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时间:2025-09-30 09:38:54 读后感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

  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

  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诋毁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帮凶。

  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

  ”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儒林外史是我国清朝康乾时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我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2

  所谓外史,大抵既有一点正史的庄重,也有一点野史的诙谐,是一种综而合之兼严肃和幽默皆有之的叙述方式。

  后人有把吴敬梓与塞万提斯搁在一起品味,把《儒》称之为讽刺小说,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相提并论。吴敬梓写的是儒士外史,塞万提斯写的是骑士外史。一中一西,一文一武,而其中内容又都同样的令人啼笑皆非之余,又不免掩卷不语。盖出于其文其事虽读来荒。唐,却又无端亲切,仿佛就在身边发生不久。

  荒。唐,就是这个东西,构成了我们世界的离奇性和生活的趣味性。惟其荒。唐,才能于肤浅中有了娱乐性,于沉重中有了深刻性。惟其荒。唐,才能于善中见到恶,于悲中看到喜。惟其荒。唐,才能于短暂中体现永恒,于喧嚣中品味无声。

  某种意义上,小说是对真实世界真实生活的某种影印,影印本身就是一种荒。唐的行为。而被影印的原件,亦即世界和生活本身,其荒。唐又甚于被影印件。看上去,对于个体而言,影印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是在于一种展示的效果。设使一件影印品从未得到展示,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会失去什么,受到什么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小说作品,这种文学形式本身即意味着某种不可克服的荒。唐性。而恰恰就是这种荒。唐,正是其意义所在。正如世界的荒。唐和生活的荒。唐本身,正是世界与生活的意义所在。

  《儒林外史》叙述的荒。唐是一个群体的荒。唐,从周进与范进的痛苦与疯狂,从伪装斩下人头的张铁臂到炼银的假神仙,从散财如土的杜少卿到建功立业的萧云仙,荒。唐的看上去是那样郑重,郑重的看上去又是那样荒。唐。在荒。唐之间,没有被矫正的荒。唐,只有被抽象到荒。唐得近乎不能被觉察再也正常不过的荒。唐。而也有一种荒。唐令我们不免肃然起敬,杜少卿问其父遗言,杜父说,我活着是我的事,死了是你的事。此话荒。唐而坚硬,坚硬到我们不免为之一振,有想要喝采的愿望。

  相较于《儒》,《堂吉诃德》叙述的是一个人的荒。唐。然而荒。唐既然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作为疾病的一种,难以避免其传染性。所以桑丘受到感染。其后,当荒。唐得一本正经戏弄堂吉诃德的贵族以骑士之礼戏弄吉诃德时,贵族们也正在与同等量和质的荒。唐戏弄自己,然而他们无从得知自己的荒。唐。而荒。唐的作者曾经在小说中郑重而荒。唐的和主角进行了对话,却忘记了与荒。唐的'贵族讨论关于荒。唐本身。作者的荒。唐,的确未免太荒。唐了。

  读完了这本书,吴老先生笔下入木三分地描述了很多沽名钓誉,表里不一,吹牛扯淡,道德败坏的读书人,也有坚持自己,人格独立,性情洒脱的真名士,真豪杰。这些读书人群体总的来讲层次都不算很高,很少接触到高层,这就与很多正儿八紧的史书不同,让我们看到了普通读书人的人生与人品。今人都说人心不古,实际上不管古今都有道德败坏及道德高尚之人,古代有些人之虚伪龌龊不亚于如今。

  读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人间百态,读到老先生对那些人的暗讽,更能培养三观,识人更明,也能对各种现象抱有平常心态,自古以来各色人都有,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上演了无数次类似的人间故事。所以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珍惜身边人就好。

