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读后感

时间:2025-08-22 09:31:53 读后感

《长征》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征》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长征》读后感

《长征》读后感1

  长征,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红军们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到达目的地。总共长达二万五千里。

  这是多么艰苦啊!平日,我们一点路都不愿意走,吃不了苦,可红军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炊事员郭大叔背着一口大铁锅,在山上走着走着就倒在雪地里了,临死双手还牢牢地抓着锅沿儿;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地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完成了,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新中国”。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困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还怕苦怕累,怕脏怕受委屈,在家里就像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和红军一对比,真是惭愧极了。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大无畏,坚强与乐观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

  读了长征,我们要从生活做起,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能吃苦,不怕累,做一个坚强的人。

《长征》读后感2

  红军不怕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用整齐的句子和壮丽的诗歌描述了长征中感人的事迹和难忘的.岁月。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到处学习长征的精神……是的,生活中到处都有长征:学习、工作、生活。面对各种困难,我们不应该像红军一样屈服。困难就像弹簧。你越软弱,困难就越强大。想想诗中的五岭蜿蜒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要像革命老前辈一样鄙视困难,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有一次在爷爷家吃饭,看到吃的是窝窝头,喝的是红薯糊涂。我问为什么,爷爷说这叫回忆苦思甜,准备庆祝长征胜利70周年。我说:太苦了!

  爷爷说:苦不苦,想想长征2.5万;累不累,看看革命的老前辈。长征期间,人们吃皮带和草根!

  心里一惊。

  长征,锻炼人的旅程;长征,一个严格的教练。它培养了多少强大的士兵和多少伟大的钢铁巨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冷。在这两场战斗中,一是利用红军的智慧过渡金沙江;一是经过残酷的战斗,飞越泸定桥。这一切都反映了革命前辈们勇敢而足智多谋,不怕困难。

  更喜欢岷山千里雪,三军之后尽开颜。整首诗结束了。合上书,心里充满了激情。

《长征》读后感3

  《红军长征史》是,一本记述红军长征的正史,它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25,000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全貌红军伟大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心中,长征是中国革命上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环境险恶,粮食短缺,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和红军战士都依然挺过去了,在整个长征的.368个日日夜夜里,他们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最终政府征服了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

  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这一切让今天的人们长久地发出,神奇的感慨,他们的精神更是为世人代代传颂,红军没经过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都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宁可自己挨饿也不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力量是宁可在外受冻也不擅自进老乡家们,通过广大红军的实际行动,一些受蒙蔽的少数民族群众见见那只红军,他们不仅热心款待红军,还从方方面面帮助红军,在短暂的时间里还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们也要学习红军精神,生活中不怕吃苦不气馁,才能做好每一件事,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当我想偷懒时,耳边都会响起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25,000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时我又会放弃偷懒的念头,继续投身于学习之中是的,咱们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只要牢记长征精神就没有什么困难就过不去了,踏着长征足迹前进,永不言败!

《长征》读后感4

  自从我看了《长征》这部电影后,我对毛主席那个年代的事完全被颠覆了认知。看完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飞夺泸定桥一段中,红军战士不畏艰辛,日以继夜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攀登着被敌人拆地只剩下十三根铁索的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的向前冲。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地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

  一个个赤血男儿怀着革命的激情和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难使国家转危为安。早在建国前夕,毛主席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改革开发以来,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那种认为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再需要艰苦奋斗的想法,是完全不对的'。现在我们处在和平坏境之中,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在力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我们今日为之奋斗的建设事业,是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的继续。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不断地发扬长征精神,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传统。

  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不能忘记这种精神,要时刻牢记这种精神,更要继承伟大的长征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我们要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取得我们个人的长征的胜利,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征程的胜利!

