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一是突出转化思想。这里的转化不局限于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这一常用方法,也包括课内生成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虽然这节课没发现这样的想法,但我课前有这方法的预测。几个学生对自己操作过程的概括中,虽然言语表达上叙述还不够到位,但他们其实已懂得了“转化”其实就是将一个新问题,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变成一个老问题,进行解决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感觉计算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我们智慧成长的载体。
二是引入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在课后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说出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以后遇到新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先猜测一个结果,然后对这个结果作仔细的分析,对的,说明理由,错的,查找出原因,再作进一步地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第二学段的“数学思考”的学段目标又有如下说明:“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这两项目标,前者涉及猜想,后者涉及到验证。猜想是进行探究学习的起步。古往今来,不少发明家可贵的发现,均源于猜想。由此看来,我认为应该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课开始,给学生呈现情境: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娟花的面积占1/3,其余的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明确将整个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综合算式。
延伸式题解决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一般不作具体的解释。”因为新编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在这里有这样的建议也就在所难免了。问题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如能运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再如练习十五第1题的计算均可让学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5/8+5/6的公公母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和6的最小公倍数等。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3
这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是对分数在相同分母的情况下进行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分子相加减,分母也相加减的情况。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真正明白同分母加减法分原理。以下是我对该节课的一些反思:
1、防止机械化地复制
在教低年级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一些原理很难发现也很难理解,而且有些知识就是需要不断重复,像“提数学问题”,就是要求学生每天说,从刚开始的老师示范,再到师帮学生纠正,生帮生纠正,最后学生独立完整地提问题。像这样的教学经验也影响着我在以后的教学,总会给学生找根拐杖,然后要求他们重复,尤其是在计算教学中更加明显。通过复述而达到记住计算方法的目的,这样的教学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就会忘记。单纯的模仿与记忆不是学习数学这种发散思维学科的有效方式。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建构
新课标所要求: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在一节练习课上,我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一张分数的练习纸,用来巩固分数的意义的。我要求学生在第一个平均分成八份的圆形中,涂出1/8,并让学生阐述了意义,那我接着让学生涂,涂到空白表示的分数为1/8为止。但讲完第一个图形后,我让学生涂第二个四等分的图形的1/4,学生很快就完成了,那我再让学生在这个图形上继续涂出一个2/4,学生在明白意思后也很快完成了。这时,我突然想到要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来描述刚才的操作过程,刚开始学生愣了一下,接下来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马上给我列出算式:1/4+2/4,根据刚才的操作结果,学生马上知道等于3/4。接下去我问1/4里有几个几,2/4里有几个几并板书1个1/4+2个1/4=3个1/4=3/4。说完后,我让学生像我这样再说一说。同样,第三个图形的教学也是如此,但学生的积极性却很高,这样经过画图的方法操作强化了几遍后,我顺势推出减法。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加法学习的.基础,所以掌握起来很容易。经过这样的教学后,我再拿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学生做得都很出色。
经过这次意外的教学后,有些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
3、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所以,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利用书本中的解决问题的练习,对学生的加、减法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强化应用意识和应用价值。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4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小数的互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的一个知识点。重点是掌握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基本方法,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减计算能力。难点则是运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算理。整节课学上完后,本人感到自己教学能力还远远不够,有很多不足,却不能用语言整理出来,以下两点只是很多不足中的两点。请各位老师多给予指导:
一、计算要讲清算理,学会算法。
通过整节课的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迁移能力特别强,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轻松。老师的首要问题是让学生明确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分母不变,只要将分子相加减。这可以借助分数的意义或分数单位来理解。那么,异分母分数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加减呢?本节课中,我虽然认真备课,画了图,但是上课过程对算理的`强调还是不够,因此使很多学生对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不是很理解。可在学生练习中,再次用图来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不一样的时候是不能相加减的,比如3斤苹果加4斤西瓜等于什么呢?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后,其他的,学生自己能思考出来。
二、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