  其实这本书读下来还有很大的一点收获就是了解了无数的传统习俗,讲了这么多人,而且又有很多生活描述,可以看到大量的民间习俗。吴老先生本是安徽滁州人,晚年又客居南京和扬州,所以能在先生笔下看到不少至今我老家盐城能够看到的习俗,觉得非常有趣,感叹传统的魅力。很多东西具有了仪式,便让我们的记忆和情感有了寄托之处,读了本书,对于古人对礼节的重视,印象深刻,到处充满了仪式,小到见面前写拜见贴,大到泰伯祠那一段极其繁杂的礼仪。我觉得从中吸取营养,去其不合时宜部分,对我们的待人处事大有裨益。才读一遍,感悟不深,有趣的地方该选段再读,有妙处了再与大家分享。

  我们无力以严肃的态度审视生活,审视世界,审视整个严肃的人类文明。因为,当我们试图严肃时,严肃本身即是一种对严肃的讽刺,荒。唐的讽刺。正因为这样荒。唐的原因,促使我们永远不能摆脱文学,正如我们永远不能摆脱荒。唐。于是我们努力严肃,以一种荒。唐的姿势。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与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己用了妙计出逃了。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女子始终与“弱”子联系在一起,但是沈琼枝却恰恰相反,她不畏权贵,出逃后,她凭自己的.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最终讨回了自己的清白,与宋家解除了婚约。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4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古时的寒门学子通过读书、科举来实现“逆袭”,确实,科举制给封建时代的普通人一个拥有功名富贵机会。

  机缘巧合下翻开《儒林外史》,入眼的却是一个将读书作为功名富贵的敲门砖的腐朽的时代,书的墨香也一步步演变成了铜臭。人生富贵名和乃身外之物已是老生常谈,但真正能放下的有几个呢?

  鲁迅评价《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的讽刺小说。主要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讽刺了在功名富贵诱惑下迷失自我的`丑陋灵魂,透过人生百态揭示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批判科举制对天下儒生的残害和少数坚持自我、守护人性的人物的歌颂。

  此中也有一股清流,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冕。正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王冕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腐朽的封建社会中,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励志苦读,他从未迈进科举的轨道,从未被高官厚禄所吸引。他完美的诠释了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

  后来的他,自学画画,所画的荷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人惊叹。此后,可以说“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向王冕索要画。但王冕淡泊名利,不求官爵。朝廷到浙江布政司,想要让王冕做官,他却偷偷隐居在会稽山,不愿做官。相反这是这个时代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但后来的人们提到王冕时,会称呼他为称为王参军。但王冕从未踏上仕途,他心如止水,不为世俗之物所打动的,在这本书中能做到这样的人,可谓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了。

  金庸先生说过:“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赢到头来却是输。”人生在世一味的追求功名利禄反而不自在,人走了什么也带不走,功名利禄对于我们来说更没什么意义。

  读书不是功名富贵的敲门砖,功名富贵也不是读书的尽头!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5

  在这个寒假里,我看了许多有意义的课外书,其中最喜欢看的就是老师推荐的《儒林外史》那本书,它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唱片讽刺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冕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反映了王冕虽然爱读书画画,但是不求做官,他不给以势压人的.贪官作画。而且给老百姓哗哗却一文不取。说明那是人们对官史恨之入骨,还批判了八股科举这不合理的制度。作者吴敬梓看着国家由盛转衰,所以才写下此书,也说明了当时人们不满与社会。憎恨当时的旧理学和科举制度。

  在那时的社会,人人都想这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种栗,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活在世上,根本就为了科举一件事,没有第二件可以出人头地,这本小说揭示了旧社会和人们之间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

  唉!我真为那个封建社会感到悲哀。你看!你居住的这个社会十多门美好啊!我们可不能重蹈复撤,我们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6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完了《儒林外史》。这部长篇讽刺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把众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揭露了统治者的虚伪。

  书中让我油生敬佩之心的是孝敬母亲的王冕。王冕7岁时父亲去世,家境一贫如洗,与母亲相依为命。10岁时给秦家放牛,有时候秦家煮些腌鱼、腌肉给他吃,他就拿荷叶包了带回家,留给母亲吃。14岁卖画得了钱,就买各种好食物来孝敬母亲。在春光明媚的.时节,他用牛车载着母亲到处玩。后来,母亲年老生病,卧床不起,王冕遍寻良医,为母亲治病。母亲去世,他守孝三年。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冕的爱母之心,孝母之情让我深受感动。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百般呵护养育我们,而且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所以我们也要好好报答父母。《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篇也讲述了孝敬父母的道理:教导我们要虚心听话,照顾父母,为人做事不要让父母担心,与父母交流要态度诚恳,一生一世都要记住父母的恩情。

