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
很多人看完《红星照耀中国》,会常用这样几个字眼来评价:“热情”、“魅力”、“气质”、“青春”、“活力”等等。《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斯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趣的太多,在这我并不想详述全部。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红小鬼的话。当红小鬼给斯诺端来水,斯诺更正之前的“喂”的称呼,改称“同志”道谢,“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要知道,这些孩子当时只有大概十二三岁。可以看出,即使在那段艰苦的时间里,人们虽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精神上却有着极高的信仰和信念,这些青年人作为长征中的特殊群体,用自己的青春视角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征程。
毛泽东的经历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斯诺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的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读到这段的时候,反观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逃课、迟到的比比皆是。好多大学读书的风气早已荡然无存,大家上大学似乎都只为了文凭这一张纸,没有人关心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是否真正度过了一个有意义难忘的大学生活。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未知的中国革命,也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我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成长史更是对当时的人民、当时的社会一种全新的描述。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2
在中国抗争的路上,曾有许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给予过各式各样的帮助,比如埃德加.斯诺,毛主席曾说斯诺是中国人的好朋友。作为一个美国人,一个资产阶级新闻记者,他是第一个将中国共产党、红军介绍给全世界的人,让别人知道古老的东方大国有这样一支队伍。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仅是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更是一部宝贵的历史资料。在许多的抗战片中,国民党永远是万恶的,红军永远是善良的,可在这本书中我们却可以了解国民党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坏人,他们中大部分都不想中国内战,可上头领导的命令却不能反抗。而红军也不一定就做的都是好事,就比如说他们打地主,虽然有些地主确实穷凶恶极,压迫人民,可有些地主却何其无辜。在这本书中,所有事情都叙述的十分清晰明了,没有偏袒任何一个人,任何一方,只是客观的讲述自己的观点与事实。在国民党的口中,红军就是一群无知土匪,可如果是无知土匪的话,为什么红军一直没被消灭,反而气势高涨?总有人愿意探究真相,尽管斯诺心中忐忑,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踏入这个被蒋介石描绘成充满血腥、暴力、野蛮的地方,但怀着冒险心情的斯诺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担心毫无必要,这里并没有国民党讲的那么可怕,相反,这里大多地方都井然有序,对斯诺也是贵宾的待遇,对于斯诺的提问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也是斯诺往后热爱红军中国的重要原因。
红军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例如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没有人能再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一切谣言不攻自破,无可否认,这是一个信仰执着,纪律严格的政党。
历史是沉痛的,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日益强大,可昨天的硝烟虽已散去,鲜血虽已干涸,但这段历史却应永远保存,让我们一起铭记红军伟人,本书作者埃德加.斯诺,以及更多帮助中国革命的人。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3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纪实文学作品。1936年美国记者什么带着他当时无法理解的诸多关于中国红色政权革命与战争的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了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这些问题包括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人,成千上万的农民,工人,学生,士兵为什么都愿意帮人算命,参加红军。
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同璀璨的'。无心一般时刻提醒着我们回望历史,并引领我们脚踏实地,勇敢的走向未来。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4
《红星照耀中国》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这本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是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红军的真实情况。
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生命危险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在延安,他解开了心里的疑惑。
《红星照耀中国》中对人物的外貌刻画细致入微,如第二篇中,对周恩来的'外貌描写,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外表却仍不脱孩子气,眼睛又大又深,富有吸引力。还有第三篇中对毛泽东的外貌描写,面容消瘦是一个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半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的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还描写了彭德怀,林伯渠等人,并配附大量照片,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影像。
第三篇中还写了许多关于毛泽东同志的事,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的性格特点,如毛泽东同志在街上和两个年轻农民谈话,作者起先没认出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像中国农民一样质朴的人。他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生活简朴,甚至有些粗俗,而且不拘小节。