《长征》读后感5

  余人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被迫起先突围长征。其中1军团110180人,3军团17805人,5军团12168人,8军团10922人,9军团11538人。此外,还有两个独立纵队:军委纵队4695人,中心纵队10153人。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20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25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红军长征一起先就遇到了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湘江战役。

《长征》读后感6

  长征途中有许多暖人的故事,其中《雪山小太阳》给我印象最深,它像一记无形拳,直直地击中了我的心窝。

  主人公是一位年仅15岁的小红军,是大伙心中的`“小太阳”。最令人感动的是,冬天雪地里,她把宝贵的衣服默默地盖在一位伤员身上,而自己却悄无声息地冻死了。

  小红军在艰难的长征路上能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而我们呢?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们,有多少人像“小太阳”一样有这么强烈的助人为乐精神呢?

  记得有次坐公交车,上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微微颤颤地拉着扶手,站在那儿。

  我该给老爷爷让个座儿,我心里想着。但我看看旁边的乘客,有的塞着耳机听着歌儿,有的捧着手机在玩游戏,有的靠着椅背闭目养神。.。.。.。如果我让座会不会非常另类?我扭扭捏捏地粘在座位上,坐立不安。

  但是一个声音在提醒我,“让座不可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立刻坚定地站了起来,“老爷爷,您请坐!”

  是啊,能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我想让助人成为一种习惯!

《长征》读后感7

  读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词,里面讲的`是红军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翻过几座又高又险的山,跨过几条大河,经过很艰难困苦,走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把乌蒙山当作小泥丸走过,把又高又险的五岭当作细浪踏过,体现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现在我们这代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人不能吃苦耐劳,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应该向红军战士们学习,学会吃苦,学会独立,学会积极向上,这样才会进步!

《长征》读后感8

  历时两年多,总路程25000里,红军战士们面对前有狼,后有虎的形势,一路上披荆斩棘,克服一个个令人绝望的阻碍,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长征是红军们用血与汗谱写出的z壮丽篇章,更是他们曾更是他们秉着永不泯灭的信念,坚贞不屈的精神,一步步踏出来的革命之路。

  在《长征》一书中,作者将每一场战斗,每一次惊险都写得真实又感动,但最让我震撼的不是松潘草地的无边无际,也不是强渡湘江时的生死攸关,而是大渡河上的那几根闪着光的铁索——飞夺泸定桥。

  下面是呼啸奔腾的河水,上面是高空悬着几根铁索,稍有不慎就会掉下了万丈深渊。所以红军对此次作战制定了详细的方案。下午四时,战斗开始了,22个敢死队勇士向铁索冲去,双方开始激战,敌军疯狂地扫射,子弹打在铁锁上,火星并溅,但红军们毫不畏惧,借着二营三营的火力掩护,他们一手持枪,一手抓索,一步步朝敌人逼近,后面的三连,人人抱着木板,勇士们进一步,他们就扑上一寸,他们就这么一步步向前迈进,进一步就离成功近一步,离革命胜利近一步。所以他们个个都在枪林弹雨中如飞箭离弦,向敌人冲去,这让敌军惊讶无比,无法想象红军们是有多大的勇气与决心!快了,他们一人不少的冲向川军,但就在此时,川军点起了大火,火势十分凶猛,廖大珠连长带头冲进火海,勇士们一个跟一个冲进火中,并高呼,冲啊,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这是多么惊心动魄啊,不久,他们冲进了泸定县城。

  看到这,内心已波涛汹涌,我为红军们感到骄傲。那十三根寒光凛冽的铁锁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留下了他们的'鲜血,留下的更是他们火一般炙热的爱国之心和一股昂扬的报国之志。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用生命捍卫尊严,用躯体缔造奇迹,他们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一个永不屈服,无坚不摧的团体,他们用信念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走出了一条光辉的生命之路。

  然后再将目光投向今朝,他们虽不用浴血奋战,赴汤蹈火,但仍在用自己的力量努力着,疫情时的雪中送炭,洪水时的舍己为人,为保家卫国与敌人激战的刚毅决绝,无数危难的时刻的挺身而出,他们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从古至今,从红军到解放军,这些勇士们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中国从艰苦走向胜利,从落后腐败走向飞速发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一次一次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不是东亚病夫,而是东方巨龙。

  我们感谢勇士们,引以为傲,但也要不断提升自己,落实于具体行动,先不说为国献力,当下只要勤奋学习,继承发扬先辈精神,就是对社会,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长征》读后感9

  奇迹!真是从古至今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这是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这本书之后,从内心发出的赞叹。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我永远不会忘记!

