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
一直有书友推荐这本书,之前看过一次,但是只看了前面几章,可能是因为进入故事情节太慢,前面的文学素养又不懂,就弃书了!后面又有很多人推荐,所以再一次有耐心的阅读,慢慢进入故事情节的时候,慢慢爱上了这本书,首先真的很感谢这位翻译,真的语言功底太强大了,真的很赞!
故事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描述“天才疯子”画家斯特里克兰,他的口头婵或许就是“滚开”“你跟我两便士关系都没有”“关我屁事”!他自私,他不善沟通,他不在乎任何人,他甚至都不关心他自己,他可以冷漠的抛弃别人眼中的“贤妻良母”“可爱优秀的孩子”,可以为了自己私欲与他救命恩人的妻子勾搭,也可以为了钱财和爱塔结合,在他心中,只要画画就好,其他跟我有毛关系,他活在自己世界就好,就像文章说的:他或许是有邪祟附身,他只想达到目的,他自己所作所为估计自己也不大清楚!他在追求“月亮美”的道路上,走的太极端也很艰辛!
文章也写了他身边人的故事,有善良到令人发指但是又很同情的斯特罗夫,说他尊重天才,不如说他对每个人都很nice,这样的中央空调真的好吗?我觉得做人还是要有自己底线,自己原则,一味的`善或许得不到别人肯定,还会遭到别人鄙夷!他的妻子为了飞蛾扑火的爱情,抛弃了别人眼中的“安稳”,追求了心中所谓的“月亮”,没有谁对谁错,想起奇葩说有一集的题目就是“当你在婚后,遇到了你的今生挚爱,你会怎么做”,每个人选择不同,我们不能去评价谁的行为,因为我们不是故事人!其实说实话我挺羡慕那个船长,忘记叫啥了,他与他的妻子用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他的妻子懂他陪他,他也爱他妻子,他觉得他妻子最美最善是最贤的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只不过有些人表现的方式是艺术,有些人表现的方式是生活!无论是抬头望见的月亮,还是满地的六便士,我觉得都挺有意义!只要是自己双手创造的,只要是自己努力获得的,我觉得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我觉得不管选择哪条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保持善心善举,但不能没有底线没有原则!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
没翻开之前,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月亮和六便士有什么关系,但我纵然无数次路过书店看到了它,也没有把他带回家。直到去年临近寒假,我和一个好友谈起喜欢的作家和书,她给我推荐了这本书,说是她近期最爱,她简单地给我讲了这个故事的大概,我一听就被这曲折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在去北京旅行的路上,我一直带着它。
毛姆是个很有意思的作家,看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的幽默和智慧,恰如他在本书开篇所讲到的那样:艺术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艺术家的人格,他的人格完全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在本书中,他谈论了不少观点,作家追求的回报到底是什么?金钱?名利?都不是,应该是挥洒在字的快乐和传播思想的惬意,至于其他的',那就随便吧,别去在意赞美或诋毁、失败或成功。这种精神境界值得当下浮躁的坛里很多作家学习,也值得我们学习。
主人公名叫斯特里克兰,本是在一家证券交易所上班,有美丽的妻子,儿女双全,照理说这样的日子是完美的,但是突然之间,他背上了抛弃妻子——"负心汉"的骂名,一个人去了巴黎。他的妻子痛不欲生,和所有的人一样,认为他是在外面有了女人,和女人私奔去了巴黎,而其实他是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巴黎学画画。他和妻子本可以过着外人看起简单美好的生活,这种生活就好像书中描述的那样"让你想起平静的涓涓细流,蜿蜒流淌过翠绿的牧场和宜人的树荫,最终涌入浩瀚的海洋。但大海是如此平静,如此沉默,如此漠然,乃至你突然感到莫名的焦躁。
或许是我的想法比较奇怪吧,反正早在那个时候,我就强烈的感觉到,绝大多数人共有的这种生活是不完美的,我承认这种生活有其社会价值,我明白,循规蹈矩未必不是幸福,但血气方刚的我想踏上坑为狂野不羁的旅途,我认为我应该提防这些安逸的欢乐,我心里渴望过上更危险的生活,我随时愿意奔赴陡峭险峻的岭和暗流汹涌的海滩,只要我能拥有改变——改变和意料之外的事情带的刺激。"或许正是因为主人公心中还尚存的一丝激情,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走这条路,即使以后的几十年他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甚至衣不蔽体,但是他乐在其中,毫不介意别人对他的看法,这是他的独到之处,世间真的少有人能做到像他这样洒脱。