作者还写了,毛泽东同志对作者写的文章或者拍的照片,从来不加任何检查,使作者尽力弄到能说明苏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材料,这使作者非常感激。流露出作者对毛泽东同志的敬佩、赞美之情。
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品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5
如果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看战争中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呢?美国记者,同时也是世界闻名的作家埃德加—;斯诺就很好地为我们表现了出来。他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当时被刻意曲解的革命根据地,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然后运用平实、质朴的文字把一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了这本书上。
在书中,斯诺还对国民党进行了批判,驳斥他们一直对外宣称共产党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的这种行为。他对毛泽东大加赞赏: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还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战无不胜的林彪,令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彭德怀、朱德、洛浦、徐特立、左权等一批优秀的革命领袖,他们用那火一样的爱国情怀,燃起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他们用那铁一样的坚定意志,斩去了旧中国的病根肿瘤。这些革命先驱虽出身平凡,却有一股刻在骨子里的.救国救民意识。身为领导人,却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不摆架子,他们那颗爱国爱民之心,不为功名,不为利禄,只为当时中国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通过这一段段铅字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看到了共产党员们流下的鲜血。读书让人了解了历史,更加让人学会了思考。前辈们经久不衰的一腔热血感染了我,我要学习他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要学习他们为中华崛起而克己奉公的无私,我更要学习他们在强大敌人面前不服输、勇敢克服困难的难得精神。我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尽自己的一份力守护祖国,守护这一来之不易的和平。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6
有一位同志,他是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他带着信念与理想,走进苏区,在北平,汇编成一本轰动一时的书籍《红星照耀中国》,他就是埃德加斯诺。
走进陕北的第一名记者,作为一名资产阶级报纸的新闻记者,在一次次的冒险,探索,发现,在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下,他记录着陕北的故事。
在国母宋庆龄的委托下,斯诺走进陕甘宁,记录着最真实的中国,也曾在1936年初,马海德医生说过:“我想到苏区去,当一名革命军人”可说,心志在,便事成,曾在火车上斯诺答应不在新闻报中写出马海德,可见马海德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便在一同赶去苏区途中,许下了肝胆相照,永不毁约的约定。
走进冯庄村,度过小河村,走到了安塞,便可知道《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展现的西北地域风情,在斯诺迫切见到主席后,感到主席是一位看似巨人,实则是与百姓亲切交流的有胸怀抱负的人,当被问民族国家为何需强盛时,主席的话,深深有感,可乃是:”在负责统计21省土地之时,占农村人口百分之十在乡地主,富农,官吏,在外地主和高利贷者,总占中国可耕地百分之七十,占农村人口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贫农,佃农,雇农,却只占百分之十到十五。“这是伟人的思考,在主席说过:“人民才是英雄,而我们只是渺小的人,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革命青年共建家园。”
在《百位共产党人百篇小说》中,对于马海德评价:“秉博爱之心,施精湛之术,辩证有方,活人无算。国初首入华籍,更弹厥心,遍驰其迹,倾力于防治麻风之鸿业,泽被杏林”,而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有了革命伟人,才有当今的美满,可乃称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我们同志尚需努力。
在毛主席读过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阶级斗争》讲工业化的进程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史》更讲述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批评和解释。
让我们多读书,使我们更充实,丰富,读好书更是与智者谈话,它可以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7
“红”是革命的颜色,它带给我们希望,在这和祥安定的年代我重读这本战争时代的书,心情无比激动。
这本书是一位外国人写的,但却很真实。《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我想过去的中国很落后,但心里头装着一颗红星的人一定不会苦闷,他们心中怀着希望,没有一个不奋力抵抗敌人。红军都是亲民政策,正如书中所说,别的将领会说兄弟们,向前冲!而红军将领会说,兄弟们,跟我来!这是我们红军和别人的区别,也是我们能够致胜的关键。
未来的祖国一定更加鲜红,未来的红星一定闪耀高空!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8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以优美、幽默的文笔,真实地记录了在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80多年来,这部名著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传遍了全世界,教育了无数读者和一代又一代青年。
