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第七天》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七天》读后感1
内容简介:“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第七天》选择一个刚刚去世的死者“我”(即杨飞)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由“我”讲述死后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我”力所不及的一些故事或故事片段则蝉蜕给与“我”相关的他者,由他者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
主人公杨飞是主环,这一主环分别连套一些不同的次环,次环又连套次次环,从而形成多重连环式结构模式。分别是杨飞——李青——李青的后夫,杨飞——杨金彪——生父生母一家,杨飞——杨金彪——养父兄弟姊妹,杨飞——鼠妹与伍超——肖庆,杨飞——李月珍夫妇——杨金彪,杨飞——李月珍夫妇——二十七个婴儿等均构成一个个三连环结构。三连环结构涉及第一人称蝉蜕叙事。所谓第一人称蝉蜕叙事是指由第一人称叙事者“我”蝉蜕到下一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叙事者的`叙事方式。杨飞到“死无葬生之地”后不久,遇到“我”出租屋的邻居“鼠妹”,她认出新到的防空洞地下室的鼠族邻居肖庆,肖庆为大家带来了“鼠妹”的男朋友伍超在阳界的消息。于是,故事的讲述者就由杨飞蝉蜕到“肖庆”,然后“肖庆”以第一人称为大家讲述“鼠妹”到“死无葬生之地”后大家所不知道的关于伍超的故事。
《第七天》读后感2
又读完了一本余华的作品,在读余华的作品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憋着一口气,不敢放松。每读几页都要没有目的地站起来走动一会儿,可能是书里的内容显得压抑,需要缓一缓才能继续。余华的作品体量不大,读得快一点,一个下午就能读完一个故事。
读完了《第七天》,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第二天讲了一个爱情。很佩服余华的细腻,将杨飞这样的人写得这么真实,文字的力量真是伟大。自卑就像一条看不见的尾巴,明明看不见,却怎么也摆脱不掉。第三天讲了一个亲情,杨金彪是个好人,杨飞遇到杨金彪很幸运。我认为这两天是全书中最精彩的两天,字字句句都值得反复体味。
书中还提了一些很敏感的话题,“市长蹊跷的死因”、“强拆事件”、“领导检查不到的柏油马路”、“公安的、消防的.、卫生的、工商的、税务的”、“医疗垃圾事件”、“李月珍死亡真相”、“计划生育是国策”等等中国人心照不宣的事情。
每次都很庆幸自己花了几个小时读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之前看过一句话,“生活这么累,为什么还要读书,因为我们还有理想。”越到这个年纪,越觉得理想遥远。学生时代谈过的那些理想,被我们选择性地遗忘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和现实共同组成了一个沙漏,理想占一头,现实占一头,中间的细沙是我们。随着成长,我们慢慢地向着现实靠拢,一点一点。这么比喻似乎又不太贴切,因为在生活中谈理想往往意味着夸夸其谈,空谈误国;现实才是实践,实干才能兴邦。
夸夸其谈的理想让理想不是理想了,值钱的现实让现实成为了现实。人人都开始谈钱了,还谈什么理想,理想又不值钱。
《第七天》读后感3
生命的尽头是什么?
也许是死亡。
为什么是“也许”?
因为在这里,有钱的人才能得到安息,没钱的人只能“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你说哪个更好?
一次爆炸,杨飞还没来得及为自己准备好后事就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活着的四十一年被浓缩成了七天,他死后的'七天。
在这七天里,他与深爱着的前妻释怀,又重温了与养父的快乐时光,见证了鼠妹和洗头仔斑斓的爱情,遇到了死后却能和平共处的警察和罪犯,还见到了自小哺育他的妈妈,揭露了二十七个死婴的真相。在他死后的第七天里,他终于在殡仪馆见到了他早已化为枯骨的父亲,死亡无法割断这浓烈的亲情。而后便去了那众生平等的终极净土:死无葬身之地。
这七天里,他还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魂,了解了很多社会不公、阶级分化、权钱交易、情色勾当,虽然只是一笔带过、点到为止,但还是勾起人无尽的心酸。
虽然这本书的色调太冷太灰暗,但仍能从中读到光明。
在死无葬身之地,人人平等,大家可以吃到一样的饭菜,沐浴同样的阳光。人和人之间也不再会有纷争,因为来到这里的人都一无所有,却又拥有这里的全部。
“我的悲伤还来不及出发,就已经到站下车”,第七天的故事也是戛然而止,我还没来得及为这一切感到悲伤,书里就告知大家死无葬身之地是一个人人“死而平等”的地方,活着的世界没有希望,死亡的终点又重现光明。
明从暗起,净自秽生,愿这世界充满光明,不要让死亡成为众生平等的唯一净土,生而平等,死亦平等。
《第七天》读后感4
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这是余华所著小说《第七天》的书。
余华,这位作家的名字我只是有所耳闻。因为我看过葛优和巩俐演的电影《活着》,这部电影就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活着》,所以我只是知道他的名字,并没有看过原著。但是电影已经足够让我充满同情和绝望,心底压抑且忧伤,几次都流下眼泪。那,《第七天》又会是怎样程度的,或者另一番绝望呢?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同样地,我也没读过《兄弟》,但是小说开篇的这段话就足够让人感到荒诞至极。
这本书被我搁置在抽屉里已将近半年,近日读来,前后只用了大约四个小时就读完了。印象最深刻的只有短短两句话:
我问她:“这是什么地方?”