我们不知道自己何以会到人世,也不知道死后将会去往何方。我们必须保持非常卑微的心态。我们必须懂得安详的美好。我们必须守着安分守己的日子,以免引起命运女神的注意。这才是生活的智慧吧!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3
崇拜者对他的赞颂同贬抑者对他的诋毁,固然都可能出于偏颇和任性。
习惯表达同情的人反而让那些受难者非常困窘。
有些人的胸膛上已经沾了那么多的泪水,我不忍再把我的洒上了。
这些人见面时冷冷淡淡,分手时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他甚至没有什么奇行怪癖,使他免于平凡庸俗之嫌。他只不过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
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一个人陷入爱情而又不使自己成为笑柄,三十五岁是最大的年限。
一片寂寥清冷,仿佛房间的另一边停着一个死人似的。
女人的一种无法摆脱的恶习,热衷于向任何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讨论自己的私事。
尽管她的悲痛是真实的,却没忘记使自己的衣着合乎她脑子里的礼规叫她扮演的角色。
愤怒和痛苦在她的胸中搏斗着。
如果罪人对自己犯的罪直认不讳,规劝的人还有什么事情好做呢?
这个女人显出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仿佛整个大英帝国都揣在她的口袋里似的'。
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
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
她只差一点儿就称得起是个美人,但是正因为这一点儿,却连漂亮也算不上了。
他是一个耽于饮食声色的人,但对这些事物又毫不在意。
狂信会导致偏执和不理智。
一个粗野、低贱、俗不可耐的女人,一个性感毕露令人嫌恶畜类般的女人。
自己屙屎自己吃。
大多数女人把对有保障生活的满足感当做了爱情。
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地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事儿。
魔鬼要干坏事总是可以引证《圣经》。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4
读这本书是在一篇文章中偶尔读到说钱钟书先生决定写《围城》时就是因为受到毛姆的刺激。钱钟书先生说:“毛姆都能写出那样的小说。读者之多是无法计算的。”于是乎《围城》横空出世
《围城》中可以看出很多欧美小说名家的影子,钱先生对毛姆的推崇也引起了我对毛姆的关注!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
《月亮和六便士》这本小说,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月亮和六便士》讲述的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的故事。
乍一听此故事简介,就已让人唏嘘感慨。这本书最特殊之处在于,它已不仅仅是一本名著,而是一种精神追求的代名词,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别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背弃家庭的负心汉,在理想面前奄奄一息,活得如此落魄却又如此美好。读了他的故事,人们才突然发现,潦倒与伟大、卑微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原来可这样共存于一颗心中。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何尝不是只能偶尔抬头胆怯地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呢?又有多少人有敢抛却“六便士”去追逐自我内心和梦想“月亮”的那份勇气呢?
“那么,上帝作证,你到底为什么离开她呢?”
“我想画画。”
我盯着他看了很久。我无法理解。我认为他疯了。要知道的是,当时我年纪还很轻,在我眼里他已经是个中年人。我当时惊诧得什么都忘记了。
“但你四十岁了。”
“所以我才觉得要赶紧开始。”
这是小说中最震撼心灵的一段对话描写。“六便士”可真不是“小数字”,它包含了突破道德与人格的最底线,书中主角为追求自我、追求梦想、追求艺术、追求他心中的那份“月亮”,抛弃了做人最基本的责任、恩义、品格、廉耻!
