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间词话读后感1
四言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又律、绝,律、绝敝而有词。此古往文学演化,先真朴而趋工巧,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代诗词进化有着极深的了解,他直接道出了进化的本质:后人写作会泥于原有的风格与形式,而不能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就开拓了新的领域以自解脱。依我拙见,诗与词虽诗在前,词在后,却难以评价两者优劣,因文体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总各有千秋,未尝有文体能到达万事所具的地步,在我看来词之所以情感更为随性自然,与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再拘泥字数的整齐划一,因而更为随性所欲。
文学体裁之所以一代代的衰落、更迭,是因为当一种文体在文学界流行起来,有太多的文学作者去尝试和使用,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文体开展的越来越繁盛,产生许许多多的堪称瑰宝的优秀作品,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所有新奇的方式都被用尽,后人再也无法写出更加超越的作品,有新意的作品,所以这种文体会陷入衰落。与此同时一些善于创造的想要有更宽阔展示空间的文人,就创造了新的文体,以发挥更多的聪明才智,创造新文体的辉煌时代。以此类推,代代更迭。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的文学界的更迭现象,王国维却能看到它的本质原因,并且分析得极为到位,这让我本人很佩服。同王国维一样我不赞同文学后不如前,我认为无论四言,楚辞,古诗,律绝还是词,它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们代表了每个时代每种文体中的最高水平。至于为什么会被取代,绝对不是因为文体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因为它开展到了极盛极高的难以超越的.完美水平,所以文人只好另辟蹊径罢了。所以我认为文体之间是不可以被比拟的,他们只是形式不同,时代不同,“不以是而分优劣〞。
对于王国维阅世深浅论,大多数人持反对观点,认为诗人应该将事实与艺术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李后主不经过国破家亡之痛何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等佳句哪能以血书词但我个人认为,这其中的阅世并不一定特指参与世俗事务,有人生经历。阅世深者,即知识面广,所见人生更多元,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物,其作品多反响世态众生,生动形象地刻画人间沧桑。而所谓阅世浅者,应是保持自己与生具来个性,用真性情写真感受,无所顾忌直抒胸臆的人。亦或阅世仅是一种创作取材的手段,阅世有时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阅世后是否对其进行进一步思考以“镌诸不朽之文字〞。归根结底,艺术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凡事都是相对的。
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此句话介绍的是由古而来的文体的转变。王氏在以后为我们解释文体“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为解脱而作他体。
不难想象,文学的开展必经过三种境界:一为新起,二为繁荣,三为衰败。而此正是由于长期开展文体再无创新,文人再无乐趣于其中,所以后衰。这也表达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某一方面的深入开展缺乏创新性。
但话不能绝对。以宋代为例,宋词是这一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的表达,但你并不能就此否决宋代在诗的方面仍然有不可磨灭的成就。
幸好王国维在最后总结中提到“就一体论〞,说明了单个文体在自生开展历程中始盛中衰的现象。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那么材料愈丰富、愈变化〞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那么性情愈真〞王国维的这两句话颇具争议,且多集中于后一句话上。
李后主是南唐亡国之君,如果没有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怎能使他写出忧愤深广的词来主观之诗人,正是要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难,才能有对人对事的深切之感,故能“真切如此〞;而假设阅世愈浅,那么性情之真就只是无痛呻吟而不能为世人千古传诵了。
客观之诗人,更多的是对材料的整合,故需要多阅世,这样才能丰富材料内容。但对他们而言,就不需要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么所以客观之诗人亦不可缺少真性情。
人间词话读后感2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
隔,隔膜,是指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其情、景、辞,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有关节不妥贴,不圆润,给读者造成隔膜。所谓不隔、与隔相反,诗歌创作完美浑成,诗意浓郁,形象鲜明生动,含意深厚耐人寻味,隔与不隔,既可以对一位诗人而论,又可就具体的诗作或手法而言。
这一点与大家熟知的王国维先生的读书三境界说是一脉相承的。王国维先生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先生认为词以境界为上,判断词的核心标准是境界。
说老实话,我对词是一无所知。但是我对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颇为认同,从事教育工作也当如此,不能靠技巧,而要靠真心。
我一直认为,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主要就是和学生交往。我也一直和家长说,如果你能够和孩子正常的、无障碍的交流,那就行了。剩下的就交给我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在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与学生正常交往。