她说:“这里叫死无葬身之地。”
第一次出现在“第四天”。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第二次出现在“第七天”,也是小说的结尾。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事的,“我”死之后,由于没有墓地,不能安息并转世轮回,所以只能停留在“生”与“死”之间的边境线上游荡,即“死无葬身之地”。在这样一个地方,如同上帝创世纪般地,通过“我”死之后在七天里对生前之事的追忆,余华勾勒出了一个绝对平等的人道世界,描绘了一个充满创世纪般地祥和世界。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旧约·创世纪》》
《第七天》读后感5
当我们还在嘲笑中国现代文学的作者在制度的压制下残缺的灵魂只能写出肤浅的文字,当所谓的世界享誉的作家也只敢触碰文革的题材点到即止时,余华的《第七天》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显现出了更大的力量的抨击,这种批判的声音或许更有意义
很显然,余华专心的搜集了起码7年左右的社会的黑暗面的新闻,比如强拆,比如移民,比如刑讯逼供,比如媒体的不公报道,比如官方的不作为和很不作为,比如上访……等等,近些年发生过的'能在网络上掀起批判的新闻基本在书里都能找到影子。魔法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读者轻易的代入了角色,重新回顾了过去的社会进展,然后扪心自问,此时此刻,当下,社会进步了吗?
如果说余华的《活着》讲述的30年前的社会,那么《第七天》便是当今社会的没有灵魂的体制下的新版《活着》,《第七天》以死后灵魂的视角快速的扫描出这个世界,这个活着时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连幸福都显得可悲的世界,却在死后,有墓地的灵魂可以安息,没有墓地的灵魂也有一片青山流水的伊甸园,看完不得不感慨这真是绝佳的讽刺。
但是,真正震撼的恐怖是,我们这些读者,我们都还活在和书中描述绝无出入的社会里,想到这,不禁让人颤栗。
如果可以,我会很高兴庆祝这个社会的头七,也很希望,创世纪的第七天从书里死人的世界里来到活着的人间。
尽管,余华还仅仅是点到即止,但是,很明显,能让人感觉到他尽力了,一个作家的尽力,这种尽力,是一种歇斯底里的,迫切的,要求社会进步的呐喊。
《第七天》读后感6
提及余华的作品,脑海中浮现的字总是现实与苦难。在《第七天》这本书中的,书中的人物是我,也是你。这本书阅读结束带来的感受,不是读完一本书后的喜悦,而是沉重,是人物的命运影射到自身时对现实、对人生真切的无力感。
余华老师在《第七天》这本书中,主人公杨飞死后,用七天的时间回顾他四十一年的生命过往,回顾他生前五味杂陈的生命历程。他看到了这个世界的黑暗,死无葬身之地反而成了他灵魂的收容所,他最终也欣然接受这最后的皈依。我阅读时一直在好奇,死无葬身之地的草,河流,小鸟,花朵,树木是从哪里来的?最后才突然领悟,不是人类才能死亡,自然界的一切也都会死亡,一群无所依的生灵会聚到一起,就是另一个完整的`世界。大作家笔下没有一丝多余的话,这本书采用“契诃夫之枪”的创作技巧,以杨飞死亡前后的追溯为主线,带出很多小故事,并且在前文都留下了很好的伏笔。一个个人物都在“永生的世界”里相聚,并一一道出事情的原委。
无疑,《第七天》展现了余华作为一个“先锋作家”娴熟的小说叙述才能,融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和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为一炉,汲取中西文化之养料,通过强化情境叙述、运用“多声部”叙述和言简义丰的审美风格,使得作品所营构的“生前”与“死后”两个世界互为镜像,引领读者对人生之荒诞悲剧予以哲学反思。而小说中的虚构与真实水乳交融、不可分割,既具有较大的艺术美感,又使其“异化”主旨得以呈现,通过对现实苦难的全景式俯瞰与巧妙呈现体现了“真正艺术家的勇气”,达到了真实性、倾向性、艺术性的完美融合。
《第七天》读后感7
当人死了之后,我们剩下什么?