毛姆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的故事,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你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所以世界上没有所谓理想的生活样板,你选择即使征程,要成长,要提升,要实现内心的自己,那就包含着痛苦与孤独,只是一定不要纠结,想离弦的箭矢一样,向前向前,你就是你自己的英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5
首先在我写之前我首先要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文艺青年。但因为这本书的知名度以及莫名的缘分,让我有机会阅读此书。
这本书总体篇幅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本书中的我以主人公的口吻讲述整个故事,对主要人物的描写一小部分来自于自己,大部分来自于别人的讲述。故事的主角斯特里克兰,是在伦敦一个证券公司做经纪人,过着安稳舒适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他抛妻弃子,当“我”去帮其妻子一探究竟时却发现斯特里克兰只想画画。而从这开始,有关这位画家的一系列的故事才算真正展开。
斯特里克兰在巴黎困苦不堪的时候接受了斯特罗夫的帮助,在此期间却和斯特罗夫妻子布兰奇暗通款曲,而后又把她抛弃,最后布兰奇自杀未遂但抑郁而终。在巴黎经历了这些之后他又去了马赛而后远赴南太平洋塔希提岛。在这个岛上斯特里克兰靠救济维生,后经介绍与一个土著人结婚。他们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岛屿上过着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日子,最后斯特里克兰死于麻风病,临死前他已双目失明,最后他在自己住的房间里画了满墙的壁画,并告诉妻子,他死后要把房子烧了,最后他倾其一生所画出来的杰作就这样被烧得一干二净。
通过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可以发现他就是一个为绘画而生的人,这一生,他过得贫困潦倒,但他毫不在乎,他一步步摆脱生活的桎梏,精神的枷锁,终于他最后把毕生所悟表现在临终前的壁画上,而他的梦想实现了就让妻子把它毁了,至始至终他都是一个思想特立独行的人,从来不会为别人做些什么,也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这也许就是天才的独特之处。
斯特里克兰一生都在做减法,他甩掉身上所有的负担,专心做好一件事而终有所成。而现实中,好像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在做加法,我们被越来越多的身份困住,也许有些时候适当的放弃反而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文中斯特里克兰的原型是高更,通过这部小说,让我们也更深刻的`了解了这位伟大的画家。同时也引发作为人们的思考。一个人是追求位高权重,衣食无忧?还是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生活,这都取决于个人的志向,而只要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不应该被否定。与此同时,“特立独行”的天才不应该被指指点点,而是需要大家更多的包容心和爱心。而天才所留下的作品也作为我们的食粮引领我们向更高的精神世界探索。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6
有些作家不吃烟花,比如英国的毛姆。
在六便士的世界里,抬头看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真的太出名了,已经到了,如果不读也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书。
第一次正式推荐这本书的是李东坤先生。在外国语小学举办的“人生最美的阅读时光”活动中,东坤先生说这本书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他把它记在心里。
明年年底,新乡撒哈拉书店开业,仿佛到处都是“月亮和六便士”,于是买了一本。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英国经纪人思特里的故事。克兰德放弃了稳定的生活,离开了工作和家庭,独自来到巴黎追求梦想,学习绘画,最好来到塔希提岛,嫁给当地妇女,死于其他国家。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人性的.讨论却非常深刻。在世俗的眼中,思特。克兰德是极端的渣滓,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他是如此的勇敢。
东坤老师曾经说过,语言的尽头是“艺术”,所以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它。
离开伦敦到巴黎,离开巴黎到塔希提,在这个被称为离天堂最近的南太平洋岛上,思特里。克兰德终于找到了他心中的家,于是他拿起画笔,描绘了它的外观。世界应该与他无关,无论是杰作还是垃圾。他只是画出眼睛看到的东西,画出自己的梦想,所以他的心再也不用流浪了。
认为“金钱罪恶”的人是极端的,认为“梦想就是一切”的人是不成熟的。作为一个社会人,如何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平衡是一个难题,这可能是这本书成功的原因。
推荐这本书的李东坤终于辞去了大学教师的职务,去北京攻读博士学位。很多人都很惊讶,但我一点也不惊讶。
而且我还整天在六便士中求生活,有时候晚上散步的时候,偶尔也会抬头看月亮。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7
现在阅历尚浅,只是读来觉得行文流畅,很难细细去斟酌那些故意隐藏的线索与寓意,所以才会有这本书的落寞吧――被看作是平庸的通俗小说。再看导读,感谢又被重新带入一个世界,慢慢帮助自己去打开新的角度。
当我们想写东西的时候,往往从自己在乎的那部分着手,稍微了解一下毛姆的背景,这就容易解释作者作为叙述者与主人公的双重身份。月亮或许代表追求与清贫,六便士或许代表世俗与豪奢,其中的选择取决于自己的认知程度以及心理的承受强度。对月亮追求成功之后的光环掩盖了大部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种种离经叛道故事背后包含的人性自私,但总归来说同情还是多于指难。就现实生活而言,这种有着毫不在乎态度的人太少,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对周围的人造成伤害,为了心中的情怀与信念必然也要对自己下手更狠。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是没有目标所以不作为,也谈不上对周围人造成什么严重影响,顶多换来几句麻木之后的讽刺。
不能彼此论断的道理,也是小说的另一个寓意,毕竟人性与故事的曲折与复杂总是不能明说的`,天真与虚伪之间的距离并非有多么远,有时只是一念之间罢了。
就我自己而言,很难说有月亮与六便士的具体概念,我不知道自己与哪个方向的距离更近,只是想,趁年轻的时候,在自己喜欢的地方,走几步,再走几步。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8