于是乎,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交往手法。比如,装。有一个老师在介绍点名经验的时候这样说。开学第一天点名,发现有一个学生姓名不认识,怎么办呢?直接跳过出,点完以后,然后问,还有哪个同学没有点到。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老师也没有必要装的高高在上,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课前应该看看花名册,不认识的查查字典,实在弄错了,当场承认,也没有什么。
还有的老师喜欢哄学生。说得好听一点是鼓励。现在的班主任,很少去骂学生,更不要说是打了。原因很简单,害怕出事。倒不是害怕把孩子打伤出了事,而是害怕学生举报,自己出了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真诚的表现,也不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施教的。
也有的老师喜欢骗。明明学生考大学一点希望都没有,还欺骗学生说能够上一本,并且说的信誓旦旦。适当的鼓励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原则的欺骗就没有必要了,如其那样,还不如让学生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能上大学固然最好,不能上也要考虑未来,是上专科,还是复读,要么是走其他的道路。不至于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大学而耽误了学生。
有人说教育很难,因为老师很难左右结果;而我说教育简单,因为老师全程参与,可以享受其中。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以一颗真心,真诚的与学生交往,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顺其自然,如此境界,教育怎么会不简单?
人间词话读后感3
《人间词话》它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说它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
初读《人间词话》,是读词论;再读,便是读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是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全书的关键词。
境界一词是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精神核心所在。“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句如金石掷地,沁入心脾。如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创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呢。如欧阳修深沉之境,写下“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似稼轩的'豪放之境,谱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如李后主幽婉之境,弹奏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似容若的落拓不羁,发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之言。
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个境界则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异曲同工。此境妙在“顿悟”。欲成大事者,必先披荆斩棘,百折不挠。第三境界犹如不速之客,让成功的灵感乍现。此感在迷惘之后,在不经意间,空然降至,让人豁然开朗,绝处逢生。给人以开阖的意境。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上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成功的灵感或许就在于你莫名奇妙的一个回头,冥冥中有个方向指引着你。
对比自己,我怕是连第一个境界都没尝遍滋味。在这里,我只是根据所看之书比对着自己九牛一毛的人生经验来对我未来的见解抛砖引玉。我想,当我垂暮之年,饱尝人生百态之后会有更多不同的感慨吧。
人间词话读后感4
它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理论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人间词话》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是对人生的反思。它将个人自我抛入茫茫大块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己的永恒中,让自我去面对注定的人类悲剧,甚至将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灵魂拷问,去追究人生无根茎的命数。是作者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基本人生问题讨问和思索的结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虫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认清自我,选定道路,继而的执着追求和最终的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关于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妙论,百读不厌,给人深刻的启发。
关于“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的大小”,在中华书局中的附录中有所提及,其观点主要是叶嘉莹先生的观点,
"有造境,有写境。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人间词话读后感5
《人间词话》,字字珠玑,读来口齿生香。作者王国维先生,才情与睿智,令人叹服。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语别开生面,鞭辟入里,浑融贴切,高矣。非此,无以配先生之大才也。思之于己,莫说灯火阑珊,就是第一重境界,尚不能独上高楼,也只是昨日西风而已。求索无门,茫然无绪。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
初学诗词,偶有涂鸦之作,亦尝欣欣然而得意焉。然今观之,终难登大雅。言情言景,娇柔造作,失之本性而求奢华,可鄙之极。此是先生所言隔之障也。