  想想自己遇到不开心的事,就任性地对妈妈发火,全然不顾她的感受,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全忘了。我要对妈妈真诚地说句对不起。以后我一定要孝敬父母,帮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7

  今日,我看完了《儒林外史》这一本书,《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出色的现实主义的长篇挖苦小说,所表现的是作者吴敬梓亲身的所见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小说中的贫家少年匡超人,本来还朴实勤劳,孝顺父母。之后,他考上了秀才,结识了许多招摇撞骗的假名士和豪吏潘三,受了他们的影响,就渐渐脱变,变成一个寡情薄义、贪婪虚伪的无耻之人。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它以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挖苦艺术、意蕴深长的思想,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相信会给大家带来难忘的阅读经历。

  我喜欢读书,有些书是写得很美,可是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儒林外史》,它没有社么美丽的词藻,可是一个个的故事却深入人心。这是一个挖苦古代封建制度的小说,塑造了很多形象的故事和人物。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竭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8

  今日,我读了一本讽刺小说,那就是在清代远近闻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说了在旧时代时,各类人士对功名富贵的不一样表现。描述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不良的世俗风气。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胆小而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严监生吝啬,爱钱如命,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相反,我们在生活中学会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场就是与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明白,严监生吝啬到连给亲人花一点钱都不肯,充分得体现出严监生爱钱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家里没钱,就去放牛。但他喜欢读书,所以每一天赚的钱都去买书看。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了县内的名人,许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理解,他逃到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他厌恶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为了钱与权力,不顾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与严监生的下场一样。这些现实的事情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爱钱如命。

  《儒林外史》教会了我要大方,不能贪小便宜。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9

  一辈子下来终落得一个骂名,被所有人唾弃、鞭挞。

  没有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也一定会知道严监生是吝啬鬼、不知足,他那两根灯芯的故事想必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看看百科词条里对他的描述:“严监生临死前的片段《两茎灯草》还被纳入小学5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依据这篇文章,一般将其解读为‘中国经典的吝啬鬼形象’。在人们心中,他就是这样一个被讽刺的人。

  可是谁解其中味。严监生从出场到断气,只有短短一回之长。严监生的出场是被狡猾奸诈的弟弟严贡生拖出场的。严贡生在民间凭着巧言舌辩占了不少便宜被人告上衙门,便离开都城躲避官司。而收拾这个烂摊子的,就是他的弟弟严监生。严监生家家财万贯,是当时的富豪,大手一挥,十九两银子给了府上的人,这案子就摆平了。十九两银子,这要是对一个吝啬鬼来说,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啊!但是书中对严监生应有的“犹豫,踌躇”只字未提,他是不假思索地就掏了腰包。

  严监生老婆临终时,交代他不要花太多钱办丧事。话不多说,看原文:“议礼已定,报丧出去。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不必细说。”这是一个吝啬鬼应有的作为吗?绝对不是。假如我是在断章取义,那谁又会在自己老婆身上花费如此之大的功夫,毫不犹豫地花出四五千两银子、耗尽半年时间来办葬礼?一个吝啬鬼只会随便找一个土坑埋了插朵花,这就是事实。事后还为了讨好二位王氏大哥将来能照料家庭,又是大手一挥,一人一百两:“因把小斯都叫出去,开了一张厨,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给二位老舅:‘休嫌轻意。’”有人可能觉得,严监生是不是在虚伪呢?不是。虚伪表现在面子上,而严监生对待这些事的态度,周周到到,不怀私心,没有人会虚伪到这种程度。

  严监生阔不阔?阔。可是他对于自己,又不阔。

  他自己纵腰缠万贯,却连块猪肉也舍不得买;即使有千金万银,也还是不忍心看那燃烧的两根灯芯。严监生的缺点就在,他舍不得对自己好一点。他无私地对别人好,但就是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的那一点金钱。平时舍不得吃猪肉,生病了还舍不得吃人参。