  奇迹!数千人马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江河汹涌阻去路,群山险要助敌兵。然而,他们处于危险之中,横扫了军队。这难道不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吗?

  面对着饥寒交迫,刀山火海,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支被誉为天下无敌的队伍,就是红军!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45年秋,红军进入草原。因为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所以指导员叫炊事班长来照顾他们。

  这三个病人每天只走20里。他们到了营地,班长到处挖草根,用大麦粉给他们煮。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时,突然看见一条鱼从水里跳出来。他很快找到一根缝纫针,把它弯成一个钩子,让三位同志吃鲜鱼喝鱼汤。

  但是一个小同志注意到,当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什么也没吃。后来,当小同志发现班长正在吃剩菜时,他的眼泪开始往下流。看到他正要走出草地,班长饿得晕倒了。三个小同志急急忙忙地去钓鱼煲汤,班长却为他们而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尽后来颜。红军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赞扬和学习。要跟红军一样不怕艰难险阻!

《长征》读后感10

  今天的富足生活不知是多少革命烈士用血肉之躯换来的;今天的宁静和平是多少生命换来的——有时,真的觉得我们的生活实在过得太恍惚却又不知足,而今天读了这篇《我的长征》之后让恍然大悟。

  《的长征》讲述的是王瑞这位老人回忆年轻时跟随红军长征的。那时,王瑞一家全参加了长征。湘江之战上,父亲被惨烈的炮弹夺去了宝贵的生命。在大渡河时,自己的姐姐、姐夫和最敬重的连长,都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下,到在血泊里。最终,他在毛主席的关怀、鼓励下,重新振奋起来,继续“跟着走”。

  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每个人都坚定着自己的信念,最终获得了胜利。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信念,半途而废,就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想成功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信念,要是没有信念,就不用说努力了,只会让自己变得更迷茫。所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是想要成功的基础,但光有信念还是不够的,还要坚定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加上努力,可是只有信念而不付出行动,那么这些只不过是幻想而以,甚至会成为阻碍成功的绊脚石。

  我们要学习那种在硝烟中的精神——不论是坚持不懈、刚毅坚强、艰苦朴素,都得向红军学习。如今,长征结束了,我们虽然触及不道,但我们也不能就这样任性放纵,我们必须保有这种精神,那些中国的传统,也是长征的烙印,们不能没有。

《长征》读后感11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的暑假里,到图书馆看了《长征精神》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催人奋进的自强不息精神,我深深地感受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无比震撼的英雄气概!

  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超越自我的长征精神!

  弹指一挥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已经有80周年了。时光如流水,当年一脸稚气的红军小战士,现在大多是饱经岁月沧桑的白发老翁了。一切的一切,都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物是人非了。然而今天,当我们追忆那段红色的历史,重温那段红色的历程时,仍旧会热血沸腾,感慨万千。

  漫漫长征路上,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红军站起来,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洒下的汗水就有多长!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可歌可泣的事迹,可赞可叹的信念,可敬可畏的军魂!我能不被他们感动,不被他们震撼吗?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长征的精神永存!

  看完后,我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中。与那些坚强的红军战士相比,我觉得自己与他们相差得太远太远了。记得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说今天男同学1000米测验。体育老师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吓得喊爹叫妈,1000米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我长这么大,爸爸妈妈还从来没让我干过一件重活,从没叫我走过一次远路,叫我跑1000 米不是存心为难我吗?好话说了一大堆,可体育老师愣是没有心软,硬叫我跑完那可恶的.1000米。跑完之后,我只觉得两腿发软,两眼直冒金星,害得我回家大哭了一场。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真是太没用了,与红军战士相比真是太软弱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是在上有飞机轰炸,下有敌兵追击的情况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可我呢?却被这小小的1000米打垮了。

  一位伟人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任何一座高峰。”红军战士就是这样征服 40 多座高山险峰,先后跨越近百条江河的吧!

