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有感

时间:2025-09-02 10:17:58 观后感

参观博物馆有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参观博物馆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参观博物馆有感1

  今天我们步行去中国湿地博物馆参观。

  快到博物馆时,远远望去,便有一个鹅蛋形的玻璃建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活像一顶星级大厨戴的厨师帽。那就是我们即将要参观的中国湿地博物馆。

  大门前有一座小木桥,桥下流着浅浅的一层水,还有许多鱼儿游来游去,水里还立着几个造型奇怪的石雕。再往前走,便可以看到一个小喷泉,小木桥下的'水就是从那里流出来的。

  走进大门口,我们便来到了序厅,里面有许多仿造的场景,如:有名的红树林、西西伯利亚泥碳湿地、南美亚马逊河流湿地、非洲维多利亚湖泊湿地、澳大利亚大堡樵湿地的复制场景。

  接着就是中国厅,厅内随处都有玩游戏的地方,不过这些游戏可和普通游戏不同,这些游戏会让你在趣味中学到一些大自然的知识。

  再走进去便可以看到一些部落的介绍和相关资料,如:北美印地安人的图腾、中国北方的鱼皮部落等。再往里走,便又是一个主题展厅:湿地与人类文明的起源。这里介绍了荣成湿地等。再往里走,我们便又到了一个主题展厅:远古湿地·生命奇观。这里挂着许多在湿地拍的鸟的图片,有各种各样的伯劳鸟、体态优雅的中白鹭、犀鸟等很多非常少见的鸟类。

  然后我们就来到了西溪厅,西溪厅里介绍了许多事物,如:西溪捕鱼、西溪民俗、西溪人家、柿基鱼塘、农家烹饪、农家刮具。其中最另我感兴趣的是农家烹饪,农家烹饪里西溪湿地居民最拿手、做的最好吃的菜有4样,分别是:鱼头豆腐汤、清汤鱼圆、爆炒黄鳝、咸肉蒸春笋。这些菜被罩在一个玻璃罩内,在玻璃罩上方用手触摸每到菜,眼前的大屏幕就会出现每到菜的制作过程。

  再往里走,便走到了中国厅的另一半,这里又介绍了江西鄱阳湖沼泽、塔里木河湖阳林沼泽、新疆巴音布鲁克沼泽、三江源沼泽、哈尼梯田沼泽。再往里走,你就会看到整整一大面墙的稀有动物标本,如扬子鳄、麋鹿、棕熊、藏野驴……

  游玩了整个博物馆,我们便到附近的草坪上去休息、吃东西、玩耍,直到下午2点多才步行回去。

  啊!!!这次参观真有趣,不但让我十分快乐,而且还增长了不少有关大自然的知识。

参观博物馆有感2

  参观博物馆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去上海博物馆倒是第二次了,毕竟是免费,毕竟博物馆大,毕竟常有特展。这次突然有些感受想写下来。

  历史记录着人类的脚步。从藏品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各种第一次。我想当时的他们一定不会想到今时自己的种种居然能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而这些都是考古者孜孜不倦地为我们揭露的。看着这些藏品我能看出考古者的热情、梦想与希望。

  历史是一曲生命的赞歌。生物、人类在恶劣的环境、有限的资源下,爆发智慧,彰显对生存的渴望。生存之后衍生出了文明。我们可以发现,在适宜生存的地方,人们聚在一起,然后就有了文明。一切以生存为根本。有利于生存的就是好的,威胁到生存的就是邪恶的。在为生存烦恼的同时,有些人开始了创造,贫乏的物资不能限制人类的创造力,利用仅有的资源创造出工具,开发出新的资源进一步服务于生存。满足了生存之后,人类又抑制不住艺术能力的爆发。

  远古的'艺术家开始用各种形式记录着生活,讴歌着自然之神与精神之神。自然之神的产生寄托着人类对于自然的感恩与畏惧。那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和谐的,他们挣扎着活下去,他们摸索着与自然友好共存的方法。信仰哺育着人们的精神,同时丰满起艺术。艺术伴着宗教成长。从艺术作品中我们认识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神。那些远古的随着文明的消失而消失的神,那些在宗教冲突中被人抛弃淡忘的神,被艺术保留了下来。我们从艺术流传下来的故事中看到了神的身影。

  同时,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不同的文明中有相似的神祗相似的事件,比如大洪水灭世的故事,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西方后来流传的《圣经》、中国的《共工怒撞不周山》。我相信这些故事可能是人类迁徙、文明传播的结果,也可能是身处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的见证。

  文明随着迁徙与贸易走向世界,然后融入了当地的特色,衍生出了更多的文化。比如国际象棋(不同于中国象棋的西方象棋)居然起源于东方的印度。比如我们熟知的皮影戏在印尼另有一番风格。在博物馆里世界仿佛又由一条线索联系了起来。

  在博物馆里,感概着人类文明的同时,我亦不禁叹服古人的创造力与工艺,被陈列柜中的展品迷住。说说我最喜欢的部分:工艺,如精雕细琢的金器,惟妙惟肖的石像(尤其是安详的佛相,质感的肌理),精湛的书法技艺。神话传说史实,一个个似乎都能衍生出一段段或浪漫或惊奇的故事。许多漫画都由此取材,如《天是红河岸》《黄金的鸟笼》《圣传》《幻兽星座》,看完漫画回过来看相关的展品,那些名字变得熟悉可亲。感觉太奇妙了。