  可惜,为善的不见得福寿安康,为恶的也没有必遭天谴,严监生死后,唯一的儿子也因天花不幸夭折,续弦的赵氏原本想要过继长房的侄子,却反被长房的严贡生仗着长房长子的身份夺去了家产,严监生一辈子受制于长房,即便是临死之际挑取了一根灯芯,也没能让自家的孤儿寡母摆脱这一命运。吴敬梓先生让严监生在临死之际挑去那一根灯芯,所描绘的或许并不是一个吝啬至死的守财奴,而是一个被宗族礼法压制了一生的可怜人最后的'反击。可惜,一切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

  其实在严监生心中,最重要的是家庭。他受着大房(哥哥)的气,出手却不吝啬;他亦可以为了老婆孩子赴汤蹈火,可惜这个社会上太多太多事情逼迫着他只能用金钱解决。赵氏(后妻)劝他道:“你心里不自在,家务事就丢开了罢。”他说道:“我儿子又小,你叫我托哪个?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我真心佩服严监生在家庭面前的处世能力,他上能对付的了官府,中能讨喜好大哥大舅,下又不忘了作为家里顶梁柱的本分做家务。这是他对家庭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他命令着自己需要对身边人负责,不只是把社会上的人哄得稳稳当当。

  我看到严监生就这么咽气的时候,心里怅然若失,这是我读《儒林外史》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大的感触。虽是虚构人物,几百年来也背着沉重的舆论枷锁,难以翻身。细细品味这个角色,感受到的是无力与遗憾。

  现在,我想为严监生“翻案”。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0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渴望回报。

  科举制度?它本来是一个为了选取更多人才,让读书人公平竞争才存在的平台。可是它始终抵不过世俗的污染,它变成了大家不再熟悉的样子,变得不再公平,而是权贵们发表个人喜好的舞台。那时的人们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就算是这样依旧有很多人不顾一切的踏上这条不归路,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中举上,即使这可能是一场永远没有回报的付出,他们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在通过科举考试的路上,有太多的艰辛和汗水,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但是在《儒林外史》里有这样一群书生,他们不服输有着坚强的意志,勇敢的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范进呢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别人都是十年寒窗,可他呢用了五十年的`时间,每天都在学习,好像在他的世界里就只有学习和中举这两件事,就再无其他。可是他的苦读也是建立在家人的奋斗上的,在他读书的时候,他的亲人们过着连米饭都吃不上的日子,他从一头黑发读到两鬓斑白,可是科举制度它没有感情,也许你的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每个考官他们都有不一样的爱好,也许这次你的文章写得符合这个考官的胃口,那么成功的可能就会是你,但是范进他从来都没有想过,他是拿着自己的一辈子在跟科举制度做斗争,如果输了,那苦日子就会是遥遥无期的,在他没有成功之前,所有人都瞧不起他,即使是低身下气的去求别人,也不一定会得到好脸色。也许在考场上你的文采高于他人,但是没有赏识你的伯乐,或许更多的会是贪欲钱财的贪官,范进他考了五十年,失败了无数次,每一次考试他都是在和命运做斗争,成功了就是无限风光,“一人得到鸡犬升天”,好在范进他还是幸运的,在人生这场漫长的赌注里,他终于赢了,他中举了,本来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范进他却疯了,可能在常人眼里这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可是也就在于你能看到多少真相,中举后疯了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就恰恰透露出了,科举制度对这个时代的影响之大,它毁了很多人的人生,很多个本该幸福的家庭,它是这个时代的败笔。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它们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成为了学习的机器,那样麻木,没有梦想。

  所以啊,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坚强点,耐心点,总有一天,你承受过的痛苦会有助于你,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它给你一块阴影,必会在不远地方撒下阳光。

  总有一天,你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最渴望的样子。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1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段历来被文人骚客所咏颂的千古绝唱便出自于吴敬梓老先生的《儒林外史》。