埃德加·斯诺,190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1928年,来到中国,担任几家欧洲报纸的记者,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在上海,斯诺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在他们的指引下开始认识了解中国。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在北京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的讲师。1936年6月,斯诺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到达陕甘宁边区,在红军东线指挥部,第一次与周恩来和邓颖超见面。在周恩来的安排下,1936年7月11日,斯诺作为第一个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之后,他前往中国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拍下了很多真实的照片。他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曾和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多次交谈。1936年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开始创作。1937年7月,完成了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同年10月,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1938年2月,中国著名学者胡愈之等在翻译时,把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引起极大轰动,让世界看到了毛泽东等红军领袖的真实形象,看到了“红星照耀下的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在这一章中,斯诺主要记叙了多次采访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情况。本章共分六节。一、童年时代:记叙毛泽东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童年时代艰苦的'学习和生活。二、长沙时代:记叙毛泽东在长沙进入湖南师范学校,创办文化书社,组织工人运动。三、革命前期:记叙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旁听大学课程,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四、国民革命时代:记叙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在湖南、广州从事农民运动。五、苏维埃运动:记叙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参与建立中国工农红军、井冈山苏维埃政府。六、红军的生长:记叙毛泽东和红军反围剿斗争,红军的发展壮大,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中《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中的第三节《革命前期》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是另一个夜晚,毛泽东两脚交叉着坐着,背靠在两个铁的行军箱子上。他点起一支纸烟吸着,拾起前一天所讲故事的线索,接下去说:我决定那年夏天到北平去……李大钊给我找到工作,当(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我参加了哲学会、新闻学会,为了能够旁听大学里的课程……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穷苦的,可是另一方面这座古代都城的美,对于我可算是一种补偿……在故宫前面的广场上,我见了北方的早春。当北海上面正结着坚冰的时候,白梅盛开着……北京数不尽的数不尽的树木唤起了我的好奇和赞叹……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为我们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访问中国。《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中美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阅读红色经典,重温历史记忆,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闪闪的红星永远照耀中国!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9
八十年前,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某报社工作。他常年跟随红军生活,孤身一人,探索红色中国革命,将其所见所闻真实记录,汇编成一部纪实性报道作品。
手捧《红星照耀中国》,曾经的一幕幕历史画面,如画卷般徐徐展开。书中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看后却令人惊心动魄,震撼不已: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祖国的领土,敌人残忍的屠刀指向人民,整个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在国难当头时,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挽救危局……
中国工农红军与敌人斗智斗勇,顽强作战,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突破敌方多次包围,摆脱险境,四渡赤水河,勇夺泸定桥,飞渡金沙江……红军的有勇有谋让我叹服,他们不得已进行的大规模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可谓历史奇迹,体现出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素质,几乎无人再敢小瞧这只骁勇善战的军队,无人再敢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
在作者笔下,仿佛能听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看到许多杰出的革命前辈们镇定自若,部署着作战计划、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百折不挠的进行着革命工作……他们都在坚持着自己心中崇高的革命信仰!
这部书是一部浸满鲜血的历史图册,它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所经受的苦难和牺牲,懂得我们如今的和平幸福生活,来自昔日中国革命前辈们的浴血奋战。这部书的魅力,就是描绘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军队顽强拼搏、不屈不挠、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赞颂了领袖人物的伟大,让我们重温了中国共产党令人骄傲的历史!
当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新中国的建设,更需要我们继承革命精神,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征程中焕发出新的光芒,让闪亮的革命红星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0
刚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时,我有些惊讶,我想一个美国人,怎么会写有关于红军的书呢?翻开书我才知道,原来他是一名记者,80年前他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战争的种种好奇和疑问,冒着生命危险,踏进了红色苏区。斯诺用旁观者冷静客观,又带着些幽默的笔触,带读者走进那段红色岁月。
在书中,中国红军与敌人们斗智斗勇,通过各种巧妙的战术,成功突破敌军的包围,脱离困境,红军的足智多谋令我深感钦佩,2万5千里长征,可谓历史的一大奇迹。
在这本书中出现了许多让人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令我最为钦佩的`莫过于周恩来。周恩来出身于书香世家,骨子里流淌的却不是温和书生的血液,它流淌的是稳重,刚毅,坚韧的革命血液。他以思想知识为武器,为中国谋独立,为人民谋幸福,无论是在艰苦决绝的革命时代,还是在身居高位的总理之位,他都始终如一,他的心中向着人民,向着党与国家。一生殚精竭虑,死后将骨灰洒向祖国大地,他要守护这中华民族呀!