先生又说,词人之词,有倡优和俗子之分(此处不是原文)。倡优之词,在于娱人,虽有媚骨而可亲也;俗子之词,在于逞才,每有骄气而不可近也。观我之词,俗子之俗子,骄不足而气不盛,陋矣。
词忌用替代字。
然我此弊连连,才墨不足也。昔时幼安化典于无形,不着痕迹,心驰慕往,雀然欲试。填江城子一首,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贻笑大方之家。
先生最推境界。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是我所不能达也。境界有造境写境之分,又有有我无我之分。此处无心一一叙述,有意者返回原本,于汝诗词之造诣,受益匪浅。
有时不曾填词,非无心思,实不忍惊先生湖底幽梦。
人间词话读后感6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堪称文学经典。读完这本精妙独到的词评,令人最有感触的,便是其中用三句宋词精妙概括的人生三境界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这第一境界便让我产生了共鸣。一夜萧萧,西风凄凉,意境似乎有些悲伤。独上高楼,极目远眺天涯路,这又是何等的坦荡!西风凋零了碧树,眼前的形势不容乐观,众多天涯路,我该走哪一条?这时就必须登上高楼,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站得高,才能排除干扰,不会被眼前飘忽不定的浮云所迷惑。这样,望尽天涯之路,看清人生的方向,才能确定好下一步做什么,决定好自己即将要走的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看清起点,找明方向,这将是一个成功的开端。
第一境界所指的,是寻找天涯路的过程。而第二境界,则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心中有目标,眼前有方向,还缺什么?缺的是努力。好高骛远,光说不练,看清了路却懒得往前走,这算什么?没有实际行动,有再高的天赋,再好的计划又有何用?最后只能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努力一天两天,不足为奇,一年两年,才是难能可贵。尽管遇到困难,尽管“衣带渐宽人憔悴”,也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因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如果能够一直眼看前方不改变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境界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第三境界最为耐人寻味。世事无常,实现理想之路的羁旅漂泊最能磨练一个人的心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上高楼,人憔悴,冲破了无数的难关与考验,我们就会逐渐变得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知道自己要什么。众里寻他千百度,正是有了千百度的苦苦追寻,才有那蓦然回首时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俗话说,功到事成,追梦路上,我们心中应该不急不躁,耐心等待。即使千百度的追寻未果,也能安然面对,坦坦荡荡。淡泊间,真正想要的就稳稳地握在手里了。这就是经历了第一、第二境界后才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成熟与淡泊。我想,这也是人生真谛与价值的体现。
人生苦短,境界有三。《人间词话》中的的人生三境界之说,仿佛就是从宋词这片泼墨山水中辟出的世外桃源,给人以旷达,明朗的人生感悟。相信这三境界会成为我成长之路的启明星,带领我走向成功,踏入那最高的境界。
iamcotent分割线
几年前在陪谭总在彼岸书店喝茶时,闲来无事在书店里随意找本书读,看到叶嘉莹先生对顾随先生讲课的笔记《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本来只是想用几首熟悉的诗词打发一下时间,没想到读来酣畅淋漓,一下午看了大半,就索性买了带走了,书中对诗词的揣摩对我这种除了在小学、初中、高中后再没接受过更高语文教育的人是一个全新的角度,一时间心潮澎湃。书中多处引用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印象深刻,但最近几年看专业类的书多,看文学类的'书较少,今年适逢读专业书有些瓶颈,厌书情绪上升,正好找来经典品味品味,果然药到病除。
王国维先生不愧为国学大家,书不厚,酣畅淋漓,多处让人不由得拍腿较好。
文中论文体兴衰更替:“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做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者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聊聊数语,道尽中国文学文体更替之缘由曲折,宋词到元曲也是一以贯之,文体之间有继承性、连续性,也有革新,才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波澜壮阔,一浪又一浪。
王国维先生对词推崇以“境界”分高下:“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由名句。”那什么是境界呢?“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无境界。”境界就是真情流露,有感而发,而不是无聊凑骚,“境界”二字着实精妙,读书笔记王国维先生的“境界”可运用到所有领域,合乎天理、地道、人性本真的就是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以境界而分,王国维先生认为北宋的词有境界,南宋无境界,南宋词人中,能和北宋并驾的只有辛稼轩一人。
境界分造境和写境,即理想与写实两派,“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又道:“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论述实在精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理想与写实的交融的代表作品。
境界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王国维先生似更推崇无我之境,这可能是因为无我之境需要忘我,需要的境界更高。
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以大小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但宏大的诗词似乎更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可,苏东坡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读起来比“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肯定带感很多。王国维先生贬李清照、温庭筠之词似乎也有受境界大小的影响。
