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篇[精品]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不知不觉,我们又进行了第二单元的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与老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我觉得第二、四单元是本册教材中变化最大的单元,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以往认识因数和倍数是借助于整除现象,“X能被X整除,或X能整除X”,所以X是X的因数,X是X的倍数。现在的教材完全不同了,2X3=6,所以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以往数学教材中,概念教学的量很大。数的整除,因数(老教材称为约数),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老教材称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倒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往的教材中称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共同编排在后面,合为一个单元。而现在新教材本单元只安排了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合数。其它内容安排在了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借助约分引出公约数、公倍数的学习,改变了概念多而集中,抽象程度过高的现象。
3、以往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采用的方法是唯一的、固定的,也就是有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而新教材中鼓励方法多样化,不把它作为正式的内容教学,而是出现在教材的你知道吗中?不那么呆板了,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
可见,编者为体现新课标精神对本部分内容作了精心的调整,煞费苦心,可是学完了本单元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我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了小小的疑问。这一单元内容分为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我觉得第一部分内容和第三部分内容的关系很大,连续性强。知道了什么是因数和倍数,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了,那么就应该从找因数和个数问题上学习质数和合数。教材对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内容设计较好,开门见山让学生找出1-20各数的因数,观察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再引出质数和合数的学习。可为什么在中间突然加上了2、5、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感觉前后内容失去了联系,不够自然流畅。所以我觉得可以把二三部分内容作为适当的调整,即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比较好一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这节课首先从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开始,接着复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随后就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猜猜体积单位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一口猜出是一千。学生好像早就知道,但我告诉学生这只是猜测。于是就问猜测的东西应该怎样做才能确定,引出需要验证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独立去验证,教师巡视。发现有点难,于是引导学生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1分米,用厘米做单位便是10厘米,由体积公式便得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于是便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接着,我用课件再次验证了这一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接着便让学生用这一知识去解决问题,书本的例3和例4都是让学生独立去做。做之前,要求学生回答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应该怎样用进率,从高级到低级又怎样用。再让学生去写。随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本节课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灌输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在教学例题4时处理的不是十分理想,浪费了一些时间。其次在推导体积单位间进率时并不十分好,有点操之过急,只求完成任务,忽略小部分理解慢的学生。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材要非常的熟。还要预设多种方案,好让课堂上出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在掌握之中,上课时好游刃有余。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的主要目的向学生渗透一种优化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内容让我不知所措,连自己都看不懂的内容,学生能听懂吗?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在认真思考以后,确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明白两点:
第一、当物体放在天平的两端时会出现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
第二、要想通过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找到次品,那么天平两端的物体个数必须相同。
理解了这两点以后,首先和孩子们一起体会3个物品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次品?并提问:还有几个也能1次就能找到次品?让孩子们知道2~3个物品只需要1次就够了。接着学习4个,首先问孩子们能不能1次就找到次品,孩子们回答能够。是呀,在运气好的情况下是能够找到的但是能不能保证找到呢?这样让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时候也能找到才叫要保证。就4个的分法就多了:(2,2)、(1、1、2),这两种分法都需要2次才能找到。接着教学8个,9个,都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到,到了10个就需要3次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建立模型:2~3个——1次,4~9个——2次,9~27个——3次,这样就能让孩子很快的确定称的次数,然后根据次数来确定的自己的方案,这样的话,学生确定方案时就不局限于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方案:能平均分成3份的就平均分成3份来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2组相等,另一组与之相差1,还有很多种分法。
这样的教学我感觉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容易,孩子们也很感兴趣。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这节课教学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会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在教学时,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一个公园的平面图,先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引导学生先根据对行与列的已有认识试着在图中标一标。我认为这样设计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有关知识的有意义接受,可以加深学生对行和列标法的认识。本课学习的重点是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和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相应的.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抛出一个问题,“能不能用数方块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体积?”目的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正方体体积与棱长)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
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但是,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且汇报习惯不是很好,这跟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得到的训练机会不多有关系,也跟老师当时的心态——稍嫌急躁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所改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不管怎样,课还是上完了,有收获,也有遗憾,珍藏收获,吸取教训,期待以后的教学会更好。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6
本单元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能够明确列行的概念,能够用正确的格式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做题的正确率在90%以上。
个别学生摘书写格式上出现错误,有的没写小括号,有的在列和行之间没有用逗号隔开,目前还没有发现列和行颠倒位置的现象。