  《儒林》无疑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之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鲁迅先生曾评价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由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所谓外史,大抵是既有着正史的庄重,又兼容着野史的诙谐,无疑是二者结合的典范。同时,吴老先生本是安徽滁州人,晚年又走访了扬州、南京等地,使得他的文章有着皖南和江南一带的风土人情。《儒林》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正是因为它以一个不一样的方式讽刺了那些一心为官的“读书人”。这其中共有四位代表性的“奇人”。

  这第一位无疑便是“东方葛朗台”——严监生。严监生这个人物十分有趣,一方面,此人的吝啬在书中体现地淋漓尽致——他在临死前仍念念不忘两根灯蕊草。另一方面,如果细看的话会发现严监生也有着慷慨大方、富有人情味的一面。总体来说,本书对于严监生这个形象的构造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恰到好处。

  第二位“奇人”——严贡生,他是严监生的大哥。此人是乡里闻名的恶霸。严贡生家里养了只小猪,走丢到了隔壁王家,王家人出于好意便把小猪送了回去,可他却说走丢的猪不吉利,八两银子就卖给了王家。待到王家把猪养大了之后,猪又跑到了严贡生家中,王家人上门讨要,他却又说猪本就是他家的.,拒绝归还。王家人一气之下便与他争吵起来,结果又被他打断了腿。当严贡生走投无路时,结果还是弟弟严监生这个吝啬鬼出钱才解决了问题。

  第三位“奇人”,王冕,也是本书中第一位登场的人物。此人可谓是天赋异禀,年幼时便自学成才,精通画技且文笔颇佳,弱冠之年便已贯通天文、地理。并且此人为人清正,不愿为官。有位老爷曾经想抬举他,可他却连夜逃走了。朝廷要聘请他为官,他又逃往了会稽山,后又因病逝世,死于会稽山曾下。连吴老也感叹这样的人世上又有多少呢?

  第四位“奇人”杜少卿,此人可谓本书中的一股清流,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他出身名门世家,家缠万贯,从小便过惯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可他却又不同于严监生的那般为富不仁——每当有人与他诉苦时他便大把大把地给人家送银子用。此人侍人也是公平公正,在他眼中不分什么三六九等,一视同仁。一旦他心情不好,无论是富有的商人的还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想请他喝酒都难如登天,相反,他一高兴跟任何人都能一同畅饮。曾经安徽巡抚荐举他去赴京应试,但他却装病推辞,想要过自己的快活日子,成了杜家第一个“败类”,第一个清新脱俗的“败类”。杜少卿这个角色也影射了那些脱离了以科举取士来对读书人的人生道路进行规划的封建阶级掌控的人。

  《儒林》以旁观者的视角去看这世间百态与科举取士之下的黑暗社会。吴老对那些“读书人”的暗讽有利于我们更正三观,也警醒着我们:在当下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定要走好自己的路,不要因为路走的太远而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己用了妙计出逃了。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女子始终与“弱”子联系在一起,但沈琼枝却恰恰相反,她不畏权贵,出逃后,她凭自己的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最终讨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约。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贪腐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例如:贪腐之风不减,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为建设强大,民主,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3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并涉及当时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让人深刻地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

  说到读史,有必要说说读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种境界:“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读史的'境界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大概不会偏离这三层意思:第一层境界是只看到历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第二层境界是能透过历史表象看到当时社会的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是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炼出能为当今社会所用的意识并运用于当今社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闲斋老人说《儒林外史》“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此仅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一层境界;透过《儒林外史》深刻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以理学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尤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统治者的玩偶、学而无用的市侩,此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二层境界。

  《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但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看不清当时的社会现实,则纯属当时人们的主观意识问题,吴敬梓是“世人皆醉我独醒”,他深切期盼能唤醒世人,或者说得更伟大些,他想医治社会、拯救世人。如果这当真是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话,则他的思想意识很值得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所借用,此当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三层境界的首要内容。