参观博物馆有感3

  寒假期间,我妈妈带我去了新乐遗址博物馆。新乐遗址是沈阳历史文明的源泉,是7000年前人类的家园。当我参观博物馆的文物展区和遗址展区时,我知道新乐人是如何生活的。给我最深的感觉是:他们真的很聪明,很聪明。

  首先,他们可以制造工具。例如,用石头磨成磨盘和磨棒磨食物。另一个例子是,他们想出了不同的捕鱼和狩猎方法,可以用手捕鱼,用棍子捕鱼,用渔网捕鱼,用箭射鱼; 用石头砸野兽,或者用弓箭射,用枪棒扎。

  其次,新乐人可以建半地穴式房屋。他们用树枝、草和泥建造屋顶,可以防止雨雪,也可以在里面休息和开会。

  第三,新音乐家还制作了12种不同尺寸的抛光玉珠。玉珠中间最小的孔距只有2毫米。玉珠的出土标志着新音乐家的精神生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美。

  最后是镇馆之宝——太阳鸟木雕艺术。它是7000年前原始社会工艺品的代表作,也被认为是氏族成员崇拜的图腾信物和精神信仰。

  博物馆里还建了太阳鸟广场,放大了这件艺术品,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金碧辉煌

  新乐人的智慧也体现在他们制作石器、磨石器、细石器和煤精制品,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我最喜欢半地穴式的.房子,因为它通过恢复以前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访问让我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让我钦佩和尊重沈阳人的祖先新乐人的智慧!

参观博物馆有感4

  宁波博物馆是宁波市文化的核心与窗口,他是以展示人文历史、艺术类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宁波博物馆占地60亩,建筑面积3.0325万平方米,投资约2.5亿人民币。

  博物馆分三层:

  一楼大厅,不定期举办展览。

  二楼主展厅,2个展厅组成了“东方神舟”,宁波史迹展。展出的内容涵盖了宁波上下七千年的历史,从河姆渡文化走来,历史走过七千年的岁月,见证今天宁波的发展与繁荣。除了文物展示以外,这里还利用现代化手段,复原了很多历史的瞬间:比如河姆渡的生活场景、越窑、宋代宁波港、宁波城等等。

  三楼有2个展厅:竹刻珍品展、阿拉老宁波——宁波风俗展。前者主要是明清时代的竹刻作品。后者则主要是清末以来,宁波风俗的画卷,很多留存在我记忆中的画卷,都在这里重现走到博物馆的门口,映入眼帘的是无数个三角形拼接而成的“全金镶玉”建筑。走进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成都平原出土的各式各样的宝物,这全是成都的一段历史记忆,真被人们大长见识!

  踏进博物馆的一楼,我看见的了一块巨大无比的石碑,上面刻满了很多稀奇古怪的字。馆里的陈列物也让我看得应接不暇:什么金器、银器、石刻、字画……。忽然,一只石犀牛把我的目光给牵了过去。我的见地真好,这只石犀牛重8吨,是镇馆之宝。虽外表有点萌,但它可是秦朝时期制作的,到目前是活了几千年的`犀牛爷爷了。

  博物馆一共有5层楼,每层楼展示不一样的文化,但让我最有兴趣的应数皮影了。皮影的图案有有动物、人物、风俗文化等,大大小小的皮影被人看得眼花缭乱,而且这部分图案被制作得栩栩如生,让我对皮影愈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看着博物馆里的这部分文物,我仿佛看到了成都的历史变迁。这次真是不虚此行,让我又学到了新的常识,而且让我对成都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知。

参观博物馆有感5

  今天,我、母亲和姐姐去自然博物馆,我很兴奋。

  第一,大家去了地质馆,我看见了很多科普图片,使我了解了火山喷发是包裹在地壳下的岩浆的薄弱地段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海啸是一种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在海底时,因震波的动力而升起,海水剧烈起伏,形成的向前推进的巨大波浪。我还看见了国家珍贵的东西:钻石、水晶、萤石、方解石、石膏水晶、重晶石等,它们都很漂亮。除去这部分,还有不少土壤:变基石基土、性超全沙岩等。

  然后,大家去了昆虫馆,那里有很多我没见过的虫子,也有我最喜欢的甲壳虫,有大的、有小的',还有五颜六色的蝴蝶:粉蝶科、鸟峡蝶、银阔凤蝶……

  之后,大家去了动物馆,这里有很多珍贵动物的模型:有大熊猫、小熊猫、豹猫、中华竹鼠、金丝猴等,各各形态逼真。出来后,一个巨大的黄河象化石映入眼帘,黄河象距今约250万年,门齿长达3米,肩高4米,因在黄河边发现所以起名字为黄河象。

  今天令我大长见识,让我了解祖国有这磨多宝贵财富,我将来必须要发现更多的东西来丰富我的常识,今天我过得真愉快!

参观博物馆有感6

  期末考试结束后,我参加了我们东风西路小学组织的“相约博物馆”的活动。

  2月1日下午,爷爷、奶奶带我和妹妹一起来到了河北博物院。我们参观了瓷器展厅,参观了帝俄时代馆展,又来到了抗日英雄展馆,这里展出了许多的抗日英雄和打仗的历史图片,看到了抗日英雄名录,我还在抗日时缴获的.日本大炮前照了一张相。爷爷告诉我,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

  我和爷爷又来到北朝壁画的展馆里,看到了非常好看的壁画,壁画上有着形态各异的彩色的动物和飘着的彩云,特别是一只飞翔的兔子让我非常喜欢。这只仙兔有着洁白的身体,长着两只长长的耳朵,嘴里还叼着一棵红色的仙草,特别是它的两个大大的有着彩色花纹的翅膀,是我最喜欢的,仙兔的四周还有彩云在飘,真是美丽极了。它要飞到哪去呢?它可能是飞向人间,给人们送去美好的希望吧!我把这只美丽可爱的仙兔画了出来,请老师和同学们欣赏,希望大家和我一样喜欢它!

