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时间:2025-08-30 09:08:21 读后感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

  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照亮心灵的明灯。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一种心灵的成长和启迪。最近,我有幸读了一本引人深思的书——《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令我深受触动,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尔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展示了人类在面对极端困境时如何寻找和坚守生命的意义。他认为:人类最大的驱动力不是追求快乐,而是追求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过去,我常常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表面的快乐,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它并不能给予我真正的满足感。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享受,而在于承担责任和追求价值。只有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弗兰克尔在书中提到了“担当”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面临困境时需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去面对挑战和困难。只有在负责任的态度下,我们才能拥有生命的意义。这让我深思自己的生活,我意识到自己是否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是否对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负责任。我明白了只有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另外,书中还谈到了爱的重要性。弗兰克尔认为,爱是人类最纯粹和最强大的力量。无论在何种困境下,爱都能给予人们力量和勇气去面对挑战。通过对他人的爱和关心,我们能够将自己的生命与他人联系起来,使得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读完这段,我深深地思考了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我意识到自己是否对周围的人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帮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爱的付出,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读书,《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寻求快乐和享受,而在于承担责任和追求价值。只有在担当和追求价值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希望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寻,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成长和进步,而这本书则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指引,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会更加努力地追寻生命的意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用爱去关心他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乐观。

  句点:如果按照本能的方式去生活,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如果能让人性的光辉照进生命里,那生命就有了意义: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现在社会节奏快,每个人都在流水线上奔跑,很难静下来想想,什么是我真正的需要?所以说身体在忙,心灵在疲于应付,以至于被莫名的偷走了时光,岁月匆匆,太匆匆。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

  我们活着,我们存在着,从来都是理所当然,从来没有考虑过“我”为什么存在,是否有何特定事业或者使命等着“我”,我们就这样心安理得地活下去,而不知追寻生命的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博士以自己在集中营亲身体会为基础,通过三年之久集中营中的遭遇,向我们娓娓道来不断追寻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受难的意义、超级意义,向我们阐述了生活是什么,如何活的问题。

  虽然我从未经历过魔鬼般的集中营,但在作者的叙述中我能真切感受到活下去真的很艰难。在集中营中,人不仅受到身体和思想上的严重压迫,甚至压迫至处于最最原始的状态,要知道一个习惯于丰富的知识生活且思想敏锐的人,这会是怎么样一个巨大的痛苦。极度的营养不良,让对事物的渴望都变成了奢求,甚至作者曾经听见一位囚徒朋友的呻吟加上四肢的乱动,很明显囚徒朋友在做噩梦,当作者想要去将这个可怜的家伙唤醒的时候,才意识到,这远比不上集中营的现实,与让他回到更加恐怖的现实相比,倒不如不唤醒他,这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惨境。对于活下去,谁都没有把握,或许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考虑是否能够活下来。

  其实,作者是相当强壮的;当然,我所说的只是指强大的内心。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身体不太强健的囚徒比强健的人更可能在集中营中生存下去。当饥饿、严寒、虚弱、疼痛等各种恶魔死死缠住作者的同时,还要被人严厉的斥责着去干重重的活时,人随时都有可能当场倒毙,作者却用对妻子的思念来带动心中一丝丝力量;作者看见自己的妻子对自己的微笑的时候,这就是动力,动力的源泉;作者想要好好活下去,一边等到时候回去或者说能瞥见妻子给自己写的信,一点点惊喜就能满足作者小小的心愿,产生惊奇的力量,虽然可能永远也见不着妻子本人了,可是至少这样能够“活下去”。

  这一真理就是,爱是人可以立志追求的、最终的、最高的目标,人的拯救是通过爱或者被爱来实现,在世上不再拥有东西的人,只要我们拥有短暂时间来思念我们的爱人,就可以理解幸福。爱远远超越被爱者的肉体存在。在我们精神存在和内心自我中,可以发现最深刻的意义,至于它是否实际存在,是否还活着,都不再重要。我想作者一定是这么想的,才会成功熬过那段黑色光阴。

  如今人们都想知道作者到底是怎么勇敢地活了下去或者获得什么、得到什么。为此若要想活下去,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生活在等着我,我爱的人或爱我的人在等着我的归来;这些受难、这些苦痛,我要让他们用尖锐的刀子把价值刻在我的'身上,把这当作一场梦,只是时间持续了久了一点而已,不断给予自己精神动力,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帮助我们在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的秘诀。