反复拿起反复放下,磕磕巴巴拖拖拉拉,终于读完了好友推荐的这本书,好书!满地都是低头可拾的六便士,他——思特里克兰德,却固执孤傲地抬头望向那一轮月亮他就像屹立在天地间的一座高大黑暗的方尖碑,捡起六便士的众人不管看见还是没看见都不得不朝着这座方尖碑鞠躬弯腰,不管是出于本心的敬仰、崇拜还是无意识的行为,他们都向他朝拜。
这一幕是不是很滑稽?上天垂爱思特里克兰德,赐予他满腔如火的热情和才华,天地嫉恨思特里克兰德,带给他无尽的痛苦和折磨。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句话“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活在自己的监狱中。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忍和能之间的夹角就是我们的生存空间。
你的目光落下的地方,就是你今生监狱的围墙!”如果这句话适用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他无疑是自由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关住思特里克兰德的围墙,因为,他的目光落在月亮上。但是,他也为这种自由付出巨大的代价,抛妻弃子,放弃优越富裕的生活和稳定的前程。但是,反过头来一想,这些东西对于思特里克兰德看来,压根就不值一提,比起他的梦想,这些东西实在无足轻重,平淡无聊。
对于我而言,我佩服他,敬仰他,因为他做的事情我很向往但是我做不到。每个人心中做决策的时候,物质生活和追求理想都占有不同的权重。不管做出什么样的决策,我们都没办法也没有权利站在自己的`角度做出评价。如果真要一个评价,那就交给时间,交给历史,交给后人吧。现在的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做真正的自己!我要六便士,但是我也要月亮。
我的家里没矿,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我必须先捡起我的六便士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我才有机会抬头看一看只属于我的明月亮。因为,我知道,我的的心中有一座矿,正在昼夜不停地燃烧!举杯问月, 醉看人间, 舞影徘徊;遥望天外,雾散云开, 抱月入怀!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9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不停地往身上加,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将你困在生活这个大牢笼里,挣脱不得。思特里克兰德却在做减法。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又一层的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了。
总有这样一个朋友: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也多半无趣无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事实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就是这样的人。
你能想象这个近似于一杯白开水的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我觉得这件事情要是放到现实生活里,他没准儿就会被冠以疯子的称呼,但确实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疯了,疯的不轻啊。但是我觉得是生活中缺少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们视作怪物,文中的“我”同思特里克兰德对话中说,如果世界上的人都像你这样做的话,地球就不要转了。但是正如思特里克兰德说的那样,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想。就算敢想,却是不敢做的。因为愧疚,内心的愧疚,对于家庭的愧疚、社会责任的愧疚;因为害怕,害怕别人的闲言碎语,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形象会以怎样的言语传到陌生人的耳朵里、害怕自己会变得穷困潦倒,成为众人的笑柄,害怕失去,失去现在已经得到的一切。
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抛开自己已经拥有的身份、地位,离开了自己结婚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如果到这里,你以为作者是要说一个追寻梦想,经历千辛万苦最终成功的励志故事的话,那就忽略了主人公的年龄了,他不是20出头的小伙子,是40岁!环顾四周,40岁的人们在做些什么呢?我不了解。中年的人们要么依旧碌碌无为,但是谁也说不准之后会变成怎么样;要么已经攀上事业的高峰,谁又肯放下塞到嘴边的肉呢?说到底是名利在作祟,让人们畏惧不敢向前走的是已经得到的名利。
文中写中年追梦的不只思特里克兰德一人,还有那位老医生,在快要进入事业的高峰的时候,毅然决然地去到小岛上当个小医生,很不多人不理解,更多的人说他的了精神病。他没疯,他只是跟着心走,追逐梦想。这里的梦想不是别人说的梦想,而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人是可恶的'又是可恨的。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自私,没有责任心。但他们又很无辜,因为他们的眼里岂止没有别人,甚至没有自己。他们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思特里克兰德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他们做了一般人不敢做的事,多少人在死前后悔,要是自己也迈出了当时想跨出去的那一步,之后的人生会有怎样的不同?如果说他们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们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诱惑,多么妖艳,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处在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之中。但是思特里克兰德拒绝成为大众。
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都闪闪发亮,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满地都是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我不敢说我看懂了这本书,但是谁都有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的权利,不论是选择“六便士”还是选择“月亮”,都没有什么不对。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
翻译家傅惟慈在《月亮和六便士》的译本序里写到:“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吧!……”那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又是怎样的?