参观博物馆有感7

  今日我们来到了安徽博物馆,它让我想到了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满怀着兴奋来到了这宏伟的博物馆。文物,代表着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才智;文物,代表着那古代人民的风采;文物,代表着国家悠久的历史。是她,让我明白了我们家乡的历史。

  纵然它们身上长满了铜绿,但却丝毫无法掩饰着它们身上磅礴大气的气势。看到了它们,让我的心头猛得一颤,让我充满了敬畏之情。我们共游览了安徽文房四宝、安徽礼貌史陈列、江淮撷珍、徽州古建筑。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安徽礼貌史陈列反映了安徽礼貌发展的脉络,而这些古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它们也代表着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安徽文化史》陈列由“青铜礼乐夷楚华章”、“运河通达清名流芳”、“中都基业天下徽商”等几部分组合而成。构成了安徽那源远流长的历史画卷。

  它,让我明白了那些能工巧匠的技艺高超。可是即使再高超的技艺也没有很好的流传下来。它,让我看到了内在的精髓,让我感受到了它那磅礴的气势。仿佛我是在应对应对古代君王一般。它,代表着我们安徽的.文化底蕴。

  经过参观,领悟一个个历史故事,我感到扑朔迷离,听的津津有味。这些文物,是勇敢的文博工作者经历了千辛万苦才使得这些文物安然的摆放在博物馆里。她们是伟大的英雄,为了国宝不遭破坏,经受了多少委屈与磨难,可是,她们却没有丝毫的抱怨,拿着微薄的工资,依然无私奉献。

  每一件文物都记载着一个故事,我从它们身上看到沧桑的铜绿,但却丝毫掩饰不了君临天下的王者威严,凝结着些创作者心血的结晶。玉器,晶莹温润;书画,意境幽远;古剑,驰骋战场。当我离开博物馆时,我不禁感慨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建筑,此行让我收获了太多。

参观博物馆有感8

  12月15号早上,地质工程专业的卓越班、1班和2班全体学生搭乘校车赴中国地质博物馆进行了一次实习。而这也是我第一次进入这种博物馆参观。作为亚洲最大的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共有五个基本陈列展厅。分别是一层的地球厅,二层的矿物岩石厅和宝石厅,三层的史前生物厅和四层的国土资源厅。

  进入博物馆后,一位来自地质大学的大三学姐负责为我们卓越班进行展品的介绍。听她讲得头头是道的样子,我真的好生羡慕。不过,与此同时,她也激发了我对地质工程专业的兴趣,增强了我对地质知识学习的信心——几年之后,我也会有质的转变!

  在地球厅中,展馆是以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为主线来设计展品的。它为我们呈现了火山喷发、断裂和褶皱等地质现象、地震等地质灾害和喀斯特地貌等地质景观,形象地使我们对地球有了一次更深入的了解。

  而二层的矿物岩石厅则展出了近千件矿物珍品和典型岩石标本。它以宏观产出状态和微观结构组合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岩石标本及知识。同时,它也让我认识到我现在所学的知识仅仅是一点皮毛,要想将来有所建树,我还需一步步地努力探索。

  宝石厅则展出了各种天然宝石和人工宝石,融入了东西方的珠宝文化,介绍了宝石鉴定和鉴赏方面的`知识。看着这些色彩缤纷、闪烁耀眼的各类宝石,我不禁有了一个不知该不该有的想法——要是哪天,我能找到一两块这样的宝石,那就太好了!不过,至少目前来说,这还是一个很遥远的幻想。

  史前生物厅则以史前重大事件为线索,为我们介绍了生物的发展过程。其主要包括早期的生物大爆发、生物登陆、恐龙和鸟类、生物大灭绝和人类时代等内容。我打小时候就对生物的演化极为感兴趣,而参观过这个展厅之后我对古生物的演化的印象又进一步加深,相信大一下期的古生物学那门专业课应该不是什么挑战。

  国土资源厅分类展示了我国土地。海洋、矿产资源的基本知识,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工作和地质工作的成果,它是我看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艰辛探索的足迹,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总之,参加地质博物馆后,我收获颇多。相信在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中,我会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成功之门!