  就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周国平一样,他曾经在《人与永恒》里说过: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属于寻求的过程之中。本来生命的意义仅仅在于爱,如今生命的意义问题是无解的,爱的好处使人对这个问题不求甚解而已。

  所以无论是劫后重生的伟大的弗兰克尔博士,还是活在当代的我们,或许生命的意义重在变化着,但从未停止存在过。根据作者的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1)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一件实事;

  (2)通过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

  (3)通过我们对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甚至通过真、善、美,通过爱。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3

  我觉得写一写关于阅读《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倒是很适宜,正在自己去深层次地想一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回到《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书名与上次写的叔本华的《生命的智慧》类似,特别像是心灵鸡汤,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心灵鸡汤,这本书是一位心理医生写的,是思考非常深刻的一本书,甚至在很多章节都接近于是一本学术书籍。

  虽然有些地方有点晦涩,但是整本书的内容还是非常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和体会,有助于我们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面,我们在怀念故人的时候,也特别适合去结合这本书,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到底要追寻什么样的意义。

  作者维多克·埃米尔·弗兰克尔(1905—1997)是美国的临床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医学家,出生于奥地利。他发明了意义疗法是心理治疗的重要学派。由于其是犹太人的缘故,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军关押于位于波兰南部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后面也转移到了其它集中营)。这本书的前面70%都是描述他在战俘集中营里的体验、见闻和思考。最后一部分则是作者阐述意义疗法的作用。

  作者对奥斯维辛战俘营里面的生活描述非常详细,但是如果复述起来却是非常地沉重。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德国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所谓灭绝营,就是指用来做种族灭绝的营地,也就是说这些囚徒被弄到集中营来之后,最终的目的是把他们都杀死。

  奥斯维辛是最大的也是最出名的灭绝营,囚徒们通过火车被运到集中营之后,一些老弱病残的,就直接赶到毒气室(作者在书中叫煤气室),奥斯维辛有4个毒气室,这些人被脱掉衣服,以为是要让他们洗澡,实际上几千人都进到房间之后,大门一下被装上,然后开始从屋顶开始喷毒气,人们都往四周拥挤,最终这几千人全部都毒气毒死。然后再被扔到焚尸炉中焚烧掉。

  这种屠杀和焚烧在集中营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尤其是在1944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每天要焚毁6000具尸体。到后来,德军觉得用焚尸炉烧太慢(焚尸炉赶不上德军的杀人速度了),成本也高,他们主直接把人推到沟里面,然后随便烧到一半,就用土掩埋了。

  而那些强壮的囚犯,则被逼着去做苦力,如果在劳动过程中,犯了错误或者生了病又没有办法治好,那么都有可能再被赶到毒气室,然后立即被杀死。作者因为是医生,就被利用去给部门轻微的囚犯治病,所以生存环境相对要好一些。由此可见,手中有一项技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很有作用的。

  作者通过描写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的环境中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究,对于生命的感悟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在集中营里面的生活,作者感觉到了自己一无所有,包括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代号了。不论囚犯之前是在社会上做什么工作的,到了集中营之后,都没有了任何的尊严,囚犯住在恶劣的茅舍中,吃着营养很低的食物,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并且稍不甚就要被“酷霸”和当局用皮鞭抽打。

  作者是在努力探寻当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情况下,会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在没有什么可以推动的情况下,活下去成为了每一个人的追求,但是如何才能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活下去呢,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弄明白为什么要活下去。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的痛苦都能够忍受得住。

  为能够让当局和“酷霸”相信自己自己还能够工作,而不用被投入到煤气间去,大家都要坚持每天刮胡子,精气神良好,努力工作,看上去完全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小技巧,比如外出的时候,尽量走在队伍中间,避免被酷霸看出来问题。

  作者还利用自己是心理医生的优势,帮助酷霸分析爱情和生活中的问题,获得了酷霸的好感,从而才躲过了很多次被送到煤气间的厄运。那种在绝望中努力探索活下去的意义,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也许是不可理解和体会的。但是,也正是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下,才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活着的意义。反过来说,也许只有在那种情况下,让我们看透了生命意义的状态才是正常的,而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被物欲蒙蔽了双眼的我们,谁又能说我们现在的状态是正常的,而不是“特殊”的状态呢?

