哈尔威船长的“沉着镇定”。
②他真的把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吗?结合数字60、61,引导学生思考。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③学生合作讨论问题,哈尔威船长下达了哪些不同的命令?当时的情形如何?结果又怎样?从中体会到船长的哪些品质?
轮船被撞,乘客奔出甲板的时候——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
乘客混乱,不可开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快救克莱芒!
轮船即将沉没——动作再快点!
(2)出示:“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①讨论理解:为什么没有违抗他地意志呢?
②这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③让我们回顾一下救援的全过程,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3. 指导学生朗读。对哈尔威船长的命令应读得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4. 指名分角色朗读。
[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合作,体现了学生的充分自主,合作探究,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过渡:20分钟很快过去了,乘客和船员们得救了。船长哈尔威选择了什么?
三. 辩论探究升华课文
1、船长其实有逃生的可能,他为什么要选择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你觉得值吗?
2、“哪个男人敢走在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船长真的会命令开枪吗?
四. 心灵碰撞,迸发情感。
课文中没有一句赞美船长的话,但我们却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坚强和英雄本色:大难临头,他毫无惧色,危在旦夕,他视死如归,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船长啊!
①面对这悲壮的一幕,如果你就是被救的船员或乘客会对船长说些什么?
②哈尔威船长走了,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我们对哈尔威船长形象有什么样的看法呢?面临困境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课堂交流,各抒己见)
五、生齐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师总结并板书:真正的英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激励和指导我们的行动。
2、练习写一段对话,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板书:
英雄——船长
遇险 临危不惧
自救 忠于职守
牺牲 舍己救人
船长教学反思13
这课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读了课文,我就被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动了,觉得学生也一定和我一样。
教学中,我从哈尔威船长的四次命令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分别是什么?从每次命令中你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划一划,并做好批注。学生很有兴趣地学着,当集体交流第一个问题时,我问学生: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这船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而船长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学生都说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跑、逃生,然后和船长的想法举动作对比,突出船长的`沉着镇定、舍己救人。学完船长的四次命令,在学习第三段时,我质疑: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值得吗?在沉船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认识到船长是一心想着全船的人,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然后我说:同学们,刚才我们走进了语言文字,与哈尔威船长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更是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望着这无情的大海,面对这样一位船长,我想,你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哈尔威说吧? 好几个同学做了发言,都赞扬了船长的优秀品质,并表示要向船长学习。我认为应该水到渠成了,就出示了小黑板,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诺曼底”号轮船上的一员(船长、乘客、工作人员),在这生死存亡的瞬间,你将会怎样想,怎样做?(逃生??和船共存亡?为什么?)没想到刚读完题,班长就大叫:“逃生!”我惊愕了,问道:“你不是刚说了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吗?为什么现在又选择逃生?”班长倒没说话,另一个学生狡辩道:“我们也是弱者呀!”多么诡秘的辩词,这不等于一节课的感情白浪费了吗?”无奈,我只好自我表白:“如果是我,我一定像哈尔威船长那样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绝不苟且偷生……”可感觉自己的表白是那样的苍白,学生还是无动于衷。
这几天,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学生怎么了?学课文就是学课文,理解得挺到位,就是没有丝毫感动,更不要说向英雄们学习了。思想教育亟待加强!
船长教学反思14
《船长》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主要讲述了“诺曼底”号在行进中突然遭到“玛丽”号大轮的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的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秩序井然的脱险,自己却和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
在学完这篇课文时,我问大家对这篇课文是否还有疑问,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要与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他完全有机会与其他乘客和船员一起安全脱险啊,他的`这个牺牲有必要吗?”说实话我在备课时,也想到过这个问题,也有这个疑问。但此时有学生提出,我正担心讲不好这个问题,会影响到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时,有个学生举手回答说“我认为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之间有很深的感情,也许诺曼底从一开始就是和船长一起出海,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船长早已把船当作自己的亲人,或是自己的孩子,他怎么舍得抛弃自己的孩子自己独自逃离呢?”另一学生补充道:“船长的与船一起沉入深渊,更能使我们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忠于职守的的高贵品质。
对于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感到有点吃惊,原来我“小看”了我的学生,也让我看到了学生动脑思考、积极向上,他们对文本的认识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不能再有老眼光审视学生,应该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更多的了解他们。
船长教学反思15
一点突破,感悟高贵品质——《船长》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改编的。小说体裁的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借助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来揭示人物性格,传达思想感情。
本文以“船长”为题,着力描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巨轮撞击后即将沉没的危急时刻,沉着镇定地指挥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自己则坚守岗位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可贵品格和高尚精神。因此,本篇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一点突破法”中的“尾部突破”:
1.诵读末段,由“忠于职守”的理解,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为理解全篇开路。
2.由对应句子中“控制”一词的含义导向“诺曼底”号遇险、救人的紧张过程,突出哈尔威船长“指挥”、“控制”、“领导”的作为,归结到“忠于职守”。
3.回到末段,展现哈尔威船长的庄严神态,赞颂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可贵品格和崇高精神。
如此教学,由尾部反顾全篇,再回到尾部,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学生会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船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船长教学反思09-10
《跳水》教学反思08-13
写字教学反思08-16
《春》教学反思08-25
《寒号鸟》教学反思09-04
《江南》教学反思08-31
实践教学反思08-31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8-16
地理的教学反思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