有无境界,除了词作者本身的水平高低之外,与词作者的品格关系更大。“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王国维先生根据境界,崇五代北宋之词而贬南宋之词,祖李煜、崇谢灵运、欧阳修、苏轼、秦观、辛弃疾而贬温庭筠、韦庄、柳永、姜夔。
国学大家能根据自己的标准褒贬分明,而不是含糊折中,正应了文中所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虽然有些观点在后世看来有些偏颇,很多作者的很多作品也是一流之作,但能直抒胸臆、嬉笑怒骂间指点江山,读来让人酣畅淋漓。
人间词话读后感7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接受西洋美学洗礼之后以崭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诗词进行探究。全书贯穿了王国维“境界说”的理论,并且以此作为创造的原则、批判的标准。书以“词以境界为最上”的总观点开宗明义,接着探讨了“造镜”和“写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等境界说的问题。以分析了词人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情与景之间的关系、“隔”与“不隔”的区别,境界大小的问题,强调真景物、真情感等等。王国维以具体的古代诗词作为例子,用的是传统的概念和逻辑思维来阐述其美学观点和文学评论,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包括不同词人作品的对比以及不同朝代作品风格特色的对比。指出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之处。并且纠正一些前人关于诗词创作的错误理解。《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文学批判的代表作,融合了中西美学的思想,是近代最富盛名的一部词话。
我的内容理解:
①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核心观点是“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即词的最高标准在于词能够营造出意蕴悠长的境界。境界是由若干个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它不仅仅能够呈现出词句所描绘的画面,而且能够展现一个韵味无穷、无限延伸的诗意空间。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与作者感同身受,融为一体般。所以人们又把境界称之为“作品中的世界”,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王国维认为像严沧浪所说的“兴趣”和阮亭所说的“神韵”,只是说出了词的表面,不如“境界”二字能够深探词的本质。像《天净沙·秋思》,王国维对其评价甚高,“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全文看似是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简单地缀连在一起,却以典型意象绝妙地描绘一幅萧萧凄凄的秋日黄昏景致,并且勾勒出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意境含蓄却深远,情和景交融。
②王国维所认为的“境界”并非仅限于作品的景物中,它更加倾向于“意境”一词。虽然不能完全等同(因为境界包括诗人之境界和常人之境界,前者指的是作品中呈现的抽象界域,后者指的是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但是王国维推崇的“境界”并非片面地强调作品中存在的世界,还肯定了情的重要性。体现出艺术辨证法的特征——这种更接近于“意境”的“境界”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于是书中载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认为创作诗词理应有真情实感,方可打动人心。像是欧阳修的“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风容易别”便充分体现了情景交融,这两句传达出他对美好事物之爱恋和赞赏与对人世无常之悲慨。而且虽是有很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但他却在结尾写出了如此豪宕的句子。将内心的真挚情感抒发出来,所以王国维论及欧词此数句时,乃谓其“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③在谈到关于诗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时,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故诙谐与严重二性质,亦不可缺一也。”也就是说诗人既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个体,拥有自身的`思想和情感,创作诗词时赋予其神韵和境界。但是诗人又必须深入现实,了解万事万物并将之作为诗词的原材料。这一思想符合了“境界说”中“意”与“境”、“情”和“景”辩证统一的观点。
④由此诗人还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写境是指作者以词句描绘客观存在的事物,以之作为创作的原材料。而造境是作者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经过筛选、组合、改变、修饰等,营造出意境传达出情感。“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艺术作品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完全拷贝,而应该掺入创作主体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的。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指的就是如此。