  在那个集中营里面,每个人都为了活命的特殊环境中,就很容易能够看出来一些人性中的阴暗。比如“酷霸”就是当局用来管理囚徒日常工作的人,但是酷霸自己的身份也是囚徒。他们被当局从囚徒中挑出来。这些酷霸们为了能够稳定地做酷霸,对于同是囚徒的同胞们的打骂异常凶猛,打人时从来都不恋同胞之情。看到这一段时,我就想起来那些抗日神剧中的汉奸,这些人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就可以对自己的.同胞破口大骂、大开杀戒。人的劣根性在这方面体现得非常强烈,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可以出卖。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可以和征服者一起对自己的同胞下手,并且在很多时候,比征服者下手还要更狠。虽然说人的行为受内因的决定,但是外因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人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集中营里面为了活下去,每个人都学着认识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了,对于生活都展现了超强的适应能力。比如住宿的环境很恶劣,大家白天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住在一间茅屋里面,有的人为了舒服一点,就把很脏的鞋子垫在头底下。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作者的浅睡易醒症还治好了,由于太累,即使大家晚上是在茅屋的大通铺上,也都可以睡得很香,不会失眠。也还有很多其它的恶劣情况,比如无法刷牙,不能洗澡,一件T恤可以穿半年,但是这一些都不影响人们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能够走出集中营是大数人的目标。大家都忍受过来了。

  就如同我们出去爬山一样,到晚上的时候,钻进帐篷里面,一会儿就睡着了,这处情况下,没有人会失眠。在户外六七天不刷牙、不洗脸也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在乌孙古道的晚上,劳累了一天的队友就曾经躺在帐篷里面说:我不相信世间还有失眠这回事儿。是的,在那个情况下,任何人躺下去不超过3分钟都能够睡得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恶劣地环境中,囚犯们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比如当有室友死亡时,他们会冷漠地看着他死去,然后去翻刚刚死去的队友身上的东西,看可否能够找到有用的物品。众俘虏会一哄而上,就在那余温未散的尸体旁边,有的抢到一盘吃剩的马铃薯,有的抢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换下死者的木鞋,还有一个因抓到一根绳子高兴万分的,全然忘记了身边的死者。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囚犯死去了,倒在了茅屋中,其它人就把其拖出去了,在过台阶时,尸体的头重重地磕在地上,咚地一声。这时候作者正在旁边喝着粥,而就在几小时前,作者曾经和死者亲密地聊着天。这种瞬间的生死之间、阴阳相隔,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是过于刺激,但是,如果反过来去想,是不是我们平时把生命看得过于漫长,是不是我们太过不珍惜生命了呢?到底哪一种认知才是我们的世界观中应该建立起来的呢?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在绝望和孤独的生活中,囚犯们也在通过追忆过往的生活,以及寻找心灵寄托,努力想要找到活着的意义,于是出现了招魂术、宗教热、艺术节等。所以,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说: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

  作者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优势,在集中营中努力地帮助其它人寻找活着的意义,从而最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发明了意义疗法。作者想让人们明白: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最后的自由,即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个人每天每个时刻都在使用选择的机会。

  这本书最终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是要去追寻生命的意义,而是要赋予生命什么意义。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境遇都是我们没有办法决定的,每个人每个时刻都有理由去抱怨上天对自己太不眷顾,为什么让自己所处的环境太糟糕,但是这种抱怨却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我们只有选择正确的态度对面对,赋予生活意义才是正确的做法。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最终要在生命里留下什么,都是我们每一次选择所导向的结果。

  不多写了,这本小书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一样,都是值得偶尔拿出来细细品味的,我所描写的精华不足原著的十之一二。本来想放几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照片的,但是实在是太残忍,为了不影响本公众号的画面,也不放了。大家可以上网搜一下就可以了。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4

  在集中营待过的我们,都还记得那些在各房舍之间安慰别人,并把自己仅余的面包让给他人的人。这种人即使寥如星辰,却足以证明: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无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他忘了艰困的外在环境通常能给人一个机会。让人超越自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成长。他不把集中营的困境看成是考验内力的.试金石,他不看重自己的生命,反而轻蔑他,当他是无足轻重的万一,他宁可阖上眼皮,耽溺于过去,这样的人自然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

  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取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未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他了解自己为何而活,因而承受得住任何煎熬。