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在那个年代年代,怀才不遇是常事,很多天才艺术家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声名显赫,《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的原型人物高更便是如此。但毛姆何其幸运,他活着的时候就是全世界名气最大、赚钱最多的作家,每本书都能卖出数百万册的销量,还被译成各国语言,不少小说被搬上银幕。他拥有众多读者,财务完全自由,“六便士”大丰收。反观毛姆一生一直追逐着“月亮”。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在重重枷锁中,主人公苦寻自由,最终从别人眼光里解脱出来,以“我”的眼光去定义世界与享受人生。而后,以他的战地生活为背景创作的间谍小说《艾兴顿》、为中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面纱》、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以及他在南太平洋、远东、拉美、印度等地的旅行经历创作的异域风情作品,无不透露着毛姆对人性的探索。直到《月亮和六便士》问世,世人为之着迷,这是一部毛姆借着小说中主人公离经叛道、远赴孤岛开启绘画人生的故事写出了自己的月亮的故事,他是把“小我”放大了格局,融进了作品。从《人性的枷锁》到《月亮和六便士》,向世人昭示:人要勇敢地打破内心的枷锁,才会点燃人生的火光!为理想,抛开了一切的“世俗”与“枷锁”,将生活、理想、追求归一,让人肃然起敬!可以说,毛姆在人生路上,实现了“月亮”与“六便士”的完满双收。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1
《月亮和六便士》看完好几天了,当时很想写点什么,但又总是怕不到位;今天又接到过去学生的电话,言谈中对即将开始的工作充满了期待。于是我有了写的冲动。记得看完时已经好晚了,老公问:“这么好看吗?”“嗯。可以吧。”“讲什么的?”“以高更的生平为模板,写了一个有天赋的画家的故事。听从内心的召唤,寻找精神的家园。”内心的召唤,这是我看完书之后强烈的印象。
画家心中有一团熊熊烈火在燃烧,他被炙烤,受煎熬,只为找到准确表达的方式,找到让他内心平静的地方。所幸,最后他找到了,临终前,他的心平静了,他在他向往的地方画出了他理想的世界,他平静、满足地离开了人世,带着对世人的不屑。画家深知自己画作的价值,但他从不售卖,也不让人看,因为他知道世人看不懂,他只是在想报答某人时才把自己的一幅画送给他,在对方推辞不受时说:“你还是拿着吧,几十年后它会有点用的。”呵呵,多么自傲!后来在豆瓣上看别人的`评论,点击率最高的的一个小女人写的感悟:“亲爱的,我是鲸鱼,可是你只能给我一台饮水机”,是看了毛姆关于男女区别的评论之后的顿悟,意思是女人对于爱情的渴求就像鲸鱼对于大海,可是男人却只能提供一台饮水机那么多的水。因为毛爷爷说,“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灵魂在宇宙最遥远的地方遨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于是小女人深深地剖析自己多年的学习生活都是在爱情的幻影中,不关心时事,不知道科学,书里书外只有爱情和娱乐八卦。
书评引来回帖无数,虽然很多人对于她关于女人的描述很感冒,好像自己并不是这样视线狭窄,但是也有很多贴是深深的共鸣。我当然不是那种以爱情为唯一人,也许这和我从小的生活环境男孩多有关,也与自己的理科出身有关,毛姆关于男女区别的那两段评论虽然在我的心里有了那么点涟漪,但还不至于那么大的触动,我最大的触动是来自他另一段话:“‘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的语音里流露着一片热诚,我不由自主地被他感动了。我好像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体里面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紧紧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让魔鬼附体了,我觉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东西撕得粉碎。”我震撼于画家内心强烈的个性表达欲望以及他对自己内心渴求的响应。我很羡慕他。
他的内心是极度自由的。没有什么社会准则能束缚他的心灵。他对于他的工作拥有极度的热情,对于任何物质的享受毫不在意,丝毫不认为忍饥挨饿是受苦受难,完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还有另一段:“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象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台,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