在处理练习三的题目时,第1~5题学生可以轻松解决,第6题灵活性较大,答案多样,有的学生不仅按要求完成了鲜花和绿色植物的摆放,而且做到了美观、合理,这就体现出了一个学生智力的多元化,对这一题的要求,我就没有仅仅局限在“对”上,我还要求学生要“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都大有好处。在这方面狄雨柔、周苗、孔祥梦等几名细心的女同学表现比较好,设计比较美观,新颖。体现出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热情。
但也有几名学生敷衍了事,没有体现出“设计”的要求,这样学生普遍是缺少学习数学的热情,缺乏主动性,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主要从学生自身的自主意识入手,一旦他自己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愿意去学了,相信他一定会表现的很出色。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7
1、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学习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在宣布了这样的上课方式后,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在上课之前我了解到学生已经对分数的大小比较都自主学习了,其实我也根本没有让学生预习,数学课也不需要学生预习,这都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小组取得好成绩而主动预习的,他们小组聚在一起讨论、分析,当教师给他们组加“星”时,高兴劲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这种教学行为已经是学生主动实施了,不需要老师在后面督促,它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它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会延伸到课前,为什么呢?因为每个学生都想为自己的小组取得好成绩,所以课堂的学习已经自觉被延伸至课前、课外,课堂上的被动接受成为课外的'主动预习,也为下一堂课的复习做好了充分的准,所以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
2、增强合作意识,为学困生的参与和成功创造机会。上课以后我感觉到了,那些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后进学生,在组长领导下,后进学生也举手发言了,因为哪一小组举手发言多,哪一组还能得到“星”。所以组长不知辛苦地帮忙后进生,后进生也拼命的学习,这是学生可爱之处,这样老师再也不要为学生的厌学而犯愁了。后进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当然用这种形式上课时,只要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点点,老师也会给鼓励的,这点很重要的。在上课时,竟然有学生曹旭建告诉我:“曹老师,我从小就没回答问题,今天才知道回答问题是那样的爽。”我惊喜,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学习方式吗?合作才能成功,互助才能胜出,孩子们已经开始明白了这一点了!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喜欢这样的学习内容,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出发点,也是我新课程理念下尝试的一种有效课堂调控教学模式,效果不错。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设计复习铺垫时,我设计了一组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题,带领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从学生的反馈中已能感觉到学生约分化简的意识不强,因为之前学生学习同分母加减法时计算结果是不要求约分的,本学期学了约分后,要求学生将计算结果化到最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习惯。另外我还设计了通分的练习,学生的完成效果不错。课后反思,觉得可以把第一组练习题去掉,因为例题中会有类似的复习,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后面。
探究新知,我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开教学,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选择加法的例题时,我没有选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与图形紧密结合出现了4道加法,引导学生将这4道加法分成两类,一类是同分母加法,一类是异分母加法。在学生列加法算式时,有一个同学的回答是把一个圆的二分之一和一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加起来,这是课堂生成的东西,我没有急于表态,把解释权留给学生,事实证明别的同学解释的很好。到验算时,出现了问题,本以为验算对同学来说不成问题,因为它和整数加法的验算方法是相同的,可我却发现学生无法将整数加法的验算迁移到分数加法中来,出现了困难。反思一下,这个环节可以在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学完了以后再来处理。对于学生的困难要细致处理,带着学生回忆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并板书。
在练习巩固与应用的环节中,我觉得自己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班上学生整体的计算能力不强。
总体来说,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提醒自己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课的教学还是要扎实,注重板书的示范性和细节的处理。我有时在进行计算课时,往往注重怎样把算理讲透,而计算只要把方法讲清楚,学生照着算就行了,所以这节课的计算过程做成幻灯片展现出来,看来这还不够,毕竟是小学生,在计算上还是要教师亲自板书示范,带着学生一步一步的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再让学生反馈练习,进行板演,及时发现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讲解。总而言之,要教得扎实一些,该放的时候放,该收的时候还是要收。
2、继续增强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当学生验算出现困难时,我的情绪也受到了影响,尽管我提醒了学生验算方法,但觉得处理得还不到位。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9
《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内容包括“上、下”,“前、后”,“左、右”和“确定位置”四个小节。
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他们亲手摆放物体,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在教学时,我尽量抓住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做游戏的活动,运用游戏的方法促进他们学习,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个单元时,学生出现了以下问题:在教学数格子变方向时,有的同学数不清格子,其实开始的动物的格子不算,最后实物的格子算,比如说再格子里画图说蚂蚁向上走几格再想左走几格可以吃到苹果。这道题有一部分学生容易出错,在教学时,如果让学生走一格标一格数,转方向是从1开始重新标数,实践证明学生也易于接受。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0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水果之乡侯寨的教学情境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教学一开始,作为老师我没有做更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计算。没想到学生反馈上来的运算方法这么多。有的学生按照整数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两个两个数通分相加减。有的'学生把能口算的过程省略,避免了运算过程的繁琐。有的学生把三个数先一起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在先通分再计算,有的学生则用上节课找到的规律进行口算得出结果。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同时交流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觉得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讲授方法,学生练习的模式。计算题的教学因突出学生的独立探索,操作发现,总结规律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的练习发现其中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从而掌握计算的正确方法,理解算理,但是并不要求学生熟记法则。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1
设计镶嵌图案教学反思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镶嵌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拼一拼,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课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镶嵌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镶嵌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镶嵌的,采用拼的方法来验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不重叠摆放的、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的,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教师的示范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不重叠摆放的、完全覆盖的”;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镶嵌”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镶嵌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图形旋转教学反思