  愿我一直能谨记,在任何境遇下,我都有选择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不要盯着成功——你越是盯着它并把它当成靶子,你就越容易脱靶。因为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不可求;它一定是自然而来的,而且,只有作为一个人对于一种比他自身更大的事业的奉献的无意识的副作用,或者作为对于他人而非自己的奉献的副产品,它才能够产生。

  尼采的话存在着许多的智慧: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尽情地享受生活,好像你已经获得重生;而不要像你初次那样,错误地来做今天的事。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5

  最近读了一本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写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感触颇深。他以自身在集中营里的悲惨经历,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生存下来,而有些人为什么又放弃生命!集中营里毫无人性可言,生活在里面的人,时刻都在死亡的边缘,生病或者受伤,只要失去了劳动能力就会面临死亡。这样一个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并且饱受各种折磨的让人痛不欲生的集中营里,选择放弃生命的不占少数,但是也有人一直坚持活着!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活着,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佛兰克尔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觉特别好。他想活着,哪怕集中营里的生活再痛苦,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多想一直这样沉浸在里边,更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

  活着,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对话,他爱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样在牵挂着他。是牵挂,是爱,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直到活着离开集中营。

  活着,还有对未来的希望。有的时候,我们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在集中营的他们一样,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念头,支撑着他们活下去。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对于一个乐观的人来说,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是希望和乐观让他们坚持活着。

  而如今生活在这个浮躁世界的我们,就真的明白我们为什么活着吗?就真的去思考过生命的意义吗?

  或许,当你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想起儿时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会觉得特别美好;想起每次离家时爸爸妈妈的叮嘱,回家时他们高兴的样子,心里总是特别的温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谈理想时候的情景,对未来总是有那么多期待。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许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这么简单,或许人本来就是这么简单,或许这个世界也不复杂!思考生命的意义,才会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才会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那种极端环境,给普通囚徒的心理状态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囚徒们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进行的残酷的生存斗争。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在集中营中,囚徒的所有财产和权利都被剥夺,不仅饥寒交迫,而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体弱有病的囚徒很快会进毒气室,在这里,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据弗兰克尔观察,身体不那么强壮,却有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来,他本人就是实例。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来的希望:将来,我们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

  为了活下去,囚徒们小心地节省食物,从死者身上“交换”衣物,调换转移到其它集中营的名单(这更像是命运的赌博),冷漠地注视着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这种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环境里,人们在动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却神奇地保持了对艺术和大自然之美的热爱,甚至感受更为强烈。“一位囚徒冲了进来,招呼我们去操场观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们看见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从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然后,在几分钟的寂静后,一位囚徒对另一位囚徒说:‘世界多美啊!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7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追寻生命的意义》,书不厚,但是却已足够让人深思。我想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正好解释了许多创业朋友心里面最原始的那种创业冲动。

  读完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在任何境地中我都都还拥有选择心灵自由的权利,对于苦难,我们可以选择悲观的乐观主义。

  我自己看完后对生命的意义理解可能片面,但确实是心中所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欢迎大家批评:

  我们生命的任何一个人与一件事情都充满意义,无论它有没有带来一般人所期望的结果,因为我们的生命只要做过了,思考过了,这件事物就会存在,而存在必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每个个体的独立的生命的'意义里。所以我们根本无需去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因为生命一直在问我们这个问题,我们的一生就是用行为与思考去回答这个问题,因此追寻与诠释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的意义。一切在追求生命的意义的过程中产生的结果,例如,金钱,名誉,痛苦等等都是这个意义的副产品。所以生命如果为了追求成功,追求金钱,追求名誉,那生命从一开始就已经失去了意义。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对过去有什么珍惜,对现在有什么行动,对未来抱有什么希望,每一分每一秒,只要拥有着探索回答生命的意义的动力,我们就一直走在最本质的生命的意义里面。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8

  一口气读完了《敬畏生命》一文,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被种子强烈的精神感动了。

  我掩卷深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谁不万分珍惜它?但是查理?辛普森在自己非常年轻的时候,用自己弱小的身躯、微薄的力量,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这究竟是为什么?是他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吗?不是,他对生命的意义了解得最清楚、最深刻。他知道,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绝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的生命变得更美好,这样的生命,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生命。

  但是,现在,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人的一生太过短暂,比不上行乐就会让生命的火焰白白地燃烧。因此,他们拼命地追求钱财和快乐,完全不顾他人的利益。站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根本看不到闪闪发光的生命,只会看到黑乎乎的灵魂。有些青少年虽然不是这样,但是他们追求享乐,谈到穿的、吃的,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只顾自己,这样的生命难道有意义吗?没有。

  《生命的意义》一文,我深受启发。虽然生命很短暂,但是,如果我们在短暂的生命里做出有意义的事情,就会让我们的`生命体现出价值,放射出光芒。生命中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有的人一不顺心就轻生,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生命态度。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决不能让他白白流失!