杨飞以一个已逝之人的视角看着,死后,人会穿殓衣,需要墓地。而在殡仪馆,所有死去的人等着市长的“尸体”先下葬。什么时候连烧骨灰这种事情也要分等级了?
杨飞度过了死亡的七天,他没有人给他买墓地,也就意味着他“无法下葬”,他在人间与死亡之间的一片空白之地。他遇见了他曾经的恋人,他去过的面馆夫妻,他救过的女孩。
渐渐的,他遇见了更早的“无归人”,他们没有皮肉,只剩下了一架骨架,他们依旧有着要吃和睡的`习惯,但是这里没有日月,没有昼夜。
这里能死敌化为朋友,因为人死了恩怨也消了;这里拥有爱,一个女人照顾27个孩子,夫妻还是夫妻;这里人人回忆幸福,忏悔自己的罪行;钱财在这里无用。这里是平等之地,但对于一个人,这里也是孤独之地。
这里可以忏悔,却无法改变事实,有人暗自为了他人抛弃未来,有人隐瞒事实为求儿女更好。一切,在死后说清。
这里有一段话,在这本书的结尾∶我对他说,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他问∶“那是什么地方?”
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读后感8
最近读了余华的“第七天”,感触颇深,这是一部描写光怪陆离的死后世界的作品,一个死去的灵魂在七天里的回忆和见闻,用七天时间写尽了一生,好短也好长。
依旧是小人物的故事,杨金彪在21岁,正值最美好的年华的时候,收养了一个火车上出生的孩子—杨飞,温馨又揪心的爱情,分等级的殡仪馆,养父子感人至深的亲情,刘梅等鼠族的心酸,冤假错案……
杨飞的这些经历,就像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周围最常见的人和事,还有每天被物质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见不可见的生活。
不论在哪个社会,一定会存在着很多黑暗和不公,生前和死后,贫与富的差距,小人物的心酸,现实的残酷都是会存在的,一个人死后的七天里,就像是过完了生前的一生,余华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和审视着现实,让读者有着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小人物的生活,活着已经很艰辛了,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殡仪馆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以钱论之,有钱之人死有所归,没钱之人死无葬身之地,小说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
然而作者的意图并不在这里,他喜欢在绝望中留着希望,这本书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一个美好的地方,水在流淌,青草满地,树木茂盛……
这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这里的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贱和福贵,没有悲伤和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构建出来的暖巢,于残酷现实里流露真实的人性温暖。“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构建出来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第七天》读后感9
读完第七天,觉得酣畅淋漓,好像自己经历了这七天,从生至死,一生,好长也好短。杨飞成长的故事是让我觉得最最温暖的。对于生养的问题,究竟是生亲,还是养亲。没有经历过的人所说的理论性或者普遍性的观点,都纯属虚构。这个问题首先就是不算个问题,生的没养怎么亲?人是冷血动物,你只有对他好的时候,他会反过来报答你,对你好;你若不理睬,不重视,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显而易见,这是个弱智的问题。
杨金彪二十一岁的时候收养了一个从火车上生下的孩子,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我禁不住会去想他是如何笨拙地给孩子换尿布,在漆黑的夜晚火车的轰鸣中安抚着哭泣的孩子,如何把奶充好放在自己心口的位置,让奶保持和自己心脏同样的温度,把孩子拴在自己脚上让他在方圆几米内活动,在自己青春悸动的日子里用所有的精力看护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抛弃孩子时候的惶恐和后悔,我爱这个父亲,遗憾的是,为什么没有碰到一个好姑娘,能够接受他和他的儿子。
在那儿说那里就是我们这儿,鼠妹和7号,小敏的爸妈,谭家鑫一家,李月珍和27个死婴,杨飞,李青,杨金彪,他们都在一个死无葬身之地里重逢,犹如重生,又获得永生。
这本书有更深刻的感情,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才能领会。
《第七天》读后感10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看余华的书,需要做好直面现实的准备。
书的腰封上如是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的确如此,这本小说里夹杂着太多新闻事件,事件都是真实的,只不过余华为他们安排了圆满的结局。这是一本绝望之书,也是一本希望之书。
我时常思考,现在的社会和以前到底有什么不同,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公,富有者过着你想象不到的自由生活,贫苦者过着你想象不到的绝望日子,无钱无权无势之人只能如蝼蚁一般苟活,而那些钱权两得之人却能享受一切特权,将人三六九等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社会的文化趋势越来越向着拜金而去,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也意识到金钱带来的快乐,身边的同学朋友每天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网络上的大V也在引导人们走向金钱之乡。如果我有钱,我可以在面对奢侈品时不眨一下眼睛,如果我有钱,我可以让父母不再斤斤计较物价的跌幅,如果我有钱……我似乎意识到自己被金钱异化的灵魂,我不想屈服,可我真的能不被屈服吗?