本课先让学生由感性的旋转的认识转入到探索旋转的规律及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容易接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再说旋转过程中,部分学生能想到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并说得很完整。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的表述不够准确。不能很好地确定90度的具体位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欣赏设计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平淡无奇的教学设计却在学生们张扬的个性中变得有生有色起来,在课堂上孩子们不迷信教材,不盲从别人的观点。在许多图案的分析上都存在激烈的争论: 争论1:铜镜中的图形到底旋转了4次还是3次?争论2:旋转与对称的争论?争论3:平移与对称的争论?孩子们敢于质疑的精神正是本节课最有价值的地方。
图形的变换练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理解、掌握旋转现象的特征和性质,学会运用对称、平移、旋转设计美丽图案。就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这三个知识点来说,学生对平移、轴对称变换的表述是比较准确而流利的,但对旋转变换,尤其是旋转角度的表述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意地对这方面加强训练.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有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课中,我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干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质疑、释疑、归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
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20这20个数的'因数,再根据因数多少进行分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并感悟到,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可以分为质数、合数、0和1。这时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数是质数?那些数是合数?最后再次讨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在教学中我努力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采用猜数游戏的方式进行巩固,让学生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目的在于把学生生活世界和数学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不仅如此,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游戏。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最后的练习时,我呈现一组数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分完后先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按什么来分的?分成了哪几类?由于分的标准不同,必然导致分的结果不同。让学生说标准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到质数和合数的各自特征,体会到它们与奇数、偶数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进一步地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且交流中也有我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一个孩子提到偶数中除了2,其它的偶数都是合数。就此,我板书:偶数:2、4、6、8、10……让大家给偶数分家,并说出理由。在说的过程中一生板书又粗又长的分隔线,加深印象。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前次提问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采用“追问”方式,沟通“体和面”之间的关系。有效的“追问”,让课堂上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找出长方体展开图与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将长方体和展开图向对应的部分涂上颜色;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个边之间的关系,填写展开图各个边的长,教学至此,我没有马上进入到下一环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中,而是“追问明理”:
追问:老师把展开图形又折叠成了长方体你还能找到每个面对应的数据吗?你能找到右面对应的数据吗?
生:3和7,3是右面的宽,7是右面的长。
生:(补充)3既是右面的宽也是这个长方体的高。
师:多聪明呀,用了一个关联词“既……又……”表示出这个3的双重身份:对于右面它是宽,对于长方体它是高。
【评析: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追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互相补充加深学生对“体和面”的理解】
追问:你能找到长方体的下面所对应的数据吗?(全班学生都跃跃欲试)
生:3和5,5是下面的长,3是下面的宽。
【评析:接下来的追问,调动的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不约而同的积极寻找答案。】
追问:长方体左面的对应的数据又是什么?
生:3和7,7是左面的长,3是左面的宽。
生:(补充)长方体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因此左面的数据和右面的数据应该是一样的。
【评析: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通过互相启发,得出越来越简便的判断方法。】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先从“体”到“面”,接着通过有效的“追问”,让学生再从“面”回到“体”,这样学生经历了“体——面——体”的转化过程,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追问”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追问不在于多,在于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智力劳动的乐趣。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思考着、发展着的主体,并互相影响着,数学课堂因“追问”而精彩纷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一、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景中被交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数学。为此,这节课一开始就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从十月一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如上所述,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学过的一些方法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在学会了基本概念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找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练习了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每个小组的验证得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求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初步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本节课采用对比认识方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铺垫,由“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引出新知“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教材设计了“这月我当家”的生活情境,要求学生用方程来加以解决,通过谈话引出当家学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解题思路是值得借鉴的(在已知条件中,首先分析数据间的关系,接着寻找等量关系并写出来,最后列式)。我设计的练习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巩固练习展开思维,深刻理解新知识。
从预设看效果还行,但由于在探索新知时涉及内容较多,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学生在巩固练习的时间不够充分,在学生得出总支出后,对后面的学习放手太快,致使学生有些茫然。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这一点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9-18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9-17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09-15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9-02
数学单元教学反思08-29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8-30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08-25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8-28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8-2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