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时间:2025-09-01 07:36:52 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观后感就是把我们观看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写下来的文章。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港珠澳大桥》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

  电影开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汪洋大海,就是在这波澜壮阔的伶仃洋上爱国诗人文天祥曾经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誓言。几百年后的今天,勤劳智慧的工程师们亦是在这幅画卷上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杰作——港珠澳大桥。

  大桥横跨伶仃洋,这里台风频繁,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使得施工难度加大,工程师们需用科技和勇气完成这个工程奇迹,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因此施工过程中必然是困难重重,阻水问题、航道问题、航空限高问题、白海豚问题、台风、海水侵蚀等等,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也正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习的地方,只有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才能使我们不断攻坚克难,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正如大桥总工程师林鸣所说:“遇到问题我们想办法解决,我们有自己智慧,同时也要利用各种行业资源、国际资源。”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建工程。

  工程在施工建设中另外一大难点是安全环保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同时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等。然而高瞻远瞩的工程师们早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在开工初期就立下誓言:“大桥建成通车,白海豚不搬家”,他们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此外,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

  在影片的最后,那一张张淳朴的笑脸,足以证明一个人将自己全部激情投入到喜欢事业当中无疑是幸福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懈奋斗的那段岁月亦是终生难忘的。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2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标志着港珠澳大桥海中桥隧主体贯通。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横空出世。

  一、港珠澳大桥整体情况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桥梁长约29公里,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包括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以及香港、珠海、澳门三地口岸和连接线。

  港珠澳大桥按时速100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大桥建成后,往来珠海与香港国际机场时间将由4小时缩减至约30分钟,并将珠三角西部纳入香港3小时车程范围内。珠三角将形成世界瞩目的超级城群。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历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抗16级台风、8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120年,超出目前世界上的跨海大桥普遍的设计使用寿命20年。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外国工程师感叹工程难度“直逼技术极限”。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动工。珠澳口岸人工岛填海工程开工仪式于当日上午在珠海情侣南路东延长线一段举行。图为海上作业船抓斗挖出第一斗泥沙。

  二、港珠澳大桥跨海大桥建设

  2012年7月,港珠澳大桥内地主建的长达23公里的桥梁主体工程正式启动。主体桥梁工程包括3座通航斜拉桥(九洲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青州航道桥)及20公里深、浅水区非通航孔桥。

  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的用钢量达42.5万吨,约为60座埃菲尔铁塔,是全球首次如此大规模地使用钢箱梁的工程。

  2013年12月2日,港珠澳大桥CB05标非通航孔桥首片钢混组合梁架设成功。此次架设的组合梁长85.3米、宽16.3米、中心梁高4.3米、重达1900吨,被安装在非通航孔桥191号墩和192号墩之间。标志着港珠澳大桥施工实现了由下部结构施工向上部结构施工的转化。

  2014年1月19日,CB03标21号墩和22号墩北侧,港珠澳大桥深海区首跨钢箱梁架设成功,迈出我国外海桥梁建设长大构件吊装重要一步。

  2015年1月8日上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青州航道桥主塔成功封顶。青州航道桥主塔高163米,是港珠澳大桥跨度最大、主塔最高的通航孔桥。

  2015年8月23日,港珠澳大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第一座钢索塔——140号墩钢塔成功吊装。 “海豚”造型钢塔高度达105米,相当于35层楼高;吊装总重量约3100吨,相当于1400辆小汽车。类似大型钢塔整体吊装在全球尚属首次。

  2015年9月6日,港珠澳大桥208座海上墩台全部完工。

  2016年4月11日,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全线顺利合龙。2016年6月29日,随着最后一个中跨钢箱梁进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合龙口,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成功合龙。2016年9月27日,主体桥梁工程贯通。目前,港珠澳大桥正在进行桥面工程,总铺装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

  三、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建设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长5664米,由33节巨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沉管对接安装而成,包括28节直线段沉管和5节曲线段沉管,每个标准管节长180米,最大排水量8万吨,单个标准管节比一艘巨型航母排水量还大。从东西人工岛两端相对安装,最大安装深度超过48米,是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