  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是建设祖国未来的生力军,我们同样需要红军的顽强拼搏精神。

  我要向红军学习,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习他们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勇于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继承红军的长征精神,并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让它代代相传,万古不朽,让长征精神永放光彩。

《长征》读后感12

  红军在爬雪山以前,那天晚上,下着大雨,董必武和小王,沿着高低小平的小道,一脚一脚地向前摸索赶路。小王不小心踏翻了一块石头,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时,脚上的鞋子不见了,只好光着脚路。第二天,雨过天晴,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 “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去!”

  小王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走过雪山没问题。”他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你拿着穿吧。”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你自己穿。”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这不还有一双吗?”小王说:“那双已经很破了。”董必武说:“不要紧,我们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小王很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过。小王望着董必武,问:“什么特制布鞋?从来没听过。”

  董必武笑了笑,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只有他的办公用具和生活用品,还有在途中捡的破布和破棕片。今大,他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包扎起来。包好后,在地上走,边走边说:“我们把棕布捡来做鞋,坏了后再包不是正好吗?”从此以后,董必武又多了个捡棕布的小王。董必武就是用“特制布鞋”过了雪山。

《长征》读后感13

  之前,长征对我来说是一段历史,和我们小学生没有关系。可是我读了《长征的故事》,才改变我对长征的看法。

  《长征的故事》是龚勋写的,里面讲了红军走长征的困难。红军饿着肚子挖野菜讲笑话,教会我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红军爬雪山时互相帮助,互相经历,教会我要和同学好好相处;红军不怕困难,勇于面对,教会我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

  《长征的故事》一共二十四篇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小丫王新兰》。王新兰的原名是王心兰,王新兰是她参加红军后改的。身高还不及一把步枪个子小、腿短,为了不掉队,一路上几乎小跑着前进她跟在马后面,抓着马尾巴往上爬等等,这些形象描写突出了王新兰的`小。吃饭时,她总借口小孩子吃得不多而尽可能地把粮食节省出来,让给那些伤员吃。她不能让党组织失望,也不能让自己失望等等,这些是形象描写了王新兰精神强大。外貌描写和精神面貌行成了强烈的反差,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

  我还喜欢《藏区筹粮》《贺龙军长治脚伤》的故事。《藏区筹粮》红军战士们付出真诚的努力,迎来藏民的认可,即便红军没有粮食,也不让藏民受到损失;《贺龙军长治脚伤》贺龙军长用火烧伤口,也一声不吭。表现了当时红军不仅和敌人战斗,还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站斗。体现红军诚实的品质。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征。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它对我们及后世子子孙孙们,都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所以我推荐这本书。

《长征》读后感14

  去年暑假,我读过一本让我深深感动的书——长征路上的故事。

  红军在长征的时候,遇到了许多的困境:红军要过的草地是荒芜人烟的,甚至连鸟兽也没有,只有大片大片绿油油的水草,一不小心,就会踩进烂泥潭,越陷越深;红军一路上衣杉褴褛,在爬雪山的时候经常被凛冽的寒风吹袭;红军 过大渡河时,由于敌人先在桥上做了埋伏,把桥上的木板全部都拿掉了,所以让红军很前进,他们一边爬铁索桥,还一边与敌人交战……

  红军是多么顽强啊!面对这么多的困难,他们毫不退缩。没有粮食了,他们就用野菜、 野果、树皮充饥,有的.时候,甚至把自己的枪皮带、皮鞋切成小块,煮了充饥;面对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夹金山,战士们强帮弱,大帮小,走不动的扶着走,扶不动的抬着走,战士们都豪迈地表示:“一定要让每个战友安全地越过夹金山。”

  他们遇到的这些困难令我无法想像。

  对照他们,我觉得我们实在太幸福了,吃得好,穿得好,一样都不缺。可是我们却没有珍惜,常常浪费。吃饭挑食,碰到不好吃的东西就不吃或者干脆把食物倒掉。想想红军,我们可真不应该。我们常常抱怨自己太累太苦,要做那么多的作业,可跟红军一比,那哪叫累呀?红军不惜生命保卫祖国,给我们带来了现在的幸福和快乐。而我们在学习上遇到的这些困难是这么微不足道,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美好,让红军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伴我成长。

