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
合上书,闭上眼,八十多年前那位异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巨作《红星照耀中国》,把我带回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那一段惊人的行走,仍历历在目……
大渡河上,红军战士在铁索上艰难地爬行。枪林弹雨中,不断有战士中弹跌落,湍急的河面上翻滚着红色的波浪。没有一个人后退,没有一个人胆寒,前进是他们唯一的目标,哪怕最后只剩下一个人,也要打通这条生死通道,把红旗插到对岸,让它高高飘扬。那些即便经历险境,也从未动摇过的信念,那些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高尚心灵,我们不能忘记!
莽莽草原,永远有无尽的危险。黑暗中,不起眼的沼泽地瞬间就吞噬掉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草丛中,一支利箭刹那间就射穿战士的咽喉。这条路上,不断有战友倒下就不再起来。尽管如此,依然有激昂的战歌响起,激励着战士们相互帮扶,一路向前。团结就是力量,当所有力量汇聚在一起所创造的奇迹,我们不能忘记!
茫茫雪山,风裹着雪粒怒号着,向衣衫褴褛的战士们扑去。没有食物,就吃草根、皮带、鞋帮子;没有水,就把雪团子往嘴里塞;没有路,他们就斫下长长的竹竿,放在弯弯曲曲的没过腰身的泥水中,铺成过道。没有什么能阻止红军前行的道路,困难不能,敌人也不能!于逆境中拼搏,无畏艰难险阻也要达到目标,这样不屈的灵魂,我们不能忘记!
……
“从来没看见过这样的中国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为了一碗饭,而是一些为争取胜利而自杀的青年。”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心安理得地学习,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生活的舒适与富足,当我们唱起歌跳起舞弹起琴,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我们:不能忘记无数革命先烈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身而出。
那些在烈火中永生的人,我们要记在心里;那来之不易的幸福,我们要更加珍惜;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也要像他们一样,坚定地回答:我在!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
寒假的一天,我拿起了这本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书。本以为这是一趟无聊的读书之旅,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陷入了深刻的沉思,因为我不光是体会到先辈的英勇无畏,更是因了解而更加地钦佩。
这本书是一本记述红军生活的书,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而写。作者从中立者的角度,在这本书中记叙了有关红军的重要事件和红军伟人的生活习惯,还记叙了许多我们在书本上找不到的伟人事迹。这本书中也体现了作者对红军的感情变化。从最开始的害怕,到接受,到喜爱。可以体现出红军的和蔼可亲。总之,这本书让我们深刻地了解了红军。
在这本书的开头,埃德加。斯诺写他对红军不太了解,听了传言甚至怕红军身体里的'病毒感染到自己身上,以至于他开始是很惧畏惧红军的。但是到后来,他看见了红军对自己的真诚和友善,以及红军将士们的大胆。再后来,他又遇见了许许多多红军的领导人,并细致地记叙了他们的一言一行,使我们了解伟人更多的生活习惯,亲切可感。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
这本书记叙了红军与人民的关系:每一个村子里都有一个红军军委,每一个村子里都有一些小学生愿意给红军通风报信。告诉红军国民党的动向。其中最令人深刻的,就是红军领导人的住处都没有警卫站岗。反观蒋介石,出门就必须要有几个警卫员跟着他。并且他并没有被悬赏首级。红军领导人这么放松是因为人民对他们的信任。这也体现出了一个哲理。只有爱戴人民,人民才会爱戴你。这就是斯诺渐渐喜欢他的原因,也是人民爱戴的原因。
这本书还详细地介绍了红军领导人生活的家常便饭。有一次就记叙了斯诺在讲话时,一只飞蛾飞来落在油灯上,小心翼翼的把飞蛾给抓住,给旁边的警卫员看,还不时地发出笑声。这不是正是一个亲切和蔼的领导人的形象吗?