  这里是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六年里创造了百万方混凝土现浇无裂缝的奇迹。2012年4月29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首节沉管预制启动。2012年10月21日,E1-S1节段浇筑完成,首批沉管成功预制完成。沉管浮运输。2017年3月7日最后一节沉管E30安装完毕。此前,E2-29,E31-33都已经陆续安装完毕

  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安装成功。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是一个巨大的梯形钢筋混凝土结构,顶板长12米,底板长9.6米,宽37.95米,高11.4米,重约6000吨,是国内首个钢壳与混凝土浇筑的'“三明治”梯形沉管结构。

  2013年5月7日至2017年7月2日,在长达4年的沉管隧道回填施工中,回填作业班组创造了33节沉管及最终接头回填总量超过360万立方米的世界记录,相当于3.6万节火车的运输总量。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为保证隧道内行车安全,隧道分左右两个行车洞,中间有1个服务管廊,三者之间各自封密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空气流通方向按照车流方向由洞顶上的多组大型悬挂式射流风机呈送。

  四、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

  港珠澳大桥采用“海中桥隧”的方案,建设者硬是在伶仃洋中填出了两个巨大的人工岛,西人工岛和东人工岛。西人工岛和东人工岛之间建设海底隧道。沉管隧道的上方海面是深水航道。

  人工岛设计形状均为蚝贝型,从人工岛挡浪墙外边线计算,东岛岛长约625米,横向最宽处约215米,施工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西岛岛长为625米,最宽处190米,面积9.8万平方米。两岛主体建筑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2011年5月,东西两个人工岛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12月7日人工岛主体结构工程完工。建设者创造性的采用了“深插钢圆筒快速筑岛成套技术”,并取得成功。

  两个岛总计要制造120个巨型钢桶,每个直径22.5米、几乎和篮球场一样大,高度最高55米、相当于18层楼的高度,重550吨、相当于一架A380“空中客车”。钢圆筒下沉完成后,运砂船向钢圆筒内注砂。

  钢圆筒封闭后,对封闭的区间进行降水、填砂、打桩等作业,形成人工岛,并开展岛上建设。下面是港珠澳大桥人工岛建设过程实拍,非常震撼。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3

  影片以最后一节E30沉管对接安装作为切入点,真实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及施工的艰苦。其中E15沉管在安装中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在第三次下海沉管对接成功。成功的一刹那,整个指挥中心安静无比,全员异常冷静。很多几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都因为太困了而就地而眠,对我触动很大。一幕幕的写实画面使我震撼,看到林鸣总工程师在大桥上跑完马拉松全程,我不禁泪目。作为中交安徽公司的.工作者,虽未能亲历现场,奋战一线,但是通过影片我感同身受,学习到了中交建设者们严谨认真的态度、详细周密的计划、精诚通力的合作精神。今后我会继续向港珠澳建设者学习,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风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4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伴随着这句富含哲理的话语,我来到了电影中的伶仃洋。

  《港珠澳大桥》是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影片中介绍了中国桥梁的人文和历史。一座桥,就像一本书,桥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让桥梁有了美感,有了生命力,烟波浩渺的蔚蓝大海上,港珠澳大桥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三颗东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门。通过观看《港珠澳大桥》,我们知道了这根银线总长55千米,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而这更是属于中国人自己全程设计的大桥。

  电影中林鸣带领着他的团队不畏艰辛,同心协力步步攻克技术难关,最终使这座大桥展现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之上,被冠以无数世界级的头衔,这是四百多人近十年来夜以继日的辛劳和智慧,这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骄傲,更是中国工人科技创新,勇于拼搏的见证,这就是中国的力量。

  观看电影后,我对日常生活也有了一些感想,平日里我们总是找各种借口,以此来推脱我们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在今年的暑假里,我成功通过了古筝四级考试,中途我也放弃过,觉得太苦太累,坚持不下去,可是在妈妈和老师的劝导下,我彻底从这种黑暗的想法里跳了出来。今天看了林鸣爷爷的故事,我不由得感叹起来:在大桥建设过程中,里面的`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多,质量要求非常严格,看着林鸣爷爷和他的团队为了攻克一个个难题几天几夜都不眠不休的那份执着,我从心底里敬佩他们。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即将走过人生的第一个十年,在未来的道路上,还有许多未知的困难在等着我们,我们要向电影中的工程师一样,勇于克服困难,愈战愈勇,坚强而执着地为了梦想不断努力奋斗。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5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一、工程概况