  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应当如吴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认识社会、认识事物,准确表现和揭露社会,了解社会和事物的本质,掌握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清是非,引人爱俗、乐俗,或者因为忧世伤俗,奋而医世救俗,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事物,愤世嫉俗,蛊惑他人弃俗、反俗,让人误入歧途,更不可以扰乱社会谋取个人私利为目的做出危害人民,反社会、危害社会的事情。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4

  这学期,我读了很多书,其中只有《儒林外史》让我记忆犹新,书中的人物让我念念不忘,书中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我对书中的两个人物印象颇为深刻,其中之一是出生贫寒的王冕。他是一个聪明好学、孝顺懂事的人。他小小年纪就能体谅家庭的难处,一边靠给人放牛维持生计,一边勤学苦读、自学画荷,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画技精湛的人。难得可贵的是当朝廷邀他出来做官时,他辞不就职,最后隐居在会稽山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在我看来,”嵚崎磊落”是对王冕品质最好的注解。王冕母亲终前的一席话让我记忆犹新:”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且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王冕最终能成为一个潇洒磊落的人,和他母亲的教育不无关系。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匡超人,他有着和王冕相似的经历。他家境困窘,靠外出给人解字为生,后来遇到恩人马二先生,在他的资助下,回家一边做小生意一边刻苦读书,最让人称道的是匡超人对父母的孝顺,她每日不辞辛苦的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发生火灾时首先想到父母的安危,他的孝心让我感动不已。但是这种感动并没有维持很久,是因为接下来匡超人的转变让我感到心寒。赏识他的李知县出事后,匡超人为免遭牵连前往杭州避难,他在这里结识了一些装腔作势的假名士和无恶不作的潘三爷,学会了待人考试,包揽讼词,并为了官运亨通而抛弃结发妻子。最让人所不齿的是,对曾经有恩于他的马二先生和潘三爷,他以诽谤贬低作为回报。匡超人的父亲临终前也曾用“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来劝勉他,但他违背了父亲的遗训,变成了趋炎附势的小人。

  将王冕和匡超人做对比,可以看出他们曾有相似的经历,但最终却变成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我想这是源于他们对待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王冕不慕荣利,坚守本心,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匡超人贪图功名,为名利所累,被八股科举制度毒害了心灵。

  读完儒林外史我认识到了人生的路上固然有形形色色的诱惑,无法正确看待他们则会误入歧途。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洁身自好,就能成为像王冕一样嵚崎磊落的人。这便是《儒林外史》给我的最大收获。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5

  今天我看完了《儒林外史》这一本书,《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思绪万千。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匡超人,匡超人年少时心地善良,勤劳能干。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办法读书,于是便跟着商人记账,却不幸流落杭州,马二先生资助他回了家乡,并为他指明了一条求官的道路——读书。他回到家乡,一边磨豆腐一边做生意,晚上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父亲,每天要到四更才睡,因为知县的提拔,他中了秀才,当他又一次到杭州时,他和一些假名士混到了一起,被他们同化,与他们狼狈为奸,替人代 考,抛弃妻子,最终成为了一个无情无义又奸诈的人。他前期的善良使我动容,后期的变化令我感到惋惜又憎恶。

  匡超人由善良向奸诈的`转变,说明他放弃了自己的初心,而当今社会的我们要牢记的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钱学森,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新中国的诞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终于回到祖国怀抱。钱学森曾经说过:“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诚如所言,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初心,相信自己,不忘记最初的梦想。

  袁隆平不忘改善人民生活的初心,一生潜心致力于研制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了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老的不忘初心的精神让世人景仰称赞。

  球王梅西小时候是一个侏儒症患者,但由于他不忘踢球的初心,坚持锻炼,取得了不菲的战绩。

  这些事例无不诠释着一个真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今的时代下,我们更要坚守初心,坚持自己的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我相信我们终会成功!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儒林外史读后感2000字09-23

读后感08-27

《雷雨》读后感09-09

《劝学》读后感09-12

《命运》读后感09-12

(精选)《命运》读后感09-12

教育读后感09-13

《牛顿》读后感09-28

书评读后感09-25

《风筝》读后感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