红军不是神,红军也是有血有肉平凡质朴的先辈。开卷有益,掩卷有味。这真是一本让人真切地了解红军了解伟人的书啊!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3
《红星照耀中国》是震撼世界的成就。这本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红军的真实情况。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生命危险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在延安,他解开了心里的疑惑。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人物的外貌刻画细致入微,如第二篇中,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外表却仍不脱孩子气,眼睛又大又深,富有吸引力。还有第三篇中对毛泽东的外貌描写,面容消瘦是一个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半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的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还描写了彭德怀,林伯渠等人,并配附大量照片,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影像。第三篇中还写了许多关于毛主席的`事,表现了毛主席的性格特点,如毛主席在街上和两个年轻农民谈话,作者起先没认出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像中国农民一样质朴的人。他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生活简朴,甚至有些粗俗,而且不拘小节。作者还写了,毛主席对作者写的文章或者拍的照片,从来不加任何检查,使作者尽力弄到能说明苏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材料,这使作者非常感激。流露出作者对毛主席的敬佩、赞美之情。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品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4
“红军为什么能战无不胜?”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而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给出的答案是:红军能得民心。
在斯诺的描述中,“白军”到时,烧杀抢掠,经常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并以“共 匪”的名义杀害无辜百姓,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而红军到来时安抚百姓,发放物资,创办合作社,并开设学校扫除文盲,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深受百姓们的欢迎。因此,白军一到,百姓们便在井里放毒,随后闻风而逃;而红军来时,百姓们夹道欢迎,送上粮食,亲切慰问。在百姓们的心目中,红军是自己人,是救大家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英雄。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凡强盛王朝,开国君主大都体恤百姓,得到百姓拥护,才能统一天下、让国家强盛;反之,那些末代君王,也大都横征暴敛、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往大处说,百姓的拥护与信任与否,决定着国家的兴亡;往作文吧/小处说,一个集体的'管理者,也必须得到大多数集体成员的信任与拥戴。不论是班级、学校还是公司,其管理者不得民心,其管理便是低效且得不到保障的。而管理者得到信服的前提是:一、带头遵守集体规则;二、多与大家沟通,了解大家的建议与意见。正如斯诺在书中所写:红军军官在指挥作战时常常说的是:“弟兄们,跟我来!”而不是“弟兄们,向前冲!”
红军们就是这样身体力行地践行规则,正如古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理,集体的管理者也应当成为榜样,成为“积极分子”,成为大家中的一份子。
斯诺采访红军时问到:“红军在哪个方面比中国其他军队好?”十二个人的回答都可以说明:红军是革命的军队、红军帮助农民、红军为解放农民打仗、农民爱红军。一个“爱”字,足以说明红军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与分量,也是红军得民心的最好佐证,这才成就了红军这支战无不胜的光荣队伍!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
奋斗,谱写时代华章
这是一本真实描述战时中国的著作,作者以他充满热情的内心和生动的笔触,讲述了当时历经磨难、坚韧不拔的中国共产党的生活实景。
这就是《红星照耀中国》的本质内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之前对于这本书我并没有太过深入的了解,也只是知道个书名而已,在读过了这本书后,其中的共产党的面貌,于今日的盛世形成了奇特的写照。
《红星照耀中国》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记录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所见所闻所感,最令我敬佩的是他以真挚的笔墨客观、全面地带我拨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面纱,作者先是因为对人民热衷于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对其产生好奇,之后坐车来到西安,即苏维埃红区,再到遇见周恩来、贺龙、毛泽东等人,最后真正进入中国共产党内部,理解了“中国的希望、人民的希望”。
斯诺的记载,不仅有着记者的客观,还富有独特的人文主义色彩,论文学性,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第三篇中,作者着重书写了毛泽东这一人物,作为一个如今被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敬重的伟人,斯诺的描写为毛泽东增添了一丝特殊的韵味----如普通人一般的开朗、风趣。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记述不仅仅局限在领导人上。
在第十篇“战争与和平”有一段对“红小鬼”的描写,也就是作者对少年先锋队员的记载:“他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面那个号手可一点也不是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这样的一个孩子你一看到心就软了下来,就像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这段描写,既写出了红军里这位少年生活的艰苦不易,又写出了孩童的天真纯洁,更为下文斯诺与他之间的对话埋下了伏笔,引出主旨,优秀的叙事内容亦是如此。下文中对少年先锋队员工作的描写更令我震撼,凭借着他们十二到十七岁的身躯,在队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查员、挑水员等;在外做侦查、宣传工作,默默无闻的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难以想象的贡献。