《长征》读后感15

  生在和平的国家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每天享受着充足的阳光和甘甜的雨露,读着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我们无忧无虑快乐地成长着。怀着敬仰的心情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行少先队队礼,却很少知道红旗的背后经历了怎么样的艰辛和磨难,洒满了多少英雄的鲜血……直到我有幸读到了《长征的故事》,浑身的血液都僵硬了,心灵被深深地震撼到,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一位位鲜活无私的英雄形象,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浮现在我的眼前。我轻轻睁开双眸,泪水在不经意间悄悄落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历经磨难。在布满沼泽的草地上,有他们顽强的身影。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缺衣少食,吃草皮,吃树根,等这些吃完了,红军就把他们身上的'皮带,旧皮鞋煮着吃,只有有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的人,才能把吃下去的皮带皮鞋,草根树皮变成生命的动力和胜利的力量,才能完成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

  在漫天飞雪的雪山上,有他们坚强的脚印。红军长征的时候要爬过一座连鸟都不敢飞的夹金山,刚跑上去的时候还好,他们一路上唱着山歌,快到山顶的时候停止的歌声,因为他们听当地人说,“到山顶的时候不能大声说话”。山顶上堆满了雪,突然有一个人晕倒了,他心跳微弱,没过多久就死了,可是其他人却没有一个人后退,没有一个人放弃,继续着长征之路,革命之路。在白雪和蓝天的映衬下,飘舞的红旗仿佛这山上的英魄,正热烈地燃烧着……

  在波涛汹涌的江河上,有他们团结拼搏的足迹。强渡大渡河时,大渡河河面三百多米宽,河水深不见底,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陡峭的山崖,根本没有路,山上还有敌人的重兵堡垒,河面上布满了子弹激起的小浪花,营长孙继先率领17勇士奇迹般强渡成功,一个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红军战士不仅完成了,且完成得非常出色。红军战士们用顽强不屈的劲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英明果断的决策完成了这个光荣使命,为长征取得最终胜利开辟了道路。

  这个暑假学习自行车就让我领悟到了“长征精神”。这个周末,爸爸给了买了一个全新的自行车,然后开始了学车之旅。我先一只脚上去了,正当我再放另一只脚的时候,车子哐当一声倒了,连人带车摔在了地上。我咬了咬牙爬了起来。然后一只脚上去了。另外一只脚还是一样,这回,我的屁股直接“开花”了,整个人仰马翻,重重地摔在了地上。爸爸见我那狼狈的样子,笑得比谁都大声。我生气地从自行车上下来,“不骑了!不骑了!“我大声嚷嚷着。爸爸告诉我不要急于求成。自行车不是一天就能学会的,要有耐心,慢慢来。

  我不服气地又回到地上,爸爸告诉我,手要扶稳,身上坐直。心不要慌。我牢牢记住了这几句话。当然结果还是一样,不停地摔不停地爬起来。爸爸看我那可怜兮兮的样子。跑过来帮我扶着车头。在爸爸的帮助下,我终于迈出了第一步。接着爸爸突然松开了手,我心一慌,又一次重重摔在地上。我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就这样我反复练,反复摔,最终经过4天一步一个摔的学习中学会了骑自行车。通过学骑自行车的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一定要有耐心,要有坚忍不拔的勇气,要有不放弃的决心。

  作为新中国的小学生,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如今的时代需要我们去追赶,需要我们去奋发。周总理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有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标。我们也应该抱着这份信念,时刻提醒自己,哪怕以后能为中国贡献出一点点的力量,也不会愧于自己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新生的花朵,绽放自己为中国增添一份色彩;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为了中国这片大海更加充实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星,为中国在畅游宇宙时散发自己的光彩。我们要有一个远大的志向,鼓励自己不断前进,做一个真正的有志少年。

【《长征》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与黑读后感08-13

《宙斯》读后感08-15

《相信》读后感08-22

《城南旧事》 读后感08-13

复盘读后感08-16

《高效课堂》读后感08-19

学校的挑战读后感08-22

《从0到1》读后感08-15

[精]复盘读后感08-16

《时间管理》读后感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