  同学们,让我们像查理?辛普森那样用爱心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幸福时,我们的人生也将更有意义。生命短暂,愿我们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9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本书作者奥兰克尔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读过此书的人,都能从他无比痛苦的经历中,获得拯救自己的经验。他因犹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纳碎关进了臭名昭著的集中营,漫长的牢狱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别无余物。他毕生视为生命的手稿,被挺进队员撕毁。他的双亲,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营里,就是被送进煤气间。像这样一个丧尽一切,饱受饥寒,随时都可能死亡的人,凭借着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寻着生命的真谛,不断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话必然值得我们洗耳恭听。

  书中处处流露着他真实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们去学习。

  1、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择的根本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有待抉择的事情,随时随地都会有的,人无时不刻不在做出抉择。而你的抉择,恰恰决定了你究竟会不会屈从于强权,任其剥夺你的真我及内在的自由。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人之所以变成怎样的人,其实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而非纯是环境因素使然。环境只能影响人,但不能决定人。任何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的子。

  2、痛苦存在的意义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否则,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他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以致变得与禽兽无异;险恶的处境,提供他获致精神价值的机会,这机会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弃。但他的取舍,却能够决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3、懂得“为何”而活

  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何而活的人,那么他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个人生命有何意义、有何目标,因而觉得活下去没什么意思的人,最是悲惨了。这种人很快就会迷失,而这种人一听到鼓励的话,典型的反应便是,“我这辈子再没什么指望了”。因此,我们应该认清一个事实。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面对这个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不仅如此,每个人都必须认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间孤单而独特的一个人。没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机遇就在于他赖以承受痛苦的态度。

  4、追寻生命的意义

  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他必须要认清,“他”才是被询问的人。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纵观全书,书中的故事,其实就是在探讨人类最深切的问题。书中没有干涩的说教和无病呻吟的呐喊,打动我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生存境况和闪耀其中的人性光辉。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0

  一、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放在奥斯维辛的酷刑、苛责及死亡,而是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狱中生活的残酷与磨难。

  狱中经常进行的“换营”,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淘汰送往煤气间或火葬场,淘汰的方法是全体俘虏群殴或分队格斗,想想都觉得血腥;俘虏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这编号就刺在皮肤上,或绣在衣裤上,在换营队伍即将离去时,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想办法弄到另一个“号码”来代替他加入换营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这些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这屠宰场一样的集中营里,人被剥夺了尊严,道德就成为最没用的东西,每个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尽可能活下去,为此不惜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为只会发生在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会催生文明的行为,惟愿世界越来越美好。

  二、什么样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呢?

  作者说他们中的精英都没能挺过奥斯维辛的磨难。活下来的是三类人。

  第一类就是“酷霸”们。一般来说,这些人是俘虏中最残暴的人,由纳粹警卫挑选出来或者他们毛遂自荐,他们的个性恰恰适台担当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们还会被刷下来,因此他们格外卖力,打起人来,比纳粹警卫还狠。因效忠纳粹,他们在狱中的待遇格外好,成为俘虏们美慕的对象,只是不知道出狱后这些人境况如何。记得几年前看过朗读者》,女主角因做过纳粹看守而受审,估计“酷霸”们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人真的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好处,做丧尽天良的事情。

  第二类存活下来的人是那些为了生存毫无顾忌,或偷或枪,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以自保的俘虏,因为唯如此才能活下来。这或许解释3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谈论狱中的经历,因为不堪回首,因为再也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虑到真实性才是其最大的价值,作者才鼓起勇气,公开陈述他的信念。