参观博物馆有感9

  今天,同学们一个个都咧着嘴,笑眯眯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老师要带我们去参观博物馆里的秦始皇兵马俑。

  博物馆里的雕像刻得真是栩栩如生。一进正门,我就望见那用纯金雕刻成的“孔子周游列国”,金光闪闪,它大约价值1。285亿元人民币呢!我想:刻这个雕像的人肯定辛辛苦苦刻了好几年,他连每一根胡须都镌刻得非常仔细,怪不得同学们都赞叹不已。

  顺着楼梯我们来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室,哇!这里的古代文物那么多,看得我眼花缭乱。在这里,我了解到了秦陵有9367个足球场那么大,陵园占地56。25平方公里(kO),封土现高52。5米。其中,我最喜欢的文物和兵马俑有以下几种:鼎,它的作用是为了显示自己国家强大的威力,鼎中的“巨无霸”要数212公斤的`铜鼎,它的4个脚上都刻着精美的兽图,真是漂亮极了;在战国时期,各国的钱币也是不一样的,齐、燕国是用刀币,赵、魏、韩国是用布币,秦国是用半两钱,楚国是用蚁鼻钱……最后,秦国统一了各国,也统一了全国的钱币,统一时的钱币是用秦半两;看着看着,突然,我发现远处有一个长方形的古怪的东西,听同学说是

  一个棺材,走近一看,噢!原来是一个放死去的珍禽异兽的陶棺,看来古人还是挺爱护动物的。兵马俑一共大约有八千多人,其中有:立射佣是轻装步兵,它的手的姿势好像持弩的动作,看到它的这个姿势使我想起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高级军吏佣俗称将军佣,共出土了37件,是目前秦佣坑出土的级别最高的稳健,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军官,它身穿双重战袍,平均身高1。92米以上,表情严肃,头下有一个“红通通的小红花”,这是将军特有的;最特别的当然就是百戏佣,也是比兵马俑还要珍贵稀少的“另类”佣,它的一只手朝上指着天,一只手指着地,上半身是赤露着,下半身只穿着短裙,它是专门在王宫里表演、娱乐的人;……

  走出大门的时候,我想:古人真是聪明绝顶,和现代比,现代人差距还远着呢!所以,我们这些少年要加把劲,多读书,读好书,一定会赶上古人的!

参观博物馆有感10

  今天,我和去了上海博物馆。一下车,博物馆前八座宏伟的汉白玉雕像立刻吸引了目光。博物馆由方形底座和巨型穹顶组成,分为四层,各有特色。一楼是青铜博物馆,二楼是陶瓷博物馆,三楼是书画博物馆,四楼是货币博物馆。

  我们带着有序的参观进入博物馆大厅,首先来到青铜博物馆。里面的青铜器令人眼花缭乱,达丁、西尊、黄丸等青铜器悠久。达丁铸造于公元前10世纪末,几千年前,古人就能创造出如此精美图案的宏伟青铜器,真是令人惊叹!

  参观完青铜博物馆后,我们来到了陶瓷博物馆。我发现了两件非常不同的瓷器。一种叫如潘瑶,是北宋时期的一种茶壶。它的质地很硬,直到现在都没有磨损的痕迹。我觉得一定是古代无名艺血。相反,大汶口文化中的黑陶空心高柄杯,质轻易碎,壁厚只有一毫米,故称“蛋壳陶”。

  看了这么多文物,我最喜欢的是青花瓷。雪白的瓷器上画着蓝龙。这些龙栩栩如生,有的光着头,仿佛在找人比拼;有的两条龙纠缠在一起,好像在打架;有的努力飞向天空,仿佛摘太阳……看着这些矫健的龙,不禁暗暗赞叹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工艺。

  一天飞逝而过,很快就离开了博物馆。回头看看身后的博物馆,我深深地感觉到,的古代文物绝不是纯粹的艺术品,而是时代的象征。青铜器、瓷器、雕塑、绘画和书法沉淀了中国五千年的,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感到骄傲!

参观博物馆有感11

  这个星期四,我们有幸去参观了这座让苏州人引以为豪的博物馆。

  走进大厅,透过平移门,便可看见一座创意山水园。这是一座将苏州园林艺术与现代庭院设计融为一体的创意山水园。园中铺满鹅卵石的小池塘和泰山石组成的假山相映成趣。加之小桥、亭台、竹林等点缀其间,更有色彩斑斓的锦鲤嬉戏池中,令这座山水园古韵盎然中不失活力与生机。

  进入展厅,我们首先来到“吴地遗珍”展馆。透过那一件件质朴而又精巧的史前文物,我们感受到了吴地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随后,我们步入“吴塔国宝”展馆,讲解员阿姨特意让我们抬头看穹顶。原来,贝老将这两个展室的穹顶设计成了八角形,置身其间,犹如来到古塔之中。游人在“塔”中欣赏宝物别有一番情趣。

  跟随着讲解员,我们走进了其中的“宝藏虎丘”展厅中。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被陈列在展馆中央的镇馆之宝所吸引。听讲解员阿姨说:“这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是在虎丘塔中发现的。”阿姨又继续说道:“同学们,你们看,它的盏托形状如豆,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重饰莲花,再仔细瞧瞧,它是不是很像一朵初放的莲花呢?”我听后,仔细瞧了瞧,咦,还果真如此,莲花碗构思精巧,造型精致,端庄有姿,恰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此碗细腻光滑,润泽透明,如玉似冰。碗中无水,却似盛着一碗清水般澄净。怪不得它堪称是件镇馆之宝哩!