斯诺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这本书是一部充满鲜血的历史图册,它让我们明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所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让我们懂得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来自昔日中国革命前辈们的浴血奋战。是那些革命先驱在狼烟四起,人人自危的年代,挑起了民族的大梁,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当年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80年后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如同书上所说,共产党已如一颗红星照耀了全中国,让中国走上了富强繁荣的道路。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1
如果希望有颜色,那么一定是红色。
——题记
1936,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中,在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未了解开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孤身一人走进那些人口中“臭名远昭”的苏区。
本书中作者用实地考察向所有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善良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毛泽东、彭德怀、徐海东……一个又一个虽出身卑微,却凭着一份救国救民的执念,造就了如今的伟大中国的领导人。
红军长征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章,爬雪山,过草地,飞越大渡河,举国大迁移,被第五次围剿,那些个英雄是挺住了多少的天险和痛苦才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长征”这条路是红军战士们用血肉铺出来的。途中,一个又一个战士倒下,可却没有一个人选择放弃,所有人都在为心中的那个执念而咬牙坚持,红军战士们用他们的汗水,用他们的`鲜血,突破敌人设下的一道道关卡,他们用生命写下了属于自己可歌可泣的赞歌。他们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
通过斯诺的笔墨,我们才得以窥见红色中国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到那片红色区域上人们的生活和战斗。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生活让我犹如踏上了那片土地
红军大学有许多独一无二的地方,他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黑板。再与我们如今的教室,是多么的先进,可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红军成功地让日本无条件投降,离开中国的土地。
我们如今的生活是红军用自己不怕牺牲,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自己的血泪换来的。
阅读经典,重温历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做好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要向当时不停奋斗、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英雄们致敬!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向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领导人致敬!是你们照耀中华大地,照暖我们老百姓的心灵,让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付出我们的实际行动,让中国走上世界巅峰。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生于和平年代,没有令人颤栗的炮火声在耳边轰鸣,更不缺衣食,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学会感恩,若没有他们,何来如今的幸福。
红星闪闪耀中国,长城巍巍护中华。
一寸山河一寸血,百万青年百万兵。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2
打开书,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略显枯燥的文墨,密密麻麻的行列。但这语句之间,我却仿佛看到了革命战士,中国的希望。 ——首题
一场大雨过后,青笋冒出了芽。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它还是那么矮小。在漫长的等待让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失去了期望时,青笋开始上窜,以一夜之间30厘米的速度争高直指,一年不到生成葱笼翠林,庇护着自己足下的大地,无畏风雨。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亦是中华民族漫长等待几千年的硕果。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踏遍中国大地,记录红色中国,用公正的目光关切着中国的命运。在消耗了数年心血后,他欣喜地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是的,那些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使中国的未来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
一、过去遣散迷雾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几十年前的“昨日”,无数年轻的革命战士前赴后继,在大渡河的铁索上奋勇直前,用鲜红的热血染红了国旗,使金黄的五星更加夺目,在这么一帮愿为理想而奋斗,为祖国而牺牲的战士中,涌现出了头脑冷静的周恩来,英勇善战的贺龙,爱军爱民的毛泽东,吃苦耐劳的彭德怀……这些出色的领导者,引导着无数同他们一般忠诚爱国、乐观团结的无名战士,为新中国开辟了一片肥沃、蕴含着无限生机的大地。
二、现在继承血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无数青年人士继承了先辈的遗志,延续了祖国的辉煌,在病魔大军攻打世界的'紧急关头,不顾安危、最美逆行,用自己的身躯围成坚硬的屏障,挡住了洪流大波。就在此刻,我再次看见了一群一心一意为了民族生存,为了祖国未来不断拼搏不断奋斗的战士,更看到了那些藏在中国人骨髓中,到危难关头一定会爆发出来的昂扬斗志,像是喷薄的旭日。
三、未来争辉黎明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老一辈点燃的革命火炬需要我们来擎起,伟大祖国的灿烂明天也需要我们去开创。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学会自立自强,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报效祖国,承担社会责任,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命运联系起来。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始终跟党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坚信,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终有一日会实现。
感谢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燃上了一枚闪耀的红星。
合上书轻轻拂过,封面上的六个大字被印刻得很深很深,像是千万中国人心头永远不会遗忘的历史印痕,又像是神州大地上永远不被遮盖的闪耀红星。 ——尾题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3
在老师推荐的书目中,《红星照耀中国》吸引了我。作者以一名外国人,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党的不懈努力。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经有很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给予过各种形式的帮助,比如埃德加·斯诺。
曾经说过,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为一个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党、红军介绍给全世界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东方的大国有着这样一个政党,这样一只队伍。