  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以期于2015至2016年完成,投资超700亿元,约6年建成。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次致命的威胁。这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这座大桥需要坚固到能够抵抗强烈的撞击。这里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保证航空与桥梁的安全也是设计师们要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要考虑桥梁的阻水率,如果超过10%的阻水率,势必会造成河沙淤积,威胁航道的安全,同时未来的伶仃洋面临很可能变成一片冲积平原的危险。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氯盐”,也会大大的威胁桥梁的安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二、工程难题及解决方案

  工程在施工建设中有三大难点:一是安全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二是环保问题,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三是水文环境问题,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

  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水文环境最大的影响来自人工岛的建设。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此外,由于施工区域要穿过中华白海豚生态区,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

  三、我的感触

  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以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感触一:严谨认真的态度

  观看影片后,对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感触二:详细周密的计划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

  感触三:精诚通力的合作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四、结语

  港珠澳大桥,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它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如何写“超级工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在看完纪录片《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后,我不禁为如此伟大的工程赞叹。工程师们克服多种对施工不利的条件,在工程建设当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对策,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它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使得施工难度加大,工程师们需用科技和勇气完成这个工程奇迹,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这里台风频繁,海床结构复杂,再在海底建设如此庞大的超级工程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地震,进而导致海啸等灾难的发生。为保证工程安全进行,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阻水问题:大桥横跨珠江口,对珠江的排洪纳潮有较大影响,严重时会造成航道淤塞;这样必须采用大跨径的桥梁。(如果采用30米跨径,桥墩的厚度约为2-3米,阻水率为6-10%,而采用100米跨径,阻水率就降为2-3%)

  2、航道问题:珠江口为我国航运最繁忙的航道,必须提高大桥净空;

  3、航空限高问题:大桥附近有澳门、香港两个国际机场,对桥高有严格限制,这样与第二条形成一个矛盾;

  4、白海豚问题:大桥横穿白海豚的繁殖地,建设期必须错开白海豚繁殖期;

  5、台风:珠江口台风多,对大桥的稳定性及行车安全设计上有较高要求;

  6、海水侵蚀:海水对混凝土的逐步侵蚀,影响大桥结构和使用寿命。

  珠江口基本上为冲积地质,淤泥较厚,在这上面修建外海人工岛,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同时由于淤泥和地质其他问题,在上面建设沉管海底隧道同样在国内没有先例。(国内基本上为盾构隧道)。这样在淤泥地上修建人工岛和海地隧道也成为一个难点。

  大方面的问题便于发现,但对于如此巨大的超级工程来说,在工程的进行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例如,在放置沉管隧道之前,工程师们发现海床并不结实,无法承受沉管的重量,在洋流的影响下还会导致沉管侧翻。如果沉管侧翻,在海底巨大的压力下,是无法再将其置回原位的,这样一来,造价高昂的沉管就相当于报废了。因此,在此之前,工程师们现在实验室里模拟海洋环境,计算相关数据,并同时在海底浇灌混泥土平台,日后可将沉管放置在混凝土平台之上。

  对于像港珠澳大桥这样的世界级超级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多方面的。要做好一项工程需要花费很多心血。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6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长度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而且包括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堪称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中交集团历史上的石破天惊的壮举!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2009年12月15日开工,投资约700亿元,建设周期约6年。他设计寿命120年,不采用美标、欧标,只用“定制”的港珠澳大桥技术规范。因此,其对钢板的材质、表面质量、尺寸、质量稳定性、焊接性、钢厂保供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要求极高,钢板不平度小于千分之三更是一道世界难题。复杂的海床结构,超长的跨海距离,台风、巨浪、地震、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这里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大量航班往来穿梭。还是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破坏环境的建设方案自然无法接受。

  然而,聪明勤奋的中交人不畏困难,战天斗地,发扬了现代愚公的精神,一个个困难的啃,一遍遍试验的做。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以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

  大桥建设彰显了中交人的严谨。沉管的装配,总共33节,每节8万吨,1400个日日夜夜。堪称“深海8万吨级的接吻”,对接的允许误差只有2~3cm。安装第15节沉管时,遇到回於,无法安装,要整体撤回岸边,大家想想多日的辛劳,无法接受,然而严谨的态度让大家含着眼泪选择回撤。

  大桥的建设彰显了中交人的奉献。视频中我们看到,大桥建成后林鸣总工程师也青丝变成了白发。不少年轻的工程师更是在大桥工地上举办了自己的婚礼,他们纷纷表示,自己有两个爱人,一个是大桥,一个是自己的妻子!