  跟随着讲解员,我们走进了其中的“塔放瑞光”展厅,只见一座光彩夺目的“宝塔”吸引的大家的眼球。走近一看,原来是发现于瑞光塔内的国宝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它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举世罕见。它的主体由楠木构成,上面装饰了许多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等材料,仅珍珠就达三万多颗,在灯光的照射下,整座宝幢显得熠熠生辉,。宝幢上17座神像雕刻得惟妙惟肖,天王神态威严,天女婀娜多姿,护法八天神情嗔怒,祖师大德静穆庄严,真是出神入化。

  然后,我们来到“吴中风雅”展馆,领略了历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之后,走入宋画斋。室内陈设着仿宋的家具与书画,体现了“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贝老匠心独运,他要让这间茅庐本身成为展品,展示中国传统的建筑技艺。

  听讲解员阿姨说,茅草屋顶的宋画斋是一间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其建造方式完全模仿宋代民居,所有部件都采用卯榫结构,房屋中没有一颗钉子。其地冕的铺设也十分富有特点,先将四十多厘米高的大缸整齐地排列其间,缸与缸之间填上沙石,再铺上厚实的方砖。这样,就算外面下雨,里面也不会潮湿。

  走出宋画斋,拾级而上,我们来到“吴门书画”展厅。在这里,我们有幸欣赏了历代文人墨客的书画精品。

  博物馆内的藏品十分丰富,“晨光熹微”中的史前陶器,“争伯春秋”中的青铜器、玉器,“陶冶之争”中的珍贵瓷器,“锦绣浮生”中的锦绣服饰都让人大开眼界。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就像不断进入不同的时空,让人不由赞叹悠悠历史,泱泱华夏文明。

  参观了苏州博物馆后,我不仅了解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了解我们祖先奋斗的.历程,还让我感受到了苏州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苏州博物馆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她将精致典雅的老苏州和亲和开放的新苏州融为一体。她是苏州文化的精髓,是苏州人的骄傲!

  参观博物馆有感7

  这周五,陈老师带我们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看了李山作品展。

  刚进到馆内,我就吓了一大跳:在大厅里,有许许多多的半身人和半身蜻蜓的组合做成的模型,栩栩如生,就像真的一样。但我很奇怪,为什么要用蜻蜓来做实验呢?过了会儿,向导阿姨说明了原因:因为蜻蜓是一种很古老的动物。所以才用蜻蜓来做实验。我猜想,作者李山是想这样表达人和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吧。

  更令我们大开眼界的是,在二楼我们看见了许多被改造过的昆虫,甚至看见了dna。

  在三楼,李山的画令人眼花缭乱:有的是人,不过很奇怪,上面布满了昆虫;有的是动物;有的还看上去好像什么都不是。你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跟上画家的奇思异想。

  参观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来到一个小屋里,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印刷工具。有一位阿姨介绍说:“这是用来印出图案的工具。”我满怀好奇地尝试着用这个工具印出了一幅图片,我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身上布满了昆虫的人。不过因用力太重,我印出来的图案差不多是全班最黑的。而且,我还发现,染料还有一股巧克力味呢!

  你说李山的作品有不有趣?这是我迄今参观过的最令人匪夷所思的艺术展。

  参观博物馆有感8

  本周的快乐活动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上海铁路博物馆。

  走进这幢具有英式古典建筑风格的博物馆大楼,仿佛步入了时光隧道,代表中国铁路百余年发展史各个阶段的800多件展品静静地诉说着或久远或现代的故事。

  按照1876年建成通车的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吴淞铁路上曾经运行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先导号”1:1的仿制品、清光绪年间的火车时刻表、铁路早期用灯和铁路司机用表,一系列珍贵的铁路老设备让我们认识了时代的变迁。50年代火车小站行车室展区的“铁路员工”别提多逼真了,起初同学们还以为是真人扮的,走进一看才知道是蜡像----简直以假乱真。

  最让大伙感兴趣的莫过于和谐号机车仿真操作台了,它可以模拟高速铁路运行周围的环境声响,大家争相站上模拟平台体验风驰电掣的感觉,屏幕上火车转弯时,我在平台上感觉身体也跟着倾斜晃悠似的,真是身临其境。想想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火车一百多年前刚引进时,时速只有二三十公里,中国还不具备自行制造机车的能力,而如今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铁时速已超过三百公里,早已是今非昔比。相信等我们这一代长大、掌握更先进的科学知识后,中国铁路的发展会更加令人刮目相看!

  参观博物馆有感9

  中秋时分,云南省博物馆正举行《深海奇珍》展览,我赶紧向老爸申请“特批”,经过他的同意后,我兴高采烈的进了展厅。

  进入展厅以后,我们绕过一个幕墙,展厅立即变得漆黑起来,仿佛从浅海一下子潜入了深海。我生怕冒出一个怪物,突然看见前方有亮光传来。定睛一看,哦!原来是第一个展品——“的里雅斯特号”潜艇模型,它曾经在1960年潜入海洋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10916米。“哇噻!”我不禁欢呼起来。接着,我们又参观了海蜘蛛、玻璃水母等深海生物。四面八方的幕墙上粘贴着海底图片及海洋知识简介,我如饥似渴的阅读着。不知不觉之中,展厅的光线越来越暗,我留意到幕墙上的小字:600米,这么说来,这里的光线相当于600米处的深海。我正在为自己的小发现得意之时,却在幕墙上看到了许多惨剧:人类利用底拖网来捕鱼,使鱼儿无处藏身,但仅仅一次这样的捕鱼也会一次性毁了数十个珊瑚礁,而形成一个珊瑚礁往往需要上万年,这无异于毁灭历史的见证与记载。不仅如此,我还看到了人类捕捉鲨鱼的资料,通常人类都害怕鲨鱼,其实鲨鱼有更多的理由害怕人类,20xx年,全世界只有4人死于鲨鱼而有1亿多头鲨鱼死于人类之手。

  看完这一切,展厅也到了尽头,我又喜又悲,喜的是认识许多海洋生物,了解了很多海洋知识;悲的是为海洋生物的惨剧感到无比惋惜。我觉得,当人类真正征服海洋及大自然的那一天发生时,不是人类无限的索取,而是同海洋及大自然和谐共处。