王国维还以“入世”和“出世”来进一步说明创作主体和现实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比如,像《红楼梦》的作者便是以当时的封建社会为参照以揭露制度弊端而写就大作,所以愈加深入世俗,愈加能够表现现实。而李后主虽然长久生活于宫闱之中,但是长于妇人之手,所以感性细腻,往往能抒发真情实感。可见作者既否定了“艺术纯粹为创作主体的想象活动”的观点,也否定了“艺术便是对现实的复制”的观点。“入世”深者可以洞察社会的方方面面,尊重了客观世界的现状和运行规律。所以此类词人写出来的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深切思考。“出世”深者,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以及个人的社会地位等因素对其的影响往往较小。所以此类词人写出来的作品更多反映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命运,虽非有宏大磅礴之感,但含细致真挚之情。
⑤王国维在书中还提到了诗词创作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比如说,“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才是大家之作。他强带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创作。一切为了进献,逢迎而作的诗词往往格调不高。过于追求辞藻华丽便会导致诗词华而不实,不够自然。像是《长恨歌》波澜壮阔也只是引用了“小玉双成”的典故,而吴伟业的《圆圆曲》却因用典过多而显得晦涩难明。王国维还指出“词忌用替代字”。王国维以《解语花》中的“桂华流瓦”为例。“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如果语句很精妙的话的,则没有必要使用这些替代字。而且如果意境足够的话,则没有多余空间容纳替代字。王国维所推崇的好诗好词是言简意深的。
其实,无论是“造镜”与“写景”,还是“隔”与“不隔”,这些都包括在王国维“境界说”中,并且最终得出情景交融为最佳的结论。
同时,值得注意的就是王国维还提出的“古今成大事者还必须经历过的三重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觉得这主要指的是诗人的人生境界。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第一重是所有初学者都必须要经历的。既要从无边无涯的学海当中求知,又要勇于攀登高峰,使自己的水平不断提升。而第二重则是指出了为了心中的理想即便要历经艰辛也无怨无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第三重则是告诉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迷茫、失落、甚至痛苦。但是当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可以沉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瞬间,我们便可豁然开朗。当诗人能够抵达第三个境界的时候,必然能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从而写就“景中有情,情寓于景”的大家之作。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作者简介: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927年,享年51。王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乃是其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人间词话读后感8
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词语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本书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为作者的讲解,第二局部为人间词话原文。
读书人之所以读书就是为了明理,追求真理。假设不能自由追求真理,生活就是一种痛苦。从书中可以看出,古往今来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其气节在。假设是没有历史知识做背景,读本书只能领会诗词表层的含义,对于诗词里的深意,只有有心人才能领悟。作为初读人间词话的我,对书中的每个语言符号的.微妙作用,丰富的内容,只能领会其表层意思。正因为这本书,让我真正懂了“词之言长〞的含义,只有你用心去领悟,才能懂得诗词的内在含义。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种境界是讲人生有时需要的是一种求孤独,求寂寞的心境。慢慢人生路,无论在哪个人生阶段,都会遇到孤独、坎坷。在那种惆怅的心境下,单独一人登上高楼,望尽远处的无尽之路。在绝望或孤独的境界中,可以寻求精神上短暂的慰藉。但是,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信仰,勇敢走下去。就如我现在,刚刚参加工作,许多事情还不能处理的非常到位;不应该害怕犯错,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失败,在失败中才能成长的更快。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种境界讲人生的种种,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必须坚决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到人瘦带宽也不懊悔。不执著无以成,王国维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与隐忍,才成就了他大师地位。正如现在的我们,刚刚接触药品注册,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不能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放弃,要凭着那份执着,守护患者用药平安的一道关卡。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认真书写审评报告时,还要不断给自己充充电。只有自己知识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为公众用药平安效劳。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种境界讲人生需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求、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穿。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往昔追寻之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顿悟瞬间得到了完美释放。第三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讲的是在经过不断努力研究之后,会将之前所有的疑问完全释放。药学审评现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应不断研究,改革应表达与时俱进,同时应稳定步伐,守护好公众用药的平安关卡。