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象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佛教中所谓前世有点类似这样。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价值除了毛姆准确地描写了一个天才画家的生命历程,更多的还是他在记叙的过程中加的那些议论。很精准。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2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的书名《月亮和六便士》便吸引了我,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去查了含义,六便士是当时英国社会金额最少的钱,而月亮高高的悬于空中,总结来说:月亮是人们心中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生活,六便士则象征着普通人的平常生活。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为原型创作的一部小说,当我初读这本书时,我并不能理解书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所作所为,他本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十分幸福地活到了四十不惑之年,但却突然像是邪祟附身似做出的抛妻弃子的行为,决意离开家庭,为了追寻他自己那虚无缥缈的绘画理想,追求自己向往的艺术生活,连夜去到巴黎。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他,在画画道路上屡屡碰壁后,决定离开文明世界到一个荒岛度过余生,最终得病而死。这个暑假再次阅读,我理解了主人公突如其来的追寻梦想,被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的执着和无畏的精神所打动,他的行动恰似印证了“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见月亮”这句话。我认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当满地遍是六便士之时,他却只是抬头看见了月亮——绘画的梦想,并且再也没有为六便士低过头,六便士虽然在生活上固为重要,但在他心目中月亮更为重要。思特里克兰德心中有份远大的`理想,这份理想曾经被残酷的现实所淹没;曾经被人世间的温情所遮盖;曾经被安逸的生活所尘封。但他的这份理想从未消失,它在他的心中慢慢的发芽成长,最后出现。他终究为了这份理想去拼博、去追求。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追求让我对理想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启示意义。理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是看我们每个人是否有决心去追求并实现它。有的人想要过好当下,不过分追求;有的人想要突破自我,直面生活的艰辛与困难。不论如何,我觉得与其碌碌无为终身,不如活的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理想是可以让自己舍弃一切去追求的一个渴望,即使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是痛苦的,但是只要我们有对于理想的正确态度,就可能实现它。像主人公思特克里兰在画画这个渴望的驱动下,他舍弃手中的六便士离开英国,去巴黎追寻他的梦想。在他心中画画如同一轮明月高悬苍穹,他只要追求画画就好,其他的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他只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他自己的所作所为他自己也不大清楚为何如此。尽管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十分的艰辛,但他不在乎任何人言语,甚至都不关心自己。
无论是抬头望见的月亮,还是满地随处可见的六便士,都有它们存在的意义!只要是自己双手创造的,只要是自己努力而获得的,就是有意义的事物!
不管选择哪条路,要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不要因追求梦想而没有底线、没有原则,失去自己的初心。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3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毛姆对女性存在着偏见,但是仔细想想就大部分女性,写的还是一针见血。早期不明白为什么斯特里克兰非要抛弃家庭才能追求理想,严格意义上这两者并不冲突。
斯特里克兰夫人失去斯特里克兰绝望过后能坚强面对生活而布兰琪则绝望到自杀,人之间真是相差太大。最困惑的是布兰琪在斯特里克兰来之前和德克可以说是相亲相爱,相濡以沫,而斯特里克兰来后却完全是相反的,难道说他们之前的表现出来的爱都是假的,都是布兰琪虚假的表现?