参观博物馆有感12

  今天下午不上课, 全班去参观博物馆。忘了是谁说过,想了解一个城市的历史,那么请到它的博物馆去。我早知道湛江博物馆离我们学校不远,但我一点想去的念头都没有。可能是我对湛江的感情还有深到想要去了解它的程度。虽然说不用拘在教室上课是一件令人稍感愉悦的事情,不过老师明说了,要交观后感。于是一开始,这只是在完成一件任务。仅此而已。 题外话扯太多了。 不过这次湛江博物馆之行, 还是有话说的。

  总的来说,这次的博物馆之行很不愉快。在我的心中,“博物馆”这三个字,它的本身就是很庄严得了。何谓博物馆,就是浓缩了历史的地方,就是我们与我们的祖先交流的桥梁。可是眼前的现实和我梦想的相去甚远。或许它只是一栋建筑物,刚好里面存放的是与过去有点关系的东西,又刚好它被称为“博物馆”。

  来到门前时,大家做的第一件事,都是掏出手机和相机,拼命地拍啊, 照啊!照了个人的又照集体的。一拨人照完了又换一拨。我们站得的很整齐,表情却僵了。我突然害怕这汹涌的人群,害怕从他们口中发出的声音。 老师让我们来的目的我不得而知 但我想一定不会是让我们来到这里拍一堆的照片,回去喜滋滋地传上QQ空间,建了一个新的相册,就叫“博物馆之行”。 只是为了让来访的好友看见20xx年3月24日,本人去了一趟博物馆。 那些照片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也傻傻的拍了很多,但我已不再想上传到哪里。其实这些照片要的话,网上那么一搜,就会闪出了一打。就算拍了照片,

  又传上了空间, 好友知道你去过。那再往后呢,过后有多少人会解读历史,记住历史。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不就是让我们了解历史,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那些发生在我们的过去的事情,而不是只有到此一游的证据罢了。

  人群一涌而进,突然变得像菜市场一样喧闹,空气混杂起来。 身处闹市之中,我们岂能用一颗谧静的的心去感受流淌在我们身旁的一切,它所要倾诉的话语我们又怎么能听得见。 我逃也似的跑上了二楼。我只想安安静静地看看那些我不曾熟悉的过去,默默地又默默去亲近我们的祖祖辈辈。可是人们都不懂,在这里,连呼吸都是一种亵渎。其实不该说大学生没素质,而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通病。多少年了,总是会在一些杂志和报刊上看到类似那样的文章,说中国人到国外旅行,每到一处都是大声的喧哗。以致外国人在一些地方特地用汉语标明不要做什么什么之类。我相信,只要是中国人看到这些文章一定会很气愤,说老外看不起咱中国人。其实我们不能怨别人,是我们自己不要了自己的脸。才丢脸丢到全世界去。熟话说“人无完人”,一个人犯错不要紧,但要紧的是知错却不改错。中国腾飞了,GDP直线的增长了。在别人眼中看来,只不过是一群暴发户而已。不然这么多年了,连大学生都不知道在一些公共场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别人。或许应该这么说,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说来也是,读了十几年书,也不见在哪个年级开过个人修养问题的课程。中国相传的“礼仪之邦”没有继承下来,谁之过?我从二楼下来, 坐在门口坐等着大队伍转移到二楼了, 才走进大厅。我观察了一下,坐在门口的那些也许是工作员的阿姨,也是唾沫满天飞,说的不亦乐乎。这里已经没有一处可以栖息的地方。回去时,我在门口转了几圈,又看见了那炮口里面塞满了垃圾。扔的人不该,管的人不该。其实不是我鸡蛋里挑骨头,只是这一幕一幕真的让我很不舒服。有时我会想,历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孜孜不倦的寻根探源又是为了什么。就像是人一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过去和回忆,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也有它的过去和回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我走进一楼的大厅,映入眼帘是一副巨幅油画。画的是抗法战争的画面。不知为何,我竟然有泪积在眼眶。1889对我们来说是个遥远的年代,离现在已有一百二十年。即使透过照片,我也难以想得出那个时代的样子。也无法感受的到那个时代的灾难和疼痛。不管是之前的战争还是眼前的抗日战争,留给我的是历史书上的`一串串文字和一幅幅黑白的图片。将近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的祖祖先先可是战斗了100年。

  寸金桥我常常走过。可是我不知道这是为了纪念抗法烈士。我以为这是关于“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典故。孰不知是“一寸土地一寸金”啊。原来它承载的是如此沉重的意义。昔日的寸金土地莫不是血流成河,尸骨皑皑。谁可知道,脚下坚立的土地,沉睡着多少灵魂。时时刻刻守护着他们誓死都不愿放弃的家园。我们是幸福的,没有战争。我们是幸运的,在先人的庇护下,不知天高的成长。我不得不为我们的祖先深深地感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发达,武器先进,想要取得胜利并非是一件难事。可是一百多年前,经济等多方面的实力与西方相差甚远。凭的是满腔的热血,对祖国母亲无限的热爱,对家园的坚定守护。纵然赤手空拳,硬是让敌人畏惧三分。用那血肉身躯,挡住千军和万马。