人间词话读后感9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人生三境界如此划分。以世间最浪漫而热烈的情爱拟喻生活,本身就对生命有着真挚的崇敬和热爱。第一境是浓厚的思念,是望穿秋水的企盼,是生活中必要的人、事、物与目标;第二境是挣扎后依然倔强地坚守,是不悔一路走来的拼搏;第三境是豁然开朗的彻悟,不经意间便得到了生活的馈赠。
其实,回顾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正是在经历此“三境”么?每个新生命呱呱坠地后,在父母和长辈的殷殷期待下成;长大后,为了生活,为了各自的人生目标,努力拼搏,不懈坚守;不管最后成为怎样一个人,也无论各自从事什么职业,有怎样的成就,到一定年纪后,会忽然顿悟:其实生活本就如此。王国维大师的人生三境界,划分之绝妙,让人叹为观止。这是对人生境界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人生如诗,天地间自有诗情画意。王国维对于诗词的评析和赏论都收录书中,与其说这是他的作品,不如说是诗评如诗。而《人间词话》中所提出来的“诗词当以‘意境’为上。”不得不说,《人间词话》本身虽然是评论性文章,却仍有意境、仍有境界,这或许也是它经久不衰、成为名著的原因之一吧。
读《人间词话》,与单独读诗、读词完全不同。可以从书中了解到诗词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就仿佛由优美的平仄韵律进入了另一个新鲜的世界。虽然有一些评述过于高深晦涩,有如“雾里探花”般虚虚实实不清,但我在通读之后仍能从中受益,甚至感觉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而其中所说的“诗人当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之类的观点,于我而言。也很有启发。它将中西艺术融合,将文学的层次又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也是王国维大师自身的一个境界吧。我们作为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对于学生,必须满怀真情,教育才不会是“无病呻吟”,才能真正实现唐代韩愈《师说》中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引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习作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不说大话,不说套话,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要写出这样的文章,自然要有平时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并培养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诗人当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在此基础上写出的文章,必能走进读者的心。
《人间词话》是女儿推荐我阅读的',我第一次全面了解了中国诗词的魅力,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之匮乏。说来惭愧,阅读《人间词话》时,我都会提前准备好一本《新华字典》,因为不时会碰到不熟悉、不理解的字,得经常借助字典小老师。虽然如此,每每读到特别喜欢的诗词,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一遍又一遍、大声地朗读,这时,女儿总会投来诧异的目光。虽然只通读了几遍,特别是读第一遍时,确实比较累,但自我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而且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良好的心态构建都有很大帮助。接下去,我准备尝试背诵里面的诗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本书非常值得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在此,我强烈推荐大家,尤其是语文老师都可以抽时间好好读一读《人间词话》一书。相信,一定也会像我这样收获满满!
人间词话读后感10
《人间词话》在学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几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第一章上卷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另提出三种“境界”: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唐代。一代天骄李白不仅是诗仙,他的词也独有千古。“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阕”,一首小令《忆秦娥》,足以包含千百年来所有诗人的感慨和所有哲人的思索。如果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词人,那么温庭筠则是晚唐文化培养出来的另一天才。“飞卿精艳绝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造语精致细腻,绵密隐约。王国维对其评价是“飞卿之词,句秀也。”五代。“冯延巳之词不是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所谓五代风格,就是指追求婉媚、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酒筵的词风。而冯延巳独造清语,“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疏散闳约,“细雨湿流光”五字便能摄春草之魂,难怪他在五代词人中独受王国维赏识。冯延巳的君主南唐中主李璟,多才多艺,善诗歌,其词“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王国维以遗老自居,更能玩味此中深意吧。李璟之子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正因如此,兴亡不出宫阙的经历,使他可以用整个生命去咀嚼命运的无常,一旦发言为诗词,其深厚纯绝非常人可比。李煜难为人间之王,却极称“词中之帝”。词之李后主而眼界始大。