生活为我们带来的无力感,在“死无葬身之地”被消解。
“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死而平等。”
“那是什么地方?”
“死无葬身之地”
人生而得不到平等,死后才能得到,看上去圆满的结局,却透露出残忍。
原来这个世界已经不公到不奢求现世的平等了。
《第七天》读后感11
因为前两天读过王小波,难免会有比较,小波文章字字珠玑,很多很多值得斟酌,而且有趣,不同于很多作家文笔,余华,文章初读时,难免觉得没有小波的书有意思,可是再读下去,就着了余华的道,加上电影《活着》与电视剧《活着》给人的影响,书立刻变得耐看起来,这本书说起来挺有意思。
前些日子回学校,看到好友王照耀书柜上摆着《第七天》,没什么奇怪,转头一看,后面那位王路路同学,书桌上也摆着这么一本,于是也便进入我的读书目录里面,好书,真是好书,读完整本用了两天,想想小波那本《沉默的大多数》读了快三个月[捂脸],书中超现实主义,各种想象,各种freestyle,初读最有感的是,小波与李青那段,可能是因为年龄段相仿,很有感觉,我感觉杨飞爱李青,李青爱杨飞,爱情里面走了点弯路,回过头来,死后相遇,互相唏嘘,还是喜欢对方,老一辈人这么讲:以前感情出现了问题会修补,现在出现问题了会更换,可是啊,婚姻更是一种责任,感情需要维系。
另外一段,杨飞与杨金彪,父子感情,杨金彪真是个好父亲,比起杨飞的'亲生父母,杨金彪真的优秀,患重病后选择离开那里,很感动。本以为第七天重点会围着父子相遇着手写,重点还是落在了鼠妹与伍超身上,这两人最令我感动的是洗发厅那段,同甘共苦,大概就是这样,他们的爱情很真,很真实,那些文字真是冰冷锋利,人人死而平等,真是锋利的很。
《第七天》读后感12
一个人死后的七天里,就像重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一般,每个曾在生命里出现的人像是设计好一般一个个陆续登场,一个人的社交圈子也不过就是个小社会,不论在哪个社会里,生前或者死后,贫富的差距、小人物的心酸、现实的残酷都是会存在的,然而结局告诉了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地方,那儿没有贫富贵贱,没有悲伤疼痛,没有仇与恨,人人生活的如同在世外桃源一般,但人人也死而平等,那个地方叫——死无葬身之地。
看到结局反而会轻笑出声,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讽刺?幽默?反讽?细想起来怎么会觉得无比正确呢?余华的文字很写实,在我看来有些文字可以说是流水账也不为过,但就是这些描述一个个故事的流水账,反而更会有一种:“啊对啊我们身边就是有这种现象啊”的强烈同感,文中的许多情节是作者虚构的,但衔接的也挺自然,在多个讽刺现实的故事中,反而那些暖心的情节更能引人注目,如杨飞的养父为了抚养他终生未娶却因为有过一次想要抛弃他的念头一生心里愧疚;鼠妹和伍超这对情侣一起吃苦打拼好几年不离不弃,结局却令人唏嘘,鼠妹自杀伍超错过了见她的机会,而在伍超死了来找鼠妹的那一天鼠妹去往墓地火化安息了,两人一直在生与死的边界擦肩而过。
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小人物,从小视角去看这个社会能看到更多的黑暗面,故事的主人公们大部分都是本本分分生活的小市民,不论是偶然的正义挺身还是想维护自身的利益都没落得个好下场。这个故事往小了说有亲情、爱情、友情的生活情感,往大了说也有社会现实、生存与死亡的深刻思想,而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到底哪个更好呢?
《第七天》读后感13
《第七天》,以一种令人惊叹,难以想象的方式将人物一一展现,不管是荒诞离奇的死亡,还是近于身边的离世,都在故事中不知不觉的变得平淡,以至于结尾竟在我心中印下了美好!