就拿本节课说,我设计本节课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展开的,在复习导课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虽然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分数单位这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而且还可以在学习1/4+3/10时,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另外,在图形结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不过,在这个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不能很好的通过图让学生理解通分。我可以问图1/4+图3/10等于是一个怎样的图?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碰撞出火花。然后经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运用图形的讲解,使学生对这个为什么要通分的过程更加清晰的掌握和理解。
总之,本节课的前提就是异分母分数的通分,只要把通分掌握好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水到渠成,还需特别注意的是学困生的辅导,他们只要慢慢掌握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就会增加不少!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5
本堂课教学的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计算方法的机会,同时也锻炼、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整堂课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知识由学生自己迁移——让学生在恰当的生长点上顺利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和认了分数及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四道题,复习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算理,又在复习分数的意义中引入猜测,通过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吃西瓜的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运算图式。教材通过是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的学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成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本课以分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想、边算,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而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体会算法多样化的价值。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在教学1/2+1/4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1/2+1/4的答案呢?在此处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我没有急着给学生以提示,而是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有些小组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也有小组提出可以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还有的小组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去解决。在后来的小组交流中,我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在出现多种计算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了优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通分再计算是最好的方法。接着我又问:“为什么要通分?”这样的提问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由折纸涂色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上完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经过我深入地讲解,本人体会颇深,浅淡如下: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数的运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单位统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为基础的,作为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法则,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要先通分。
2、关注学生的基本事实,着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新知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个人从说的过程中来掌握知识。
整节课中,分三个点让学生来说,首先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先通分。接着在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让学生比较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间有什么区别。最后,让学生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总结出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通过这三次说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对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和为什么要通分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7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完第一课时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的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两局部内容之间的联系,紧紧围绕分数的意义展开教学。下面是我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课后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重点是同学对算理的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在“知识回顾”环节,要让同学明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上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数的意义,这是我们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课时的关键与基础。所以,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必需要求同学充沛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与计算方法。
2、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不要停留在同学学习的自然状态。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把教学内容提高到更高一层次,让同学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有序、有规律、有数学思维的状态。如:在同学讨论并研究完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后,教师要和时引导同学明确每一步与前面知识之间的联系。