“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业,天上人间”,这些词境的开拓以及它独特的话语方式,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词至北宋而大。不知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未央宫”是否出自北宋词人夏竦的“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但范仲淹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帐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抑郁苍凉,让我想起了电影中杰王子带领士兵进行决战的那一幕。“北宋倚声家初祖”晏殊工于造语,词作雍容和缓,温润秀洁。虽然其内容多是抒写相思离别之苦,含情凄婉,但是忧愁之中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等精彩的语句,深为后人称许。与他不同的是,其子晏几道一生耿介孤傲,把对歌女的相思爱恋作为他词的绝对主题,他把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最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古之“伤心人”也。欧阳修是北宋初起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受晏殊影响,欧阳修有“绿杨楼外出秋千”之句,仅一个“出”字便是后人所不能达到的。其《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让我们了解到他的`自然性情。王国维说,“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近人对词的看法
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学作品所关注的始终是人本身,即使是写景之作,也不能抹去景物背后那双情感的眼睛。王国维理解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未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家参透真谛的喜悦与释然。王国维这段话鞭辟入里,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遍呢?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经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学术知识如是,人生目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寻找、追求人生目标,先迷茫、后奋斗,继而反思,最后达到目标,然后接着进行下一次的追寻。人生目标并不唯一,但无论多少,成功的人生旅途中都交织着矛盾、执着与喜悦。用王老的话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现在处于上下求索的阶段,或曰“潜龙勿用”。希望有一天,我们会乘千里风破万里浪吧。
人间词话读后感11
最近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是一本评论诗家、词家及诗词作品的文艺著作,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好书。读之后不仅让我享受着徜徉在诗词的长河中的美妙和快乐,而且激发了我对诗词的进一步的热爱,对以后研读和重温经典古诗词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下面简单小结如下:
一、《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是以“境界”来评价词的高下优劣。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诗人的人格是创造境界的首要条件。词有“隔”与“不隔”之区别。而且还关注作者“忧生”“忧世”的意识。境界说触及诗词创作中的方法、构思、语言等问题。他认为诗人的人格是创造境界的首要条件。境界的创造分为“造境”、“写境”;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要达到“无我之境”需要人生的豁达与释然,“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而且境界并非单独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内心的一种境界等等,此外,王国维把“真”作为评词的标尺,认为写景的最佳境界在于即景生情,自然流露,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不隔),他不喜欢过多的雕琢,更喜欢自然清新、感情真挚的作品。
二、《人间词话》对词家的评论精辟独到。
在对词家的评论中如温庭筠的词句秀、韦庄的词骨秀、李煜的词神秀。最高境界是神秀,所以,王国维极力推荐李煜的词,他说词到李煜那里才开始扩大,感慨也更加深刻,使词从戏子的歌变为士大夫的'词。李煜的词是他血和泪的凝聚,他的悲剧改变了词的命运,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兴,话到沧桑句始工”。其次是冯延巳。他认为冯延巳的词“深美闳约”,开风气之先。《人间词话》中还多次提到姜夔,王国维对此肯定姜夔的“格调”,但认为姜夔写景状物很“隔”(犹有隔雾看花之恨),一直扬北宋词而抑南宋,南宋词人中,他只爱辛弃疾一人,说辛弃疾的词豪放不羁、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等。
三、《人间词话》三境界及中国文学发展历程。
《人间词话》第二十六,王国维对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归纳为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种境界,原是三首情诗,王国维进行了重新创造加工,并赋予新意,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些名家名句在王国维笔下俯拾皆是,顺手拈来,可见王国维的宏才博学。最后王国维还论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进行了一次恰如其分的总结。
《人间词话》是一本文艺评论,是一本美学著作,更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读后,是一种情操的陶冶,是灵魂的升华,有时间再细品它。
人间词话读后感1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个人对此比较感兴趣。要说研究词这一方面谁最有发言权我觉得应该是王国维。于是在暑假里我阅读了王先生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对词之境界尤为推崇,开篇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诗家所说的境界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