党的初期,由于共产国际的干预和一些不安定因素,曾受到过很大的损失,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党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领袖们的`睿智使党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确立坚定不移的纲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中国,为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
只有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政府,才能让国家看到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没有被侵略者的刺刀击退,没有被当权者的白色恐怖吓倒,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之后,更多的人勇敢地站出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崇高的事业。
在多方打击和封锁的情况下,共产党党和所领导的队伍却在逐渐壮大,在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没有人能再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一切关于“无知土匪”的谣言不攻自破,这是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这是一个有着执着信仰、严格纪律的政党。
《红星照耀中国》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党及其军队所经受过的苦难、牺牲,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的奋斗,多少人的流血才造就我们今天的辉煌。
历史是沉痛的,幸而这种情况不会再次发生,党领导下的中国日益强大,但是,昨天的硝烟虽已散去,鲜血虽已干涸,这段历史却该永远保存在后代子孙的记忆。
了解过去,才能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党的伟大,这种伟大,将会给中国带来新的辉煌!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4
夏风习习,拂动湖水,湖水泛起波澜,湖畔有一方汉白玉墓碑,上面镌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几个大字。他是一位美国记者,同时也是第一个进入红色根据地亲自采访的记者。埃德加·斯诺用“我热爱中国”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他生前甚至与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著名人物进行深度访谈,也曾被邀请参加新中国成立二十一周年的庆典。斯诺为何与中国的渊源如此之深?相信我们打开这本书就可以获得答案的钥匙。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随着时间滚滚转动的是残破的家庭、苛捐杂税、饥饿、战争……却也繁衍出英雄,这些英雄跻身历史舞台,在舞台上尽情燃烧血液中奔涌的激情,智慧、英勇、民主、仁义都是他们的代名词。
可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下,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西北根据地进行了犹如铜墙铁壁般的消息封锁,苏维埃的消息被阻滞,被掩盖,从未有人正确地认识过红色苏维埃。
一九三六年,三十岁的斯诺,一位孤胆英雄怀揣着对中国革命和红色苏维埃的种种好奇与疑问,冒着生命危险,踏上了前往红色苏区的旅程,只为求得所有真相。从这一年的六月到十月,历时五个多月,他用旁观者冷静幽默的笔触,在时代面前展现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场景,采用采访、叙述、日记等多种形式,绘出各个生机勃勃的人物形象。
在这本书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赋予永恒和崇高,无论是彪炳史册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还是年龄虽小却战斗经验丰富的“红小鬼”,他们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眼神坚定,笑容纯粹,有血有肉,丰满立体,这些红军战士内心的`赤诚,意志的坚韧像星星一样,煜煜生辉。
通过斯诺的笔墨,我们得以窥见红色中国生产、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到那片红色区域上人们的生活和战斗。在那片土地的微风中,我们仿佛嗅到了理想,嗅到了那些即便经历绝境也没有动摇的信念,那些牺牲自己保全大局的高洁心灵。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共产党母亲也历经了百年之久,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也应勉励自己,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15
一九三六年六月,一个三十一岁的男人乘坐一辆破烂的火车,去往那个“红色的中国”了,他的目的地是当时在国民党所宣传的“赤匪”主要根据地之一——延安,去见那个所谓的“赤匪头子”——毛泽东。这个人就是此后闻名世界的埃德加·斯诺,也是《西行漫记》的作者。
吴亮平老先生曾说过:“《西行漫记》是一本忠实地报道了我们的情况,介绍了我们的党的政策的书。”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也说:“当时几十万美国人,包括我自己读了这本书,从中得到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初步印象,同时对他们的目标和救国抱负,对他们的艰辛的牺牲精神也有了了解。”
为什么这本书能产生那么大影响?是因为它是第一本写中国苏区的吗?是因为斯诺是外国记者中第一个进入中国苏区的人吗?都不是。这本书描写了中国红军战士的精神,描写了“红小鬼”的自尊,突出了人民对中国红军战士的爱戴,留下了珍贵的史实。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你可以叫他‘小鬼’或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队员,他们是革命的儿童,不是奴仆。”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爱国向上的“你说这些是罪孽吗?这些是爱国的行为!我们为什么要干那些呢?难道不是因为我们的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为我们的好处打仗?”
在这里,每一个红军战士都是爱戴共产党的“红军是为穷人作战。红军是抗日的'。为什么不要当红军呢?”“江西是好的甘肃也是好的,凡是有革命的地方都是好地方。我们吃什么,睡在什么地方,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革命。”
读到这里我已经热泪盈眶,一个年仅十三岁的红军战士,能够说出“重要的是革命”这样的话,这不得不让人钦佩。回想到我自己身上,我能有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吗?彭德怀先生,有一次每天被拷打一个钟头直至一个月之久,而我能坚持这么久吗?一次两次我可能还可以挺过去,如果时间一长的话,不出五天,我可能就要招供了吧。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能在国际上产生这么大的原因,也是令我为之震撼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是第一本描写中国苏区的书,而是其中蕴含着那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世人为之钦佩!让我们传承这份革命先烈的精神,让它绵远流长,万年不断!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相关文章: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8-16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8-30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必备(15篇)08-29
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09-07
《乡土中国》读后感09-16
中国文脉读后感08-30
《中国文脉》读后感08-28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09-12
乡土中国读后感800字08-28
【热】《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