  大桥的建设彰显了中交人的协作。大桥采用模块化建设,每个分片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建设,大桥的安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海事、航空以及各工作组的.配合。这早已不是一份合同的约束,是每个人心血的投入。

  港珠澳大桥,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港珠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奇迹,是中交精神的彰显,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壮哉!大桥!伟哉!中交!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7

  《港珠澳大桥》纪录电影讲述了世界级项目的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了这座大桥上,带着他的团队,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大桥历时14年建成通车,在它的工程建造过程中,经历了台风的严峻考验,这些工程的建设者战胜困难、凝聚力量在伶仃洋构筑起世界级跨海通道。有了这些工程师的`智慧、勇敢、创新及担当,携手共渡难关,成就了港珠澳大桥上的历史辉煌。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8

  20xx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中国制造支起世界之最。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此外,大桥还囊括了世界首创主动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道,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中国制造支起世界之最。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此外,大桥还囊括了世界首创主动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世界首创桥―岛―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难度深水无人对接的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进而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艰苦努力。

  自主创新助推攻坚克难。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岛隧工程项目是港珠澳大桥工程难度最大的地方。20xx年,韩国一家非常厉害的公司在主持安装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桥,当时每一节沉管安装的时候,会有56位荷兰专家从阿姆斯特丹飞到釜山给他们安装。中国考察团到釜山去考察时,向接待方提出,能不能上去看一看,被当场拒绝。于是考察团在距桥三百多米的海面上,开船用卡片机拍了几张照片。

  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找到当时世界上在沉管安装领域最好的一家荷兰公司,对方开出天价1.5亿欧元(约人民币15亿人民币)。经过多次谈判,谈判员提出3亿元人民币,却遭到荷兰人拒绝,他们说:“我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你们去找上帝吧。”被多次拒绝后,林鸣带领团队自主攻关,解决了多个世界难题,最终实现了工程设计零借鉴、安装零失误。400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科研创新可谓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题中之义。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9

  要做好港珠澳大桥这样世界级超级工程,需要建设者呕心沥血,加班加点,多方配合,才能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翻过一座座大山”。对平时工作的各种困难、各种阻力,我们不能推脱,更不能放弃,我们要像影片当中的.工作者一样,仔细思考问题,认真分析原因,通力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发挥自己最大能力,促进整个部门、整个团队的发展。港珠澳大桥展现出了中国现代建筑与机械实力,向世界体现了中国力量和风采。大桥气势恢宏,深深震撼人心,令我热血澎湃,更激励着我踏实工作、砥砺前行。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0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纪录片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

  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花了五年去筹备,用了八年去建设,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影片记录了大桥蕴含的时代精神,记录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很多历史瞬间和工程人员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不畏困难,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后我会继续向港珠澳建设者学习,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风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1

  20xx.05.16号下午单位组织我们观看了《港珠澳大桥》纪录片,电影充分展现了中交集团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经理林鸣同志为代表的'中交桥梁人的光辉形象,其间我们振华重工的浮吊及参与员工在影片中也有影像出现。

  观影后直到现在,“大国工匠”运用智慧在看似不可能中创造奇迹,激励着我这个普通的质检员工在工作中需要踏实学习、注重质量细节,功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努力为振华作贡献!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2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第一”,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桥、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正在中国的江河大海上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大桥已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桥梁大国和强国。

  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跨径斜拉桥、大跨径的悬索桥和跨海大桥中,中国建造桥梁分别占5座、6座、6座。而且,我们新建的斜拉大桥、悬索桥、跨海桥,从技术含量、技术水平以及使用的普遍性方面,毫不逊色。

  全球最高的100座桥,有81座位于中国。如都格北盘江大桥全场1341.4米,桥面到谷底的距离为1853英尺(约合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桥。