3、引导同学明确每一步的任务。
通过观察与讨论是同学明确异分母分数加法在计算中遇到的了问题怎样解决。
异分母化成同分母----使得分数单位相同,这是计算的基础。
公分母(分母小公倍数)----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过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同学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与方法,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教学时就比较自然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沛利用分数的意义展开全面的教学。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8
【教学反思】
《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加减法中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第二课时例2,是学生掌握了分数加减混合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结束后,我细细回想本课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1、改变教材
教材中提供的小强比较大小的两组,只包含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在例题中有意加入了减法性质的一组题,有效把握简算教学的难点。
2、学生主体地位凸显
在这节课中,根据数学知识的以旧引新,知识迁移的特点,根据本课教学的知识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得出整数的加法、减法的定律和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学生不易理解或容易出错处给与帮助和点拨。
缺点:
1、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不太合理,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不够好。在出现例二的三个等式时,我提出“你能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的问题,想以此引发学生的观察,得出等号左右两边的数相同,只是位置交换或者运算顺序不同,顺理成章得出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分数,而学生直接答出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一步一步说出,有些牵强附会,牵着鼻子走。
2、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好,前松后紧。复习中为了顾全大局,用的时间较长。
蔑视,但心底里还是有着对她假想未来的嘲笑,我知道,那是一个遭遇现实打击之后对于新鲜朝气的敌对。但我变得不再那么拒她于千里之外,随着她的话语,我开始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我拼命回想过去向阳而生的自己为何会在一年的大学生活之后变得颓靡不堪,曾经上大学之前的.自己,不仅想要取得优异的成绩,还想着考研,想着要靠自己的双手给自己缔造一个完美无缺的未来,而如今的自己,只会对别人憧憬的未来进行嘲讽,对自己的梦想也早已像断线了的风筝,怎么抓都是徒劳。
我望着她,如同望着高中的自己,她青涩稚嫩的脸庞上有着刚冒出来的几颗青春痘,曾经令我抓狂的飞机轰鸣声也在她的话语之下成为了衬托,我突然想堵住她的嘴,我的心里叫嚣着你不要再说了,但我却没有付诸任何行动。我依然听她描绘着她自己所缔造的未来。想起了小学语文老师讲过的课文——《在山的那边》,我仿佛听见了老师说着,翻过这头的山,你们将看见外面的世界霓虹闪耀。原来以前的我也有过这样的想象,但不知何时,看着远去的群山心里只剩下翻过这头的山,还有更多的山等着我翻越,才十九岁的我像是一位垂暮老者,从不会想着翻过一座山之后其实我还有力气能继续再翻越下一座山。我似乎停住了自己逐梦的步伐,我开始忏悔自己过去的一年,女孩似乎看出了我的情感变化,我的眼神由轻视变回了迷茫,似乎是迷雾中砥砺前行队伍之中的一员,我看不清未来,想不起过去。但她依然微笑的看着我,笑容澹静温暖,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间。
我被这笑意深深感染,但是时光就像一支开弓之后的箭,只能向前,不可后退。我口口声声地说着自己想像李白一般拥有肆意挥霍的人生,我做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却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日复一日的沉迷于花花世界,终日挥霍着家里人的金钱。我想,我必须要改变,可是我却又不知道从何处出发。
飞机即将到达我的中转站,女孩的终点站,女孩在逆光之中和我告别,我看不清她的表情,只能依稀看见她牵着母亲的手渐行渐远。她们离开了我的视线,我收回目光,背上行囊,踏上我的下一站,我似乎要对我的中转站告别,却又充满迷茫……
一阵剧烈的颠簸,飞机到达站点,我也从梦中醒来,透过小小的窗户我看见错落有致的房屋代替了群山环绕,重庆暖暖的日光披洒在我的身上,人们常说:“多少次颠沛流离,不过是为了荣归故里;多少次翘首以盼,不过是为了年少时的一番赤诚。”曾经充满期待的眼里不复之前的死气沉沉,带着坚定的步伐,我在中转站下了飞机……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暂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18级护本三班王萍萍
天下间,凡成一番霸业者,无不以其气吞山河之气魄,以其坚毅为基石,开拓一方天地。古人云:”适莽苍者,三餐而返,适千里者宿舂粮”吾辈少年何不效那南海鲲鹏,以鹰击长空,破竹之势,振翅云霄。李白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借此与诸君共勉,吾执念: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俯仰之间,先人已为陈迹,凡留芳者无不以其拼搏坚毅成就一方伟业。古有霍去病抗击匈奴,少年卫青保家卫国,小小少年孙权在其父已故,便可坐镇执麾百万东吴大军。可谓是年少有为,先人之勇激励吾辈少年奋起而追之。谱一曲好河山,不求金玉葬,名留芳,只愿马革裹尸,只身化为墙勇把匪徒挡。愿吾辈瑾念:当效先人智勇,以其奋斗汗水才可使青春绽放最艳丽的成功花儿。吾执念: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君曾记否,北大才女刘媛媛,家徒四壁,父母将其兄妹四人抚育成才,在这漫漫求学路宵衣旰食,北大之门终为她而开。既然年轻的我们拥有青春的激情与活力,拥有年少的轻狂与不羁,拥有绚丽而美妙的梦想,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激情耕耘青春,用青春编织梦想,用梦想指引前行。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我们必须重视实干精神的培养,从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这四个方面去努力。当脚坚实地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时,我们应该让自己去闯荡,去实践。真理是靠实践的,经验是靠积累的,教训是靠总结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我们没有大胆去尝试解决问题时,我们没有权利说问题的难易。敢闯敢干,大胆实践,问题才会逐渐解决,知识才会逐渐积累,能力才会逐渐提升。无疑是在人生画卷上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是惊艳了时光。不求似刘媛媛般一鸣惊人,但求在最美好的年华不被虚度。吾辈少年韶光正好,何不趁此机遇去搏一搏,搏出自己的一分苍穹,恰少年,韶光正好,天时地利人和,尽占无疑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吾执念: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许我云海茫茫,我当胸怀天下;许我流水潺潺,我当静心凝思;许我古木参天,我当极目远眺。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枝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毅力,是为爱撑起一片蓝天;奋斗,是为爱架起一道桥梁;坚持,是为梦铺垫一片片碎花石;刻苦,是为梦浇灌一滴滴营养液。