  第三类人是像作者一样,尽快认清现实,适应环境而侥幸生存下来的人,如作者所言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为了让纳粹和酷霸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他每天用玻璃刮脸,腰杆挺直,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完全能胜任工作;作者还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特长帮助酷霸,分析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难题,提出治疗建议,以此博得酷霸的关照,躲过3几次被送往煤气间的厄运;就餐时还能得到豌豆汤,得以度过了黑暗无光、忍饥挨饿的日子。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夹缝中仍能攻破缝隙,露头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三、人的适应能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被投入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入狱前大多生活水平较高,从他们入狱后被收缴的饰物就可以看出来。入狱后,最初的反应是震惊,等他们一步步被剥夺3人的所有权利,才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活着走出集中营成为他们的唯一的目标。为此他们忍受各种各样的身心折磨:无。法刷牙、一件衬衫穿半年,直到毫无衬衫的样子、一连几天不能洗澡、用臭鞋当枕头。而就是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竟然治愈了作者的浅睡易醒症。等俘虏们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之后,他们就进入了狱中生活的第二阶段:冷漠,就是情绪死亡的状态。因为冷漠是自卫的妙招。当有人死去,众俘虏一哄而上,挨着那余温未散的尸体,有的抢到一盘吃剩的马铃薯、有的抢了死者的外衣,有的换下死者的木鞋,还有一个因抓到一根绳子高兴万分的,全然忘记3身边的死者。

  人一旦冷漠,现实就变得模糊起来;俘虏们一切的心力和情感都关注在一件事上:活命。每天傍晚,当俘虏们由工地返回营区时,常常会松一口气地叹道:“又活。

  此时有些俘虏们开始在饥饿中画饼充饥,谈论自己喜欢的美食以消解自己的饥饿感,但这种方法事与愿违,被想象中的美食挑动起来的味蕾绝不满足于每天只发一次的面包,这些人往往是最先挂掉的。反倒作者的做法比较英明:即使一片面包也分次吃完,在遇到任何难处的时候,他都会拿出一点面包来,放到嘴里大声咀嚼,靠食物所给的安慰支撑下去。

  慢慢地俘虏们将狱中生活常态化了,他们开始了苦中作乐,以在绝望、孤独的集中营生活中,遁入过往的生活,找到一个避难的港口。于是狱中出现了“宗教热”、“招魂术”,大家聚在一起看夕阳,甚至还有艺术节,节目有歌曲、诗朗诵、讲笑话。

  第一次听说奥斯维辛还有艺术节,真的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话: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

  四、意义疗法的由来。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作者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观察,明3意义疗法。他发现,即使在奥斯维辛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人仍然有选择的自由:尽管有人选择做“酷霸“;有人选择苟且,但仍然有人选择将自己仅余的面包让给别人,并行走在各房舍间安慰别人。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行为让作者明白: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一不能被剥夺。

  而恰恰是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了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事实上,每个日子,每个时刻都在为人提供选择的机会。写到这里,我明白3吴伯凡每年读这本书的理由,所有的生活内客都是有意义的: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的生活,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而既缺乏创意、又忙碌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提升人格情操。人生的痛苦也有其意义,就像集中营的生活,使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人性的残暴与悲悯。作者则将狱中所受的一切苦难看作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平静地迎接每一场苦难。

  意义疗法在现实生活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一个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位夫妻恩爱的老先生因妻子去世郁郁寡欢,作者寥寥数语让老先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他说:“你和妻子感情深厚,如果你先她而去的话,她会怎么办”?老先生说:“她会很痛苦。”作者说:“对啊,现在你妻子不用遭罪了,由你代替她了。”老先生顿时觉得他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追寻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不该追问人生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什么意义?

  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不同使命。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1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在大学毕业前五月份看的一本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但是就从图书馆的书架上顺手拿下,现在才知道原来它在等《追寻生命的意义》,冥冥之中,终于等到你。

  《活着》的结局是福贵孤身一人牵着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追寻生命的意义》的结尾时弗兰克尔博士从集中营走出来,同样是全家去世独自一人。