但是,读一本书不能只了解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还要从书中得到一些感悟。读过了这本书,再回到现代社会,我们其实正处于书中所说的“红小鬼”的年龄,当然,现在我们固然不需要再向当时那般舍生忘死,拼死效力。然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统继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一代,中国目前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努力才能有效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这也在侧面呼吁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
这本书使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拼搏,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当时的危难与不安,在如今这个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它为我奋斗指引了方向,启发了我为国效力的意识,实乃一本佳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接班人,恰同学少年,我们一定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奋斗的旋律之中谱写时代华章,铸就人生辉煌!不过首先,理应先从当下开始。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
斯诺用最简单的语言描绘了最真实的中国,当时的中国丑陋不堪。有压迫人民的国民党,也有忧国忧民民而战的红军。红军不仅是一个队伍,而且是一种精神。
斯诺初到中国,看见的是宫兵压迫、人民苦不堪言的状态,听到了赤匪、土匪等词语。他千辛万苦找到了那个神秘的组织——红军,他采访了许许多多的红军主要的'将领,和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各种各样的经历,领略到了红军的坚持和红军的优良品质。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份和平,所享受的喜悦是谁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是红军,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和让我最敬佩的地方是那两万五千米的长征,在长征的过程中他们一共经历了742天,跨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了3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等等。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没有喊苦,也没有喊累,他们就算五累苦也依然坚持了,依然坚持渡过了长征的征途。
但这只是红军经历的一部分,红军的经历如滔滔的流水,也正是因为这些磨难,红军才能一光步壮大起来。
在红军部队里,每个人者是公平的,没有地位之分,无论是谁都一样,毛泽东的房子十分皆朴,跟其他人的房间并无差异,红车也常常帮助老百姓,他们也有严格的纪律。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7
是他,带我们了解了中国最黑暗的一段历史,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段历史;是他,在硝烟四起,烽火连天之中,逆火而行,为我们记录最真实的历史故事。
从而编写出——《红星照耀中国》,他就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书中让我们了解了中国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感人事迹,《红星照耀中国》中把每一个细节都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中。
从刚开始想要了解毛泽东这位大人物,好奇蒋介石为何如此想要他的人头?这样让我们对书中的故事越发好奇,慢慢地带我们了解许多,如,让我们知道他们成为共产党员的.原因,带我们领会了中国红军长征的经过,也为全世界解答了红军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坚持不懈的红军精神。他们才是我们真正敬佩我英雄
引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一句话:“为了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大踏步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进,读这样一本书是值得的”。用同样的话来推荐大家来阅读这本书。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8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题记
沐浴在温柔的阳光里,轻轻翻开《红星照耀中国》,我随着一位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走上了一条红色的革命之路。
在这本书中,斯诺以独特的角度和写法向我们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特别是看到斯诺在临走前,说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五章《长征》,红军部队历尽千辛万苦,在后勤保障薄弱的情况下,日夜兼程,翻过一座座高山,果然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飞夺泸定桥时,战士们身先士卒,以性命搭建出一条血路。时至今日,冰凉铁锁上的斑斑锈迹,在人们眼里是冰冷的,但在红军心中,却是热腾的'。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红军显现出中华民族应有的气魄,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克服了一切困难。在经过山区时,流行着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牛羊”,他们每日靠一些挖来的萝卜、青稞度日,据毛泽东主席阐述:“萝卜一个可以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着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走过大草地的。看看现在,我们吃的粮食有多精细?连馒头都不想吃,再想想那时候,一个馒头有多珍贵。现在的幸福生活都得归功于革命先辈的付出,没有他们,我们何德何能过上好日子?
当我了解到红军中平均年龄仅十九岁时,我着实吓了一跳。这些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哥哥姐姐,都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人了。我心里暗自下定决心:从现在起,我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将来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意义的事!