《人间词话》中最为经典的是提出了人生唯美三境界: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用三首描述爱情的词,来对标人生的态度。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需要一个目标,一个方向;第二个境界,是确定目标后为之付出的努力;第三个境界,当你有了目标和方向,并为之付出了努力,未必就一定能成功,那么请先缓缓,放松心态,也许成功就在不远处。
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古人借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书法心情。他们有的怀才不遇,有的感叹世态炎凉,有的抨击时政,还有的是表达离愁别绪,无不充满了自己的性情。
王国维又对无我之境表达了看法,人只有在静中可以得到。因此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大概也是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当诗人带着强烈的情感,或喜悦,或忧伤,或惆怅,或悲悯,或思念,眼中的景物都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当花瓣飘落的时候,忧伤的人会看到离别,思念的人会看到远房的情人,惆怅的人会感到人生短暂。这种带有感情色彩的“有我之境”,是在由动到静的过程中体会到的。
读完《人间词话》我不禁为王国维对中国诗词了解之深感到深深敬佩。让我更加理解古代诗人或词人表情达意时候的心境,在读诗词的时候也能更加有共鸣。王国维对诗词的观察通过短短数言就可以讲的如此清楚,实在是佩服。
人间词话读后感13
最近,我开始读起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读诗词的感觉与我而言,是及其棒的感觉,每当我泛起读诗词的时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丰富的时候。
但我有一个烦恼,那就是我的三分热度,常常是我不能去坚持一件事,比如我想把《人间词话》中的诗词都背下来,我知道到后面我一定会是做不成的,即使我有那颗心。我一直在找办法改变,我我一直未能找到最好的方式去逆转。有人说,三分钟热度未必是坏事,三分钟热度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之后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我也相信。
说会《人间词话》这本书,我才刚刚读,所以对后面的内容是怎样的,但我相信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因为我读了她前面的几页我就觉得非常的不错。
但我读到第一首,欧阳修的《蝶恋花》中的几句是我的情感已是泛滥了:“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还有秦观的《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读来真的是让我心旷神怡啊。
人间词话读后感14
《人间词话》,说它是目前所有词话诗话中知名度最高的一本恐怕是不为过的。以前总是听说,也有略读过。现在终于在兔叔的“豆瓣压力”下重拾起这本并不厚的小册子并完整地读了一遍。我必须要说,我以前看的是现代排版的`简体字版,而现在看的这本是竖排版,从后往前翻,从右往左看,更主要的是繁体字!(说来汗颜,我真不认识几个繁体字,丢中文系的脸了)还好它没有完全和现代相反,毕竟还是从上往下看的。突然想到一条对联儿: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向东甩;楼上楼下看左传,页往右翻。挺有趣的。其实吧,我是比较喜欢古典文学的。但是太懒,所以看过的书并不多。寒假时候买的一本《世说新语》现在还没读多少。(捂脸……)可能还是没人督促的缘故吧。自制力啊,真没太大信心。
又扯远啦。说人间词话吧。
王国维先生是很看重词的境界的。从开篇就可以看出来: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第二篇也是继续说造境和写境。第三篇关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论断更是千古名句了,被无数的人引用过,毋庸赘言。一直到第六篇依然是境界理论。第七篇具体赏析单字创造境界。第八篇又一转,说境界的大小,但无优劣。后面到第二十六篇最终上升到了人生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老实说,这段话早已耳熟能详,但至今仍未能真正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
上面是说词的境界问题,下面简单说一下王国维先生对于词人或曰诗人优劣的评价。他在第六十篇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话说,有很多人觉得中国现代文学简直是垃圾,一代不如一代。对于这种说法,我想王国维先生如果还在世的话,应该是不会赞同的。他曾经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在《人间词话》第五十四篇里也明确提出:“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
暂时写到这里,日后再“寻章摘句”慢慢写来……
人间词话读后感15
拙以为此书一些观点过于偏激,但其也有许多可取之处,正所谓取之精华去其糟粕,今特将我认为好的部分摘录这里,并分成两大部分进行编排。
词的.鉴赏: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之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上”,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大师者何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写在最后:宋人不知诗而强作诗,故终宋之世无诗。每个时代都有某个时代的文学,不可随意厚古薄今。
【人间词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09-01
【优】《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09-01
人间真情小学作文10篇09-08
读后感08-27
优秀读后感09-01
《相信》读后感08-22
《变量》读后感08-26
哈姆雷特读后感08-28
《野草》读后感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