最可怜的`是德克,但是最富有的也是德克。他的善良、热情、仁慈、富有同情心…,他对布兰琪说,不是因为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画家才把他接到家里照顾,而因为他是一个人。超感动,他是本书的超级大好人。
斯特里克兰不善言辞,不遵照社会规则行事的怪人艺术家。我个人觉得爱上了一个不爱你的人是可悲的,强行介入他的生活是不值得同情的。我不喜欢斯特里克兰但是敬佩他,如船长说的追求美,他为了追求心中的那份美可以抛弃一切、放弃一切、摒弃周围一切。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4
来说说这本书吧——《月亮和六便士》。一本故事简单,花几个小时就可以了读完的书。大意是讲了一个普通人突然有一天离开老婆孩子远走他乡学画画,生活潦倒食不果腹。后来,他来到了一个小岛,画画然后死亡,故事完结。本以为作者会借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留下几句为梦想努力奋斗的励志名句,本以为还能有幸一睹伟大画家的作品,事实上什么都没有。斯特里克兰德的语言是那么的寥寥几句,“我对孩子们没什么特殊的感情”,“她死了和我有什么关系”……他是一个自私而无情的人。他对人事都那么冷漠和不屑,他对画画又那么的热情和执着,这是一个两极的人。
作者塑造了一个在艺术的世界里忘记了现实世界的人。所有的食物只是充饥而已,大床和地板只是栖身而已,邋遢和干净对画画又什么影响呢,别人的否定和嘲讽和自己无关。斯特里克兰德在绘画的世界里仿佛铜墙铁壁一般,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他说“他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游泳一样”。这是一种受命运控制而无法自拔的力量,它会指引你发现真正的艺术光芒,但代价就是脱离原有的轨道,毁灭或者重生。
斯特里克兰德毁灭了吗?没有,很多年后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作品被不断的拍卖,数字巨大到无法想象。他重生了吗?没有,他得了病,不肯看病依然在画画。后来他眼睛瞎了,就坐在自己的画作前,直到死亡。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想起了梵高或者高更,这些现实中的疯子,艺术上的痴人。或者,你想起了自己心中那个叫梦想的小东西?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个叫着梦想的东西。有的人在出生的时候忘在上帝那了,所以他连梦想的面都没见着,简单生活着。有的人把梦想带在身边,小时候还小不知道那玩意是什么,所以随手就给扔掉了。有的人左手拿着梦想,右手牵着现实,最后负荷过重放掉了那个小玩意。还有一些人,双手紧握梦想,披荆斩棘,终于完成了内心的指引。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成为斯特里克兰德的可能,只是成为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也并不认为如果每个人都成为斯特里克兰德,世界就是美好的,印象派和写实主义是可以同时共存和被需要的呀!
突然记起了在美术馆看到的一幅画,忘了告诉大家美术馆就在博物馆的旁边。那是一幅油画,画的是一颗大白菜,多么真实的白菜呀,我忍不住想要去用手触摸白菜的叶子。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从菜园子里弄回一颗白菜煮火锅日子。想起了那些寒冷的冬天,地里的大白菜和池塘里的`莲藕组成的生活。站在这个富有艺术气息的美术馆中,我对这幅画的作者充满着感激。也许他是一位拥有很多头衔的现代画家,也许他因为这幅画的展出收获颇丰,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在追逐自己心中月亮的时候,为什么就一定要舍弃自己劳动所得的六便士呢?无法成为世界瞩目的艺术家,成为一个给一些人带来感动的小人物也很不错。
博物馆的金粉巨作让人惊叹,而美术馆的大白菜却触动了我真实的生活。如果说作者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是一名用生命练成的纯粹的艺术家,我更希望的是能在月亮的指引下不知不觉的遇见六便士。突然想起了一部电影里的台词:“当你追求卓越的时候,成功也会不请自来”。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5
这部书与其说是毛姆为纪念高更而作,不如说是毛姆对高更的思想和性格探索的结果。导读中说,这部小说曾经被诟病失实,其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性格与高更不符。要是这么认识,我觉得就大大的误读了作者的立意,如果作者是为高更立传,不如直接用高更的名字,为何还要以斯特里克兰出镜。
毛姆与高更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是没有交集的.,但毛姆非常欣赏甚至迷恋高更的作品,当他欣赏这些画作时他深陷于高更的精神世界,并透过这些画作所表达的精神诉求和高更的个人经历,他慢慢的解读出他想象中的高更,也就是书中的斯特里克兰。
一部好的作品是能让欣赏者感受到创作者的精神世界的,无论是强烈无法抑制的热情,还是冷静客观的解读,都让欣赏者忍不住想从精神上的共鸣进一步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人性。高更的作品让毛姆看到了画中的高更,同样毛姆的作品也可以让我们读出书外的毛姆,这绝不是一部通俗小说可以做到的。
至于书评的四星,而不是五星,并不对作者的写作技巧或理念不完全认可,而是因为书中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不够完整。当然,这是因为作者本来就是从画作解读人物的原因造成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9-03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09-13
中秋节的月亮日记09-12
稻盛和夫读后感09-14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09-08
稻盛和夫读后感大全【15篇】09-20
《将相和》说课稿09-19
我和妈妈作文08-31
《常见的酸和碱》说课稿08-16
和爸爸下围棋的作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