  人总会有一死。好男儿就应当保家卫国,在所不惜。死亡,谁不曾害怕过?这战争没完没了,似乎看不到尽头。我害怕自己再也不能回到妻儿身边。我多想像以往一样,在地里回来后,一家人喝着热热的菜汤。前有古者,后有来人。我不是第一个倒下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倒下的。前方已尸骨皑皑,后面还有无数的人倒下。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刹那,我又看见了她如花的笑靥。如果风会说话,请告诉她,战争一定会有结束的那一天,要好好的活下去,把孩儿抚养成人。

  战争呵,从古至今,让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母亲,若不是你太过孱弱,你的孩儿怎么会遭受如此的耻辱。可即便这样,我也不曾有过一句怨言。

  战争的世界,我们没有在里面。硝烟四起,妻离子散,家园破碎的悲痛,岂是生在蜜罐、长在蜜罐里的我们能够领悟的。唯一可以窥的一二的,只有那时的诗人留下给我们心海澎湃的诗篇。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座纪念碑,铭记历史,铭记我们的祖祖辈辈为了我们的幸福,曾经牺牲了性命。

参观博物馆有感13

  今天,东方今报的老师组织我们去参观济源市博物馆。如果你有兴趣,也跟我一起来吧。

  老师先让我们换上小记者的衣服,带上小记者的帽子,我可开心了。一进博物馆的大门,心情就很激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图案,上面印着《女娲补天》。讲解员告诉我们,女娲先用老龟的四条腿支撑住了天,当地还有一条易东河,那里面还有很多五彩斑斓的石头,传说这个地方就是女娲炼石的地方。在我们济源邵原镇的东北方,还有一座鳌背山,这座山的外形从远处看就像一座硕大无比的`龟。

  我心里想,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后来,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二楼,那里有很多汉代人用的东西,如:汉代人用的镜子、碗,还有熨衣服的东西……看得我眼花缭乱。我最感兴趣的是百花灯,百花灯有分三层,最下面一层雕刻有很多动物,都是按照顺时针在转。为什么有这个百花灯呢?那是因为汉代人死了之后,想让自己的灵魂上天堂和神汇合。每当人死了以后,汉代人就把百花灯里面倒点油点燃,祈求平安。你们看,古代的东西真得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索。

  这次活动很有意义,让我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也让我们心灵受到了震撼,希望多有机会去参加博物馆,更多了解人类,了解历史。

参观博物馆有感14

  大英博物馆正在举行“ 与艺术同生——从毕加索到塞尔敏”( Living with art: Picasso to Celmins),展览展出作品均来自于《伦敦旗帜晚报》(Evening Standard)的电影评论家亚历山大·沃克(Alexander Walker,1930-20xx)的收藏,其中包括毕加索、马蒂斯、弗洛伊德、大卫·霍克尼和维哈·塞尔敏等人的作品,这些跨越近百年的作品没有很高的收藏预算,只是源于一个人的眼光,却反映了欧美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沃克收藏的200余件艺术作品于20xx年遗赠大英博物馆,此次展览的很多作品是入藏后首次公开展出。

  20xx年,当亚历山大·沃克去世时,他所居住的小型公寓的冰箱里只有五瓶香槟。但在他公寓的墙壁、书架甚至橱柜之中,却挂满(堆满)了沃克40多年来收藏的“博物馆级”艺术品。

  沃克生前是伦敦和纽约画廊的常客,他的账户余额也付之于他热爱的艺术,他在购买之间会做一些研究,有时也咨询专家。最终,他的艺术收藏遍布了家中的每一个角落,特纳奖得主雷切尔·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的作品悬挂在浴室上方,贾斯珀·约翰斯(Jasper Johns)与他的吸尘器共用一个橱柜,马蒂斯则被放在他的厨房水槽下。

  作为现代和当代版画和素描的收藏家,他去世后慷慨地将收藏的200余件作品留给了大英博物馆。这些作品极大地扩展了大英博物馆的现代和当代艺术收藏,也是近年来大英博物馆获得的最重要的遗赠之一。

  与200多幅作品一些捐赠的还有一些手稿和信件,这些手迹详细记录了他何时何地买得作品、为什么买,以及关于作品的一些研究。为此大英博物馆也留出了档案柜存放沃克与画廊来往的购买凭证和信件。

  如今,沃克的藏品正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策展人还整理出信件内容在展览标签上和画册上展示,以阐述沃克自己对藏品的解读。

  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的萌芽,到抽象绘画、蚀刻版画、再到艺术中的自我表达,亚历山大·沃克收藏在展示其品味外,也显出了他收藏的品质和广度,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的收藏中涉及到知名艺术家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中代表了艺术家们在寻找新风格时的探索。

  展览的重点作品大卫·霍克尼的早期的蚀刻作品《丛林男孩》,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他养宠物蛇的朋友,并已经透露出霍克尼逐渐生成的幽默风格。

  另一个亮点是美国艺术家菲利普·古斯顿(Philip Guston,1913–1980)1968年的一件木炭素描作品。沃克收藏这件作品于20xx年,他为此支付了4万美元,这也是沃克收藏中,价格最高的一件。

  这件作品也记录着古斯顿的变化,他在艺术生涯的早期多以写实的角度描绘社会现实,1950年代与德·库宁等人成为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1960年代晚期,他开始尝试将波普艺术与新表现主义衔接,表达当时生活中的疏离情绪。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美国文化特征,看似粗劣,却带着批判性表达社会议题和对生命的理解。