有些人,你把他当成你的偶像,他是你的信仰人物;有些原则、要求,你愿意利用一生时间去执行与坚守;有些话,你把它当成一种信仰,去相信,去践行。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理想是用来实现的。在生命的道路上,要输就输给追求。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9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与以往的分数教学相比较,难度较大。学生在四年级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而在前一章,刚学习了通分的知识,为本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让学生掌握“先通分,再计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理解算理。因此,我将难点定义为探究发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方法;教学重点定义为你选择这种计算方法的理由是什么。根据这两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教学情景:手工课上,小林和小红比赛折纸,小红用一张纸的1/2折了一只小鸟,小林用同一张纸的1/4折了一条小船,他们共用去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我先让学生列式,学生很快就得出算式是1/2+1/4+?再让学生猜一猜得数是几,有的学生猜是2/6,有的猜是4/8,也有的猜是3/4。在此处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我没有急着给学生以提示,而是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哪种结果是正确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有些小组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也有小组提出可以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有的小组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去解决,还有小组提出化成小数再相加减。在此过程中学生高度参与讨论,探究的氛围十分浓厚。在后来的小组交流中,我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在展示中,大家共同筛选出正确的答案是3/4。
在出现多种计算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了优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通分再计算是最好的方法。接着我又问:“为什么要通分?”这样的提问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这些方法(除了化小数)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由折纸涂色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另外化小数计算在肯定的基础上讨论:如果用这种方法计算会遇到什么情况?(局限性)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讲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环节时不够明了,只是让学生明白了相同的计数单位才可以想加减,而没有深入的讲解是因为单位一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每一份的大小不同,因此不能直接相加减,如果结合具体的图形来讲解,学生应该理解得更透彻。这也让我认识到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这样的教学更有效率。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
1.在复习引入时,先请学生折纸和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和涂色中不提出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选择探索时,教师也是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进行探索。在这两个环节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即数学的练习题应来自哪里?一般地说,教师应为学作好准备,但当学生具有这种能力时,应该完全把这种权力还给他们,而且他们自己提供相关的素材,会加深他们对已学知识的认识。
2.本节课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也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教师把新授课的.讲解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不出意料,探索中出现了学生常见的错误,教师也不急于进行纠正,又请学生自己开展争论,谁对谁错?而争论的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教师仍不出面澄清算法,又一次组织学生借助折纸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1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习的是《分数加减法》,在前几天区域共同体活动中,有节三年级周长练习课,上课老师在交流时说,他没有办法才选择上练习课的,因为上课学校三年级的孩子只剩下分数加减法没有学习了,而分数加减法实在没有什么花样,就平铺直叙的加减。——听他这么一说,我脑子里对今天学习的内容没有什么好印象,就是简单的加减法嘛!
可是课堂上。包括课后,孩子们的丰富精彩还是让我忍不住感叹了一番,拥有智慧,真好!
【对话中的智慧】
课堂上我出示了学习菜单,学生按照学习菜单自主学习。
学习菜单:
1、独立计算;
2、联系图形说说你这样算的理由;
3、把你的想法解释给小组同学听。
学生小组活动结束后,我组织他们进行了集体交流。
师:第一个问题八分之三加八分之二的结果是多少?
生:八分之三加八分之二等于八分之五。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益华:我是这样想的,3个八分之一加上2个八分之一等于5个八分之一。
徐锋:老师,我能按照她的想法说减法是怎么想的!
师:呵呵!你能按照益华的想法进行类推着思考,真不错!谁懂徐锋的意思,和他心有灵犀的替他说说?
很多孩子都举高手,要表达,如意没有举手。
师:如意,你能说说吗?
如意:我不会。
师:那你可要听好啦!
(这些天如意有点退步,课上常常不思考,今天和他交流了下,看看明天是否有改变。)
海林:我会的!3个八分之一减去2个八分之一就是八分之一。
天伟:我要补充一下,应该说3个八分之一减去2个八分之一就是1个八分之一。
师:恩,你边听边思考,能表达得更完整!在计算中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
天宝:我和他们不同!我是计算分子的:3+2=5,分母如果用8+8就不对了,分母还是8,所以得到八分之五。
师:为什么天宝的方法中分母不能用8+8=16?
小洁:因为分母必须不变!
师:为什么分母必须不变呢?
招财:因为分母如果可以相加的话,那下面一题减法,分母就是8—8=0,这是不可能的。
师:招财是类推着想了。(下课后,招财意犹未尽的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分母是0的话就表示图都没有了,还怎么涂色呢?我说,在数学上,分母是0的分数是没有意义的!)
小宝:分母就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因为平均分成的8份没有变,所以分母还是8。
师:我们联系图来体会小宝的意思!分母是平均分成的份数,因为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变,所以计算时,只要将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看似平淡的一个问题,在孩子们眼里折射的却是如此绚烂的过程,想起一句话,数学就是过程。让知识不再囫囵吞枣,让知识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在孩子们的眼前,他们可以尽情挥洒画笔,描绘独特智慧,呵呵,我又感性认识了,缺乏理性反思。)
【想像中的智慧】
教材最后一题思考题,图如下:
这里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十二分之三都是相等的。大部分孩子判断正确,小部分孩子判断出错!