除此以外,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和平的可贵。在这个先进、幸福感满满的社会,谁会喜欢战争呢?可如果没有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以及为人民解放而捐躯的战士们,哪来我们今日的和平?在战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一发子弹就能取人性命,但是,生命也是坚韧的,它能组成一堵墙,一堵生命墙,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保护自己想保护的家乡。
落日的残阳牵引回我的思绪,恋恋不舍地合上书。心中还在想着:战争啊,是残酷的,但红军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平,是美好的,但也时时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9
作为一本描写中国革命历史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极具阅读价值的书籍。阅读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革命的艰辛与不易,更令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无私牺牲和奋斗精神,这让我倍感敬佩。
红星照耀中国为我们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思想文化的变迁,让我们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本书让我思考到“成败在于思想”,思考到历史的'重要性。阅读本书,让我对中国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也更加感慨那一代革命先烈们艰苦卓绝、坚忍不拔的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作品,是后来人对历史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阅读本书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革命历史,也让我更加认真地思考了未来的路该如何去走。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
世界上的那一颗红星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记者。说是美国人倒不如说是中国人,之所以说是中国人,是因为他一生为记录中国共产主义战争为工作,从某种程度来讲斯诺是中华的斗争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到了中国西北部去实地采访中国共产党,可就是这一去便注定他写这本书的命运了。
这本书讲的是,埃德加收集军事将领的谈话,工人、战士、知识分子的谈话,揭示了中国红军的真正形象以及与日本战士,国民党的坚定斗争,让全世界恢复对中国的信誉。因为当时世界不了解中国是否为马克思主义者?纲领是什么?国民党与共产党到底哪方对?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争论是什么?他们是什么人?还有很多问题去问中国。
其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大渡河英雄,内容讲的是红军先锋队的指挥员刘伯承,他曾在四川的一个军阀的队中当过军官,他熟悉这个民族,了解彝族人痛恨汉人,他前往与彝族谈判,最后得到了武器,与红军联合打败川军,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从中我看出了红军的机智与勇气,和各个少数民族对统治的憎恶,以及希望恢复和平,追求自由的愿望。还有红军必胜的`决心。
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那么其中的红星又是什么意思呢?没错,红星便是红军,那么中国又是什么呢?中国是世界上的那一颗红星。
从宏观上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推翻了外界对中国共产主义的负面影响,让中国共产党可以展翅飞翔,一鸣惊人。向世界展现中国最英勇的一面,也是这本书,给予国家很与民族希望,以振奋,以自由。
中国是世界上的那一颗红星,它也必将照亮整个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1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作者斯诺是一个美国人。他是中美破冰的关键推手,也是中国人的美国朋友。斯诺出生于密苏里州,1928年来到中国。在这里他与鲁迅、宋庆龄相识。在当时,红军的消息被层层封锁,他们似乎被击败了,但过几天又重新出现了,渐渐传出来的小道消息甚至蒙上了魔幻的色彩。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到这层层迷雾之中的真相为何。为了探究这些谜团,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斯诺抓住机会,前往了红区,开始了解红色中国。
而在他实地探访红区后,他写下了这本著名的报道性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语言平实,幽默,记录了斯诺在红区的所见所闻,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对人物的`采访。
在这里,斯诺拍下了那一张震惊全球的与毛泽东的合影照片。实际上,《红星照耀中国》之中记录了许多的红军领导人与他的交往。斯诺发现这些领导人似乎并不太关注自身的故事,他们记不清自己身上的琐事,甚至有时候会忘记自己。在他们的讲述中“我”很少出现,但“组织”,“集体”却频频现身。他们大多数的居住地点都比较简朴,空闲时间喜欢听戏,和普通群众没有什么不同。
无论从哪个时代来说,教育与儿童都非常重要。或许是作为教师的职业病,在《理想照耀中国》之中,我无法不关注那群“红小鬼”们。他们拥有很高的自尊,也拥有很强的意志——他们分布在各个岗位上,通讯员,电报员,护士,宣传员,勤务员甚至是教员。他们不畏惧苦难,满怀着理想出发,乐观而勇敢的面对世界。斯诺在文中提到,当大人看了他们之后,就往往会忘记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看到他们也就相当于看到了希望。前段时间,《觉醒年代》有一句评论出圈。“觉醒年代的续集是什么?”“续集就是我们的现在。”而《红星照耀中国》中,这些少年也逐渐成为了我们的前辈,他们所见到的希望也逐渐踏入了我们的生活。
先辈们以身躯托举这颗红星,而我们做的也不只是仰望。如今,脱贫攻坚已经结出胜利之果,乡村振兴又种下青翠的苗,高楼林立,科技发展,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2
如果希望有颜色,那么一定是红色。
——题记
1936,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中,在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未了解开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孤身一人走进那些人口中“臭名远昭”的苏区。
本书中作者用实地考察向所有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善良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一个又一个虽出身卑微,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造就了如今的伟大中国的领导人。
红军长征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章,爬雪山,过草地,飞越大渡河,举国大迁移,被第五次围剿,那些个英雄是挺住了多少的天险和痛苦才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长征”这条路是红军战士们用血肉铺出来的。途中,一个又一个战士倒下,可却没有一个人选择放弃,所有人都在为心中的那个执念而咬牙坚持,红军战士们用他们的汗水,用他们的鲜血,突破敌人设下的一道道关卡,他们用生命写下了属于自己可歌可泣的赞歌。他们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
通过斯诺的笔墨,我们才得以窥见红色中国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到那片红色区域上人们的生活和战斗。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活让我犹如踏上了那片土地