  四川干海子特大桥,世界第一座全钢管混凝土桁架梁桥,最高钢管格构桥墩达117米;鹦鹉洲长江大桥,世界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创四项世界第一。丹昆特大桥(165公里长)这是京沪高速铁路丹阳之昆山段的特大铁路桥,全场164.85公里,是世界第一长桥,第一高铁长桥。而放眼未来,世界跨度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沪通长江大桥预计20xx年通车;主桥设置双层双向10车道、世界上通行能力最大的`杨泗港长江大桥20xx年也将建成。

  未来,我们还有一大批世界级的桥梁正在路上,我们国家的桥梁建设,正在从一个大国走向一个强国。近几年,从桥梁、高铁、电力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高速发展,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康社会新时代时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时代要求我们在新时代中共同努力,为中国荣耀增光添色!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3

  港珠澳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电影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感,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电影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以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部纪录电影给我的本职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大桥建设者们精诚通力的合作也令我叹服。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各行各业人员合作提供。大家齐心协力,在完美配合下共同保证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质量,正因为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创造出这个世界级的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有着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通过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致敬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4

  “我建桥我骄傲”,把港珠澳大桥比作自己的情人,这些都是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建设者们的心声,发自肺腑。影片沿着E30沉管作业为主线,演绎了国之重器、国之桥梁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

  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要把事情做对,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也离不开团队的通力合作,每一步都要脚踏实际。严谨的工作态度,节约就是利润的目的,严格控制制造成本,是我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5

  奇迹从来都不是大自然的专属,而我们始终都在创造奇迹。我们时常感叹于兵马俑的壮观,万里长城的雄伟,但我们更应该赞赏的是这些正在创造奇迹的人。

  历时9年的港珠澳大桥建设,有成功时的喜悦,有失败时的不屈。影片中最让我影像深刻的是在E15沉管隧道两次沉放失败,第一次沉放失败时总工程师林鸣紧紧握住自己颤抖的双手告诉大家不要灰心,我们可以卷土重来;三个月后第二次沉放失败时所有人都哭了,但林鸣总工程师强忍住已经在眼眶打转的泪水告诉大家我们还可以重头再来;当第三次沉放成功的消息传来后,满屋子的寂静,林鸣总工程师也终于将一直悬着的`心放下了,他慢慢的坐下靠在椅子上,享受着这一份少有的平静。

  项目组本着“人不虐我,我不虐人”的心态组织项目员工在电影院观看了《港珠澳大桥》的记录影片,但在影片结束后我发现我还是被虐的体无完肤。

  他和她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相遇,他和她在港珠澳大桥上拍摄属于她们的幸福,他和她在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走进婚姻的殿堂。片中采访一对正在港珠澳大桥上拍婚纱照的情侣时,她们说:“我们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相遇,港珠澳大桥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所以我们选择在这里见证我们的幸福”。是啊,人的一生有多少个9年,从20出头的小伙开始到建设完毕也已到了而立之年,说他们将“青春”都献给了港珠澳大桥也一点都不为过,但在生命中有这样一段时光,也是属于她们的骄傲。

  “人努力,天帮忙”、“我们没有教练,我们就创造了很多方法”,影片中林鸣总工程师这样说道。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正是有这样的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才能将这“现代奇迹”创造出来。9年的建设让他们都不再年轻,也让他们错过了很多,他们有的错过了儿女的成长,有的错过了对妻子和父母的陪伴,但他们都是中国工程奇迹的最美建设者。

  影片最后林鸣总工程师完成了自己“港珠澳大桥马拉松”的梦想,他沿着大桥小跑,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襟,但他始终笑容满面,因为脚下走着的是属于他们创造的奇迹。也可能只有在这个时候,看着这位工程师的背影,才发现他已是一个到了退休年龄的花甲老人。而我作为全国广大建设者中的一员,我们会一直将您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传递给一代又一代最美建设者。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相关文章:

《八佰》观后感08-29

《妈妈》观后感08-16

孔雀观后感08-25

灯会观后感08-29

深海观后感08-26

漫画观后感精华08-25

《夺冠》电影观后感08-25

电影《热烈》观后感08-25

法制电影观后感08-26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