  我一直对生活很乐观,即使是悲剧我也觉得悲剧之后终会等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幸的是《活着》没有,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做到了。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而且还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在书中寻找弗兰克尔所谓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在《活着》寻找为什么福贵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样,可是到读完全书还是没有任何线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经死去,自己也处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刻,他为什么能不去选择死亡?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读者很多的读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写那种所谓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义的东西,有的还涉及到了博士的意义疗法,说实话,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不选择死亡的原因,你却告诉我你要用你的悲惨经历来治愈别人,从而走出集中营花了很长时间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农村讲究“喜葬”,认为老人活到80岁左右没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辈子积福积德。但是我又碰到过那些活到8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尽管疾病缠身,却仍旧不选择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学生写的书评,他说他最欣赏的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福贵是个粗人,他不懂什么意义治疗法,但是即便还只剩下一头牛,他还是选择活下来,因为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回忆,有回忆才会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能够凭借回忆来记起自己曾经幸福生活过。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

  余华在《活着》当中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余华先生总算有一个对于活着的回应。但是,最后弗兰克尔还是没有说出生命的意义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第一,创造和工作;第二,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第三,受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2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维克多《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这本集中营自传小书中,叙述了奥斯维辛俘虏的苦难生活,以及表达“意义治疗法”的积极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将要追寻其独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义。那假如是换成一个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的俘虏,失去了人身自由,经历了各种磨难,那他的人生还要追寻所谓的生命意义吗?而维克多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那些集中营的俘虏们的心理历程与人生故事。

  初到集中营的俘虏,从受一段时间集中营磨难后的挣扎到冷漠,最后是麻木不仁的绝望心境。人性不能简单地分为善与恶,尤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最深处的人性极其容易暴露出来,善与恶的边界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恶劣的生存环境往往扼杀生存的希望,人在绝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不可能再挽回。”为什么人要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维克多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也因每个生命体的独特性而存在意义有所不同,但他阐述了三种方法:创造或从事能体现生命价值的工作,体验爱与被爱,忍受并超越痛苦的积极态度。

  前两者人们容易理解并接受,但忍受并超越痛苦,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吗?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采取积极态度。追问自己的活着的意义,便是一种自我精神上的升华了。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3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好书,它与我们邂逅,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慰藉。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正在读的一本书。

  这本书名叫《追寻生命的意义》,作者弗兰克·尔是维也纳一位犹太心理学家。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茅塞顿开,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新的认识。

  在书中,弗兰克陈述了他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经历,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是事物本身赋予的,而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哪怕我们置身于最恶劣的环境,也可以通过寻找并实践自己的价值而使生命有意义。

  思考这些内容,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我的追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我是否为自己的价值找到了正确的归属。过去,我常常为追逐荣誉而忽视了内心真正的自我。然而,与这本书的相遇让我开始转变思维方式,重新审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在于内心的成长和超越,我们应该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对于教育的思考愈发深切。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爱好阅读的习惯,因为只有阅读,才能丰富我们的内涵。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培养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比如写书评、参与读书分享会等。希望书的力量能够传递给更多人,让他们拥有一个更美好而有意义的生活。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阅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和一种精神追求。用心去读,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实践,只有经历了内心深度的洗礼,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在书香浸润中更加厚重深邃。

  阅读,是一种奇妙而无限的旅程。和一本好书的邂逅,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尽的乐趣和启示。愿我们都能将书籍作为生活的伴侣,用它开启我们思想的门窗,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因阅读而更加充实、有意义。《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二

  《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作者弗兰克尔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并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整本书的语言简洁而深刻,弗兰克尔通过自己的经历,生动地展示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刻,以及人在极端困境下的反应和应对方式。他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生存和繁衍,更在于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寻找意义。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在工作、家庭、朋友还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这个观点让我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是一种既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追求和实践的过程。

  在书中,弗兰克尔提到了“人类最后的自由”,这是指在面临极端困境时,人们仍然拥有选择自己应对方式的能力。这个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在困境中寻找自己的力量和价值,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赋予生命以意义。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选择,赋予生命以意义。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尝试和反思,找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并为此付出努力和行动。

  总的来说,《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会对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4

  我怀疑医生是否能够用一般性的词汇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义,而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生活的特定意义。用一般性词汇来解释这一问题类似于象棋冠军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师,请您告诉我,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是什么?”除了某一棋局中的某一特定情境或某一对手的特定个性之外,不存在任何所谓最好的甚至较好的一步棋。