故事一开始就是“我”在整理五官,我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又或者带着无数问号——真的不理解。可渐渐的,我发现这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又一个故事,一个又一个人,在同一条路上慢慢遇见甚至拥抱,后世对前人的误解,在这条路上被平淡的讲述,在现实的残酷,黑暗,无助,都到此为止,总给我埋下希望的种子。他们所有人都败在了现实里,但在这条路上都不重要,似乎只要找到他,等到他,遇到他就会美好。现实中物欲横流,物是人非,我们常常触不到自己,感到无助与孤独,然而在这你会体会温暖,体会美好,体会那个你心中的自己。《第七天》往往反映着,讽刺着黑暗中的高官,残忍的'手段使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不会靠近真相,越是靠近真相也就越靠近死亡,人生百态,可麻痹的远不止百人!
然而读完后留在我心里的不是那早有准备的黑暗,或者在黑暗前加“更”字的现实,而是不期而遇的木椅青石的倚靠,是千山万水艰难的等待与寻找的亲情,是毫不犹豫在怀里无微不至的哺乳的善良,是敢于向死亡发出挑战的诚实与勇敢,是27个婴儿夜莺一样的歌声,是无数空荡骨架用树叶为其净身的点滴河水,是无休止悔棋的争吵与陪伴,是自奠的黑色袖带,是死无葬身之地,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与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那混沌世界里,唯有爱可长存,哪怕是去了另一个世界——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天》读后感14
真的非常佩服余华的才华,用七天的故事叙写了一本书。语言也是像往常的风格一样,平素但又有力量。读余华的书真的能够了解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人情事故,懂很多的痛苦和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七天》这本书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在于讲一个死者因为没有墓地等问题重游故地,回忆起很多的以前的时光。因为看到前妻死亡的'消息,所以在火灾中没有逃出来。回忆起她的前妻,父亲,邻居,亲生父母亲等等一切与他相关的人事。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一切都太有缘分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相遇的人,在死后的日子里能够相遇,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那么幸运。杨飞死前不能找到自己的父亲,死后通过种种人的介绍,寻找,最终找到自己的父亲;杨飞死前没有见到李青,死后在寻找回忆的路上,来到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见到了李青等等有缘分的事情。这所以的一切都是像命运安排那样的随其自然。
我想我能够明白余华写这本书的寓意,从这些死的人看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的死亡都很委屈,但是这是无法改变的命运。金钱和权力是多么的重要无论是在现实的生活还是在死后的生活。有钱死后可以有更好的归宿,不怕尸体被腐烂,不怕灵魂没有归宿。虽然没有钱死后生活的条件也没有很差,但是随时间的流逝,尸体日月腐烂,最终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最终的归宿。
一切的一切都是缘分,希望能够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活,享受身边的爱,但同时不要怕给予别人你的爱。
《第七天》读后感15
因为前两天读过王小波,难免会有比较,小波文章字字珠玑,很多很多值得斟酌,而且有趣,不同于很多作家文笔,余华,文章初读时,难免觉得没有小波的书有意思,可是再读下去,就着了余华的道,加上电影《活着》与电视剧《活着》给人的影响,书立刻变得耐看起来,这本书说起来挺有意思,前些日子回学校,看到好友王照耀书柜上摆着《第七天》,没什么奇怪,转头一看,后面那位王路路同学,书桌上也摆着这么一本,于是也便进入我的读书目录里面,好书,真是好书,读完整本用了两天,想想小波那本《沉默的大多数》读了快三个月[捂脸],书中超现实主义,各种想象,各种freestyle,初读最有感的是,小波与李青那段,可能是因为年龄段相仿,很有感觉,我感觉杨飞爱李青,李青爱杨飞,爱情里面走了点弯路,回过头来,死后相遇,互相唏嘘,还是喜欢对方,老一辈人这么讲:以前感情出现了问题会修补,现在出现问题了会更换,可是啊,婚姻更是一种责任,感情需要维系.另外一段,杨飞与杨金彪,父子感情,杨金彪真是个好父亲,比起杨飞的`亲生父母,杨金彪真的优秀,患重病后选择离开那里,很感动。本以为第七天重点会围着父子相遇着手写,重点还是落在了鼠妹与伍超身上,这两人最令我感动的是洗发厅那段,同甘共苦,大概就是这样,他们的爱情很真,很真实,那些文字真是冰冷锋利,人人死而平等,真是锋利的很.
【《第七天》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08-27
《长征》读后感08-22
《变量》读后感08-26
《相信》读后感08-22
《背影》读后感08-27
华为读后感08-30
读后感[精]09-04
《经典常谈》读后感08-31
优秀读后感09-01
哈姆雷特读后感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