在我们交流为什么相等时,铃声响了,我简单小结后布置了后续作业:你能接着往下画,创造和它们相等的分数吗?
大课间的音乐在跳跃,一群孩子欢快的围在我身边,不肯出去玩。
雪妍:老师,你猜我是怎么知道四分之一、八分之二、十二分之三都是相等的吗?
师:说给我听听吧!
雪妍:我是想象着把涂色部分剪下来,这三个图形能重叠在一起,就是相等的。
师:哈,你在脑海里放数学动画片啦!
爱博:老师,我发现在图上,分母—分子就是等于没有涂色部分有几份!
师:恩!是的!
扬扬:老师,这里几个分数有规律的,分子依次加1,分母依次加4。
天一:老师,许多小朋友看一个分数的小大是只看数字大小,不知道正确比较的!
师:哦?那怎么才能知道分数的大小呢?
天一:联系图形看!
洋洋:老师,我能再创造许多分数和四分之一相等,就是用分母乘一个数,然后分子就是那个数。
徐锋:我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就是把图上涂色部分再平均分成几份,再用这个份数乘四就是分母。
(绿水:音乐很响,孩子们叽叽喳喳说得很激动,看似,这一切很嘈杂,我却能悠然品味到他们心底的智慧正在滋生,丰富。倾听吧!听知识土壤上长出的对数学的个性认识!)
今天作业上还有这么一题,九分之几—九分之几=九分之一。
中午孩子们做完后,我简单提炼了有序列举的思想,所以大部分孩子列举了8种方法,个别孩子列举了九分之一—九分之零,一共九种方法。下午第一节是我的美术课,丁雷走过来跟我说,老师,作业上最后一题智力冲浪,我认为有无数种填法。我说,你把你的想法写下来,给我看好吗?小家伙忙去写了。
接着我看到了他的想法。如下图:
丁雷的想法已经涉及到了假分数,我想起了广益前几天问我的一个问题,老师,分子可以比分母大吗?
我把丁雷的`想法介绍给了孩子们听,并把广益的问题说给了他们听,孩子们很感兴趣,要问我关于分数一些高年级的知识,我说,感兴趣的同学回家问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也可以借书看,你们自己解决吧!
我想,我是不是要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带着孩子们认识分数世界中更丰富的景象呢?
【心中疑惑】
结合这两天读的建议,我心中的疑惑很鲜明——数学写话,对学生发展成一个有智慧的人,有促进作用吗?如果有,我怎么进行?每天内容设定的目标是什么?明天开始就进入期末复习了,数学写话要继续吗?
关于写话,原先学校曾建议我搞个小课题,而我是那类没有方向就不知怎么行动的人,至今没有任何行动,可是,在日续一日的积累中,我却触摸到了写话中的一些东西,很想从头至尾写下来,想知道课题方面的东西,想做真正的小课题。
绿水声音:这两天读到一句平实却有着足够分量的话——“学生知识堆砌,而智慧贫乏”,常常,我不知道怎么带着孩子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智慧的样子,是喜悦的、快乐的、自信的,我想我会学习思考,向着温暖喜悦的方向前行。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2
教者在备课时,充分意识到 “吃透两头”,才能让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收放自如。根据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前一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已经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一)联系学生,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呈现形式: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者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它的呈现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如:由学生说出一些分数后,让学生自己选题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在练习中即可以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碰到问题时,在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相互提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知的探索,这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二)素材来源于学生,体现一个“亲”字:
学习材料提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材提供,也可以有教师提供,还可以由学生来提供。但就学生个体而言,自己提供的材料尤其是自己的创造的材料总是最亲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初步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学生学习的材料都来源于学生自己,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唤起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提高,激发起再创造的欲望。第一是导入阶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一些你认为印象比较深刻的分数,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可操作的材料。第二是展开阶段:分二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由学生自己自由选择刚才列举出来的分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通过教师选取典型的练习进行反馈,来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个层次也是在自由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反馈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以及计算方法;三是巩固练习阶段:采用互相出题,同桌互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在本节课中,本着所用到的学习材料完全“来源于学生,取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充分开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试图开放师生关系。以开放性的内容作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本节课采用学生自己说出一些分数,然后在这些分数上找自己会做的分数加、减法,在互相交流、争论、合作的基础上探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突破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的算理;在知识的巩固上采用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批改等形式。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开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发展,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3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学习。
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去上,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相加,一定要分数单位相同才行。(1/5+2/5=3/54/7-1/7=3/71元+4元=5元1元+4分=1元+0.04元=1.04元),后面两题的元与分两个数的相加,对比显示出了对于单位不一样的两个数据是不能够进行直接相加的,必须要转化为相同的单位元或者分,才能够直接相加。为引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好一个铺垫。
然后让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该如何计算,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数单位不同,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安排一定量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于是他们通过操作,把两个分数重新平均分,使他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算理:
为什么要通分?分数单位相同为什么可以直接计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新课标中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感受、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可见新课标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按图讲述,师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1/2是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中的一份,大小是这么大。
1/3是将同样的圆平均分成三份中的一份,大小是这么大。
那么它们能直接进行相加吗?(生:不能)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大小不一样,大小不一样说明什么不一样生:分数单位不同师:分数单位不一样,能够直接进行相加吗?生:不能师:就像我们刚才做的第四题,对于单位不同的两个数我们不能直接进行相加,必须将它们转化为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同样,异分母分数相加也要统一单位,用什么方法来统一分数单位呢?(生:通分)。
展示转化过程将单位圆平均分成6份,1/2占了其中的三分,为3/6,1/3占了其中的两份为2/6,那么现在每一份的大小一样了吗?生:一样了。师:这个过程就叫通分,通分就是让每一份的大小相同,分数单位统一。也就是将异分母分数相加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相加。)
通过此讲,学生不仅掌握了算法,更加弄得了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算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特定的数学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那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性质。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情境贯穿整堂课。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我利用萧山的环保情况来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我们萧山现在正在积极发展“绿色萧山”,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能产生很多来及,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对垃圾分类处理。一般情况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1、请同学们观察扇形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请同学们来解决提出的问题。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展开,让学生讲所学数学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识数学数学的实用性。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4
这一模块地的内容是异分母分数的通分,知道什么叫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打下基础。在讲课时要进行找最小公倍数方法的练习。
首先,出示第2页中的堆放垃圾与填埋垃圾的问题,让学生比较题中的两个分数:七分之三和三十五分二。学生由于没有学习过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所以会想解决的办法,这时,可以让学生想办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引出通分的方法。并通过几个例子让学生总结出通分的'概念: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与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学生学习过通分后,再进行通分的练习。再练习时要强调找公分母的方法,一定要找几个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5
本节课,课前复习口算为课堂预热,首先出示主题图,小红一家晚饭吃饼,学生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描述,培养学生认真读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接着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思考这样列式的依据,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迁移至分数加减法,完善知识结构。
新知部分学生四人一组,每人任选一题利用圆形纸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加减法的探究同步进行,短时高效,大部分学生都是利用折纸的方法进行研究,部分学生通过从分数的意义角度说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方法较统一。学生上前操作较流畅,能够清晰地描述操作过程,并根据操作得出结论,且能清楚表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的依据,即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练习环节通过一个小游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小高潮,学生首先要判断自己手中的分数卡片与老师手中的分数卡片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再进行列式计算,这一环节基本不涉及约分的情况,个别同学手中的卡片无法与老师手中的卡片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式,因此在整个游戏环节中无法参与,这时我提问他,你为什么一直都不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老师的卡片中的分数没有与自己手中的卡片分数单位相同的,因此无法直接相加减。学生的回答说明他已经充分理解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由于时间关系部分练习没有完成,但整节课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有了清晰的认识,知道并能准确的表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是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从而能够自己找出如“1-”这样较特殊算式的计算方法,即统一分数单位,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总结并掌握了算法。由于学生算理掌握得较牢固,因而几乎没有出现形如“+=”的典型错例,因此,虽然本节课有部分练习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完成,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比较牢固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本节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在学生根据主题图搜集信息后提问的环节,由学生提出“爸爸妈妈吃的'饼一共占一张饼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我在教学环节中没有与“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对比讲解,应将这两个问题对比着让学生思考,有何不同?突出一个表示的是爸爸妈妈吃的饼的数量与一张饼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个表示的是实际的量,通过对比学习,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分数表示的不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