  人的存在也是这样。人不应该寻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拥有需要完成的特定的事业或使命。而此,他的个体不能被替代,他的生活也不能被重复。因此,每个人的任务与他实现这一任务的特定机会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生活中的每一种情形代表了对于人的一种挑战,提出了一种需要他加以解决的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最终,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相反,他应该认识到,被询问的应当是他自己。总之,每个人都应追问生命的意义;并且,每个人只有通过承担他自己的生活才能向生命做出回答;他只有通过成为负责的人的人才能对生活做出反应。因此,意义疗法从责任中看到了人的存在的真正实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感悟。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相反,他应该认识到,被询问的应当是他自己。

  无论是谁,腰缠万贯,亦或者平淡一生。很多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碌碌无为,在历史的`潮流里翻不起一丝的波浪。但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特定的意义,每个人的生活不能被重复,独一无二。验证一句话,存在即合理。

  我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最后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他的追求,也可能很相似我们的追求,或者与我们的不同。但对我们来说仍然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问问自己。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5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除了自己的生命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失去时,这时你的心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是不是就像菊三宝老师内心呐喊的那样,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活着却换不来生活的安逸和内心的满足,这样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弗兰克尔博士现身说法,讲述他如何亲身经验,发明了“意义治疗法,”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够坚强的活下来,而有的人早早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集中营里不讲求人性,生活在里面的人就等于你的半个身子进入了黄土,生病或者受伤,只要失去了劳动能力你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等待你的只有死亡。这样一个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并且各种折磨让人痛不欲生,面对这样的生活,放弃生命的人不是少数,但是也有人一直坚持着!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活着,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和你爱的人的一次烛光晚餐,也许只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可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会让你傻傻地笑,就想吃了蜂蜜一样甜,更重要的是,这是希望:将来,我们可能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作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谁不渴望得到呢?

  弗兰克尔博士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是快乐的。他想活着,哪怕他只剩下光秃秃的身体,并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但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他想沉浸在这个世界里,因为这个世界给了他太多的美好回忆,他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

  活着,只为现在的爱与被爱。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当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对话,是那样的快乐美好。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他爱着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着也一样在牵挂着他。是牵挂,是爱,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直到活着离开集中营。

  活着,还有对未来的希望。有的时候,我们总会想明天会怎么样?在集中营的他们一样,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念头,支撑着他们活下去。因为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对于一个乐观的人来说,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是幸福的,是希望和乐观让他们坚持活着。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得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如果你觉得这一切太遥远,那么你去了解一下大冰笔下武汉商学院20xx级一个叫白玛的学生,顺便翻翻他20xx年9月22日的微博,他很好的诠释了希望这一词,看完这篇文章让我有一种冲动,一种想要飞去武汉拥抱他的冲动。

  为了活下去,囚徒们小心地节省食物,甚至不惜代价和死人抢夺。在这种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环境里,人们在动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却神奇地保持了对艺术和大自然之美的热爱,甚至感受更为强烈。足以看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我想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当想象若自己在这样的集中营生活,肯定没有几个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但是实际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当初看《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没有人相信安迪能够用一把小锤子凿出一条可以逃生的道路。能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所以我也明白了这篇文章真真打动我的是什么?也让我明白了我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个人被剥夺到只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他仍然选择乐观的活下去,不向命运低头。这样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对妻子的爱以及完成这本书愿望就是支撑作者活下去的理由,而他也用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是在最悲惨的境遇中,生命始终具有其潜在意义。

  同时弗兰克尔把人的主观意志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他希望用各种方法去帮助病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他将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总结成了三点:创造和工作,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以及受苦。我想他说得很对。一个人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每个人都会有沮丧失意的时候,也不必为此感到羞耻。学会把自己从悲观的情绪中拯救出来,自信自尊得去面对,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集中营里那些相信自己尚需完成某种使命的人,他们最有能力生存。具有念想,有自尊的人才会是一个充实的人。我自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偶尔会产生的悲观的情绪,的确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想,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枉在这个世界来辛苦地走一遭。因为至少,我们的存在并不会因其短暂而失去意义。

  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留给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正是安迪对生活的希望,对自由的追求,才让他在监狱里能够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我看着天花板发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想,是对过去生活的甜美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是对伴侣和家人深深的爱。无论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认真投入地生活着,并给其他人带去了幸福时,自己也会感受到充实满足,此时,生命的意义就存在于生活过程本身!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08-16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8-26

[经典]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08-16

读后感08-27

红与黑读后感08-13

《长征》读后感08-22

《原则》读后感08-29

红日读后感08-30

《变量》读后感08-26

《宙斯》读后感08-15