红军大学有许多独一无二的'地方,他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黑板。再与我们如今的教室,是多么的先进,可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红军成功地让日本无条件投降,离开中国的土地。
我们如今的生活是红军用自己不怕牺牲,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自己的血泪换来的。
阅读经典,重温历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做好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要向当时不停奋斗、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英雄们致敬!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向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领导人致敬!是你们照耀中华大地,照暖我们老百姓的心灵,让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付出我们的实际行动,让中国走上世界巅峰。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生于和平年代,没有令人颤栗的炮火声在耳边轰鸣,更不缺衣食,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学会感恩,若没有他们,何来如今的幸福。
红星闪闪耀中国,长城巍巍护中华。
一寸山河一寸血,百万青年百万兵。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3
长征,一个举世无双的壮举,一部革命战士谱写的英雄史诗。长征期间,他们爬过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历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穿过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的地区,这就是长征的经过。长征途中的艰险与困苦却是少为人知的。
我们总说长征,但是长征究竟有多长?二万五千里(六千英里)中国共34个省,他们穿过中国大约三分之一的省份。他们翻雪山、过草地还要克服吃饭难、睡觉难等问题,头顶上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路程之远、路途之艰是我们想象不出来的。
我们小学时,学过这样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战士制作了一个鱼钩,为战士们钓鱼补充营养。因为长征路上没有食物,只能吃野菜、嚼草根,导致他们体力不支。每次吃饭同志们吃鱼,而老战士喝鱼汤,有一天被一个小战士发现了,而老战士却说:“你们的身体最重要,咱们还有一个伤员,我要让你们都走出去啊”。他还严肃地告诉这位小战士不能把这件事说出去,很快老战士生病了,一个同志为老战士端来了一碗鱼汤,老战士却拒绝了,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却把死的希望留给自己。他在临死之前仍旧惦记着同志们,这种牺牲精神令人敬仰,而这只是长征中的一个缩影。
《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作者采访的所有红军战士中,无论年少或年老,没有任何一名红军战士对长征有过抱怨,他们都为自己参加过长征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他们觉得:“有同志们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会想事情是不是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这正是他们对于长征的看法。没有抱怨,只有骄傲,这就是他们作为一名红军战士内心的真实写照。
长征在抗日救国时期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是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艰难困苦长途跋涉的长征中,像老班长一样的红军战士数不胜数。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无私奉献、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像一把烈焰贯穿于每一名红军战士的心里,他们的精神令人崇拜。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发扬长征精神,让这种精神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内心,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抱怨、不退缩、勇敢向前,努力学好科学文化,做一名中国好少年,挺起祖国的脊梁,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4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以毛泽东为主角的红色传记,记录了他从晚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毛泽东革命路上的不屈不挠和坚韧不拔。
他的思想、行动和决策都是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考虑的,他的革命经验对我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这部书籍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都有着相当的贡献,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我希望我们年轻人能够在青年时期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
作者以出色的纪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红色苏区一幅幅立体而丰富的影像,描绘了中国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西安事变爆发前夕、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中共领导人对时局的看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除了,还描写了许许多多的黎民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员,还有穿得破破烂烂、头上拖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是组成陕北苏区最真实鲜活的画面。
“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随着我更深入苏区,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青年运动的蓬勃精神。”看惯了羸弱无助的中国孩子,“红小鬼”表现出的蓬勃朝气让他着迷。随后接触的`那群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震撼,“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样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之后,竟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十年之久。”笔下的苏区普通百姓活灵活现,真实生动,他们的精神状态,折射出当时蕴藏在民众思想里的智慧之光,这是正义的力量,也是中国的希望。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议论文08-15
《宙斯》读后感08-15
红与黑读后感08-13
《城南旧事》 读后感08-13
复盘读后感08-16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08-13
《时间管理》读后感08-16
《从0到1》读后感08-15
[精]复盘读后感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