  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1888-1976)以极简主义作品《向正方形致敬》系列和《变换形式土砖》系列著称,这些作品是其1950年后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后诞生的风格。而沃克的藏品《沙丘I》是其1916年的创作,此时他在柏林和慕尼黑攻读艺术,尚未进入包豪斯学习,这件作品呈现出其艺术最初的状态。

  以色列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阿维格多·阿利卡(Avigdor Arikha,1929-20xx)的作品沃克也有收藏——一张1969年的艺术家的自画像。阿利卡的一生经历丰富,少年时代曾参观了中国、日本、法国、德国的艺术展览,13岁被关进的集中营,后来进入耶路撒冷工艺美术学校接受包豪斯式的现代美术教育。20岁时,到达向往已久的巴黎,作品受战后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1950年又在意大利研究湿壁画。回到巴黎后与贝克特相识,作品以大量黑色表达“完全现代和真正前卫”。1965年,阿利卡在卢浮宫参观卡拉瓦乔画展后意识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从绘画到绘画,没有将绘画行为与观看事实联系起来。”他觉得自己所信仰的东西与他在抽象画中所追求的清晰性之间失去了平衡,后者凌驾前者而破坏了它们之间的张力,故又回到了写实的世界,并在1970年确立了他写实画家的地位。而在这张1969年的自画像中,依旧指向阿利卡的“黑色时代”,又带有卡拉瓦乔式的张力。

  展览中还有一件雕塑家俄罗斯纳乌姆·加博 (Naum Gabo,1890-1977)创作于1970年前后的纸本作品,他的雕塑作品以几何抽象的动态形式著称,而这件作品可见其雕塑创作的构想。

  而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的油画棒作品是·沃克在都柏林参观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时,首次看到肖恩·斯库利的作品便很是喜欢,此后买下了斯库利的作品。此外,出生于1943年的女性艺术家埃达·雷诺夫 (Edda Renouf)让人想到了同为女性艺术家的'艾格尼丝·马丁。

  沃克被认为是“为自己而收藏”的藏家,他的生活也是“与艺术相处”的一生。他从196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艺术品,还为此搬到伦敦居住,直至73岁去世,他一直在购买艺术品。沃克的一生没有投资,也未出售艺术品。 他的购买作品并非为了经济效益,而只遵从于自己的喜好。这也是当公寓没有足够空间时,他将收藏的作品塞在书架的间隙、甚至是橱柜里。他也将自己的收藏看作是接受艺术史教育的记录,直至1990年代,在其他人的提示下,沃克才意识到自己拥有非凡的藏品。但他也只是将自己的收藏看作是接受艺术史教育的记录。

  大英博物馆现、当代图形艺术策展人认为,此次展览反映了二十世纪欧美艺术史上的关键时刻,也展示了大英博物馆现代和当代版画和素描收藏的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捐赠者的慷慨捐赠而产生的。

  而看沃克的收藏,不难发现其实他并没有很高的预算,但却因为自己出色的眼光,构成独有的收藏特色。他的收藏让他自己享受了一生,如今也被更多人、更广泛地欣赏和研究。

参观博物馆有感15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要开馆啦!这个消息让同学们和我振奋不已。相信大家都记得上海老自然博物馆的马门溪龙的巨大身影。我们好想看看新馆里有什么更加精彩的展品啊。没想到,经过努力,我们竟然得到了提前进馆参观的机会,并能够作为主要参观团体的小学生群体,向馆方提供自己的建议!

  2月5日,我们十个小伙伴兴冲冲地来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刚迈进第一个主展区,我们就被深深地震撼了。新馆的风格与老馆大不相同――馆内色彩明亮,光线充足,既宏伟壮观,又不失自然清新。生命长河从二楼到一楼,以S形坡度缓缓弯曲下行,仿若生命演变的长河,各种生物种群以原物大小的标本或模型形式展现,庞大的恐龙摇头摆尾,还时不时发出来自远古的吼声,金丝猴顽皮和老海龟的沉静,都在这里得到的完美的体现。馆内的展品琳琅满目,令人不禁啧啧称赞。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这样两个展品:

  变色龙!在一个玻璃箱里,一个浑身色彩斑斓的小家伙正趴在一片叶子上,它爬到哪里,身上的颜色就会随之变化。虽然这个知识我们早就了解了,但当我们亲眼看到这样的变化,还是非常地惊叹。小变色龙似乎知道来了这么多的客人,也兴奋地爬下了叶子,伸长了脖子,伸了出小舌头一下一下地舔食起叶上的水滴来。那个可爱的样儿惹得我们大家发出了一声欢呼,急忙拿出照相机给它拍了段录像留作纪念。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生命智慧“展区。一台圆形的展示台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展示台的边缘设有许多播放屏幕,中间则是一幅地图。讲解员老师笑着说:这里有一个演化的故事:汪洋大海上有一个这样的小岛,岛上有二十多种不同的鸟类,而研究表明,它们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原来,当原始的种类来到不同环境时,它们就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以维持种类繁衍的继续。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奥妙。同时,生命为了适应自然的变化,展示了它无穷的智慧。相信人类也是一样!

【参观博物馆有感】相关文章:

参观博物馆观后感08-27

【荐】参观博物馆观后感7篇09-02

参观鲁迅故居有感08-31

洛阳博物馆观后感08-26

博物馆观后感作文09-02

参观美术馆的观后感08-16

参观科技展观后感作文08-15

参观科技展观后感作文15篇【经典】08-15

参观美术馆的观后感精华[15篇]